张人为:对脱硝提三点建议
中国建材联合会名誉会长 张人为
各位同仁:
很高兴应邵俊同志的邀请参加这次脱硝盛会,我趁此机会向各位在座的同仁问候致意!
中国水泥网为推动中国水泥行业的发展进步,不断开拓创新网站工作,做了大量受企业欢迎的事情。他们经常围绕行业重大的经济、技术等一些热点问题开展丰富生动的研讨交流,节能减排、余热发电、脱硝等诸多热点问题依靠中国水泥网的平台,同行们能够切磋,从中受益。我很赞赏他们的这些工作,我相信与会同仁们也一定很感谢网站辛勤工作的同志们。
我很想多参加一些自己喜欢的活动,学习新知识,会会老朋友。今天在众多行家面前,我“班门弄斧”,说的不正确的地方希望大家批评指正,我来简单地说三点建议:
一、水泥行业的企业和协会应主动积极参与到国家修订水泥氮氧化物排放标准的工作中去。环境日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1996、2004年国家制定的800毫克/标准立方米的水泥氮氧化物排放标准需要与时俱进的进行修改与提升,水泥行业作为氮氧化物第三大排放源,对减排责无旁贷,是应尽的社会责任,小局服从大局绝不含糊!
我想在政府有关部门的领导和支持下,经过深入的调研,充分听取各方面的意见,站在有量化数据资料反复论证磋商,科学民主的前提下,最终一定能修订一个合适的标准出来。
从我了解的情况和参会前翻阅的资料以及拜读的文章看,主要有以下3点看法想表达:
1、修订标准的基础建设尚嫌不足,历年各个不同方面提供的氮氧化物排放数据出入较大,这说明还缺乏系统连贯的统计数据支撑,常年抽样检测的样本量恐怕也不足,减10%“十二五”期间的基数是不是四脚落地?这都是问题。所以我建议协会应该组织研究如何协同政府部门依靠企业统一完善,让修标的工作有大量详实的数据资料和核心情况作为支撑,更体现科学性。
2、修改后的指标应该体现平均先进,最终既要服从国家环境保护大局的需要,又要符合行业的实际,也与国际走势相合拍。只有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企业效益统筹兼顾,减排的成果才能巩固和持久,不同地区、不同阶段应该有区别的要求,也并不是越低越好,过高或过低的指标,两个极端都是不可取的。这其中有个投入产出,不同行业间也不能简单类比,因为工艺不同,形成的氮氧化物的工况条件也有分别。从全国宏观上来看,应该作为一盘棋考虑。从单位方面看,要减排投入低,从难易程度小方面来看,可以在总量减排上多分担一点,从全国算总量总账是合适的。以投资省、运行费用低、减排效率高为目标,才能持续巩固和推进减排的事业。要靠调节供求关系,不要一次次重复过剩的建设,形成较好的成本向价格转移的机制,来支撑减排的事业。
3、媒体对建材水泥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支持和帮助,我们对他们存有感恩之心,我希望媒体在国家组织修订标准的过程中,能够把握火候和时机,有时候不要做出过分的渲染。
以上是我说的第一点,关于修标的内容,我希望大家都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进去,有自己的话语权,反映自身的情况,贴近实际和国家政策。
[Page]二、“减排始于企业脚下”,同时加强技术创新,工程实践,试图闯出一条中国式的技术路子应该是大家努力的方向。我很赞成高长明先生讲的走氮氧化物减排的正确步骤和措施,我叫它“减排始于企业脚下”。
我们不是等待,不是看有足够的装备才谈减排。我看到有的文章写的很有启示,他们针对水泥烧制过程中,氮氧化物形成的机理采用适当生产工艺,减少氮氧化物的排放。他们把采用低氮氧化物的低氮燃烧器,优化工艺,保持全窑烧制系统的稳定均衡运行,降低烧成温度,分解炉阶段燃烧等不需大投入,大变动的技术和管理措施,达到较好的减排效果,这称作为“一次减排技术”。
我想这是一件何乐而不为的好事,当然,这些都需要有好的管理和训练有素的职工。我看到有的企业采取了这些措施,减排有了明显成绩。当然,这里面还有很多技术是处在试验和探索之中。
这些年,特别是在座的许多环境保护技术装备企业如中材国际环境工程有限公司等等在这方面的研究开发取得了很多成绩,也进行了一部分的工程试验,非催化和催化还原法的技术也取得了突出的进展。
根据国家未来正式确定的减排标准,可以选择相应的技术方案。充分的技术储备、生产和工程实践的积累对于水泥行业今后实施“十二五”要求是十分重要的。我想总之要努力创立中国自己的减排技术的装备,以投资省、运行费用低、减排效率高为目标,才能持续巩固和推进减排的试验。
三、向政府提出有利于推进氮氧化物减排的激励和支持的环境经济政策,包括财税、金融、技改、证券等诸多方面的具体支持政策和建议,这样将有利于实现环境,经济,社会,企业效益的统一,巩固成果和可持续发展。
因为我们要充分把行业的情况弄准确,水泥行业和其他譬如电力行业是不一样的,电力行业的价格是由国家来制定的,他可以根据发电厂减排的标准适当提高电的价格,形成一种成本向价格转移的机制,而水泥是充分市场化的随行就市来定价的行业,所以在实施这些政策后,成本肯定会提高,我们不能简单的把今年、去年的效益相对较好作为今后长期的状况,这还是要靠企业的自律。要靠调节供求关系,不要一次重复过剩的建设,形成较好的成本向价格转移的机制,来支撑减排的试验。
以上是我的三点建议,仅供参考,说的不对之处,还希望大家指正。谢谢!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中国水泥网无关,转载请注明出处。)
编辑:袁燕萍
监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