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材集团谈海外投资风险 称走出去勿搬国内模式

中国新闻网 · 2012-03-12 00:00

  改革开放以来,在外资巨头进入中国拓展市场的同时,中国一线企业也纷纷挺进国际市场,接受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挑战和洗礼,并取得不错的成绩和口碑。但近年来,随着中国企业遍布世界各地的脚印越来越多,中国员工在海外遇险的情况也比以往发生的相对频繁。

  3月1日,两名中国工人在埃及首都开罗被武装人员绑架,随后获释;1月31日, 25名中国人在埃及西奈半岛北部阿里什地区遭到一伙贝都因人扣留,后经多方努力被释放;1月28日,中水电公司员工在苏丹南科尔多凡州的公路项目工地遭到当地武装人员袭击,导致29名中方员工被劫持并有1人失踪,后经努力,29名被劫持人员安全获释,但失踪工人因头部中弹身亡。

  面对国际上的种种复杂环境,“走出去”的企业如何应对?当遇到突发危机时如何自保?如何顾全大局?如何配合外交部进行营救?何如大事化小、化解被动局面与舆论影响?

  近日,公司员工在海外曾被埃及贝都因人扣留的企业——中国中材集团有限公司接受了记者采访。从工人被扣到获释,或许这15个小时惊心动魄的故事与经验,可以为“走出去”的企业提供参考。

  上述扣留事件的全程当事人、见证人、解决人中材集团所属中国中材国际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兼中材国际天津公司总经理徐培涛和中材集团安全环保部副部长蒲太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企业必须走出去,但要将社会风险与商业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最终必须给当地就业创造机会,只有实现“双赢”企业才能得以稳定发展。

  谈海外事件:发动一切可用资源 保障被扣人员安全

  1月31日,25名中国人在埃及西奈半岛北部阿里什地区遭到一伙贝都因人扣留。“埃及项目是07年接的一个合同,我们是建设方。1月31日14时,第一批技术人员在休假后返回埃及,就在距离工地还有不到35公里的地方被扣了。”徐培涛说。

  让人感到意外的是,对方让被扣工人赶紧告诉公司他们被劫的消息。徐培涛说:“消息报给我的时候就是下午2点多,同时报给了中材集团及有关各方,报告得很快。确定消息后就启动了应急预案。中材集团逐级安排领导24小时值班,我马上赶往项目,并与埃及有关方面联系。”

  他表示,为了确保工人的安全,中材集团董事长谭仲明提出6条意见,要求大家要稳,不要乱;要保证自己的安全,不要起冲突。“他们并不阻碍工人与公司通讯,当时我就告诉我们工人,什么都不要做,语言冲突、瞪眼对视都不要有!公司、政府正在努力。同时,我们联系周边部族,通过关系派人送去吃的和水、送棉被和电话给他们。”

  “不怕埃及方面不给力,就怕他们来硬的!徐总要求埃及方面不要动武,以免伤了我们的兄弟。为此,我们派了2个项目经理一直跟着埃及有关方面,就怕对方一冲动,危及到我们工人。” 蒲太安说。他表示,中材集团以前并未发生过工人被劫的事件,但曾遇到过类似的事件,比如从利比亚撤离中国公民。“所以集团很重视境外应急。一旦出事,立即开会布置,马上就进入应急预案,保护工人的安全。”最终在多方的努力下,25名中国工人在被扣15小时后安全获释。

  谈海外市场:企业必须“走出去” 要实现“双赢”需拉动当地就业

  由于近期中企在海外频遇安全事件,引发部分人对“走出去”的担忧。在谈到这一问题时,徐培涛毫不犹豫的表示中国企业一定要“走出去”。他说:“中国企业必须走出去,经济全球化是相互的。”

  蒲太安也表示:走出去是国家的既定战略,要正视可能面临的风险,不能因此就退缩。他说:“以我们为例,中材在全球行业的份额里占到近50%、国内市场份额占到90%以上。国内市场基本饱和了,如果不走出去,对于企业发展是有障碍的。不能因为有风险就不走出去,这是必须面对的。我国产能高度过剩,如果不走出去,那我们的发展就比较困难。”

  蒲太安认为,企业在海外发展,必须与当地居民实现“双赢”,才能避免出现矛盾,保障中方企业的安全。“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如果不给当地创造就业机会,不实现‘双赢’,就会出现很多尖锐的矛盾。”他说。

  “就拿这次的事件来说,应该讲这些贝都因人还是很善待我们员工的。平常他们和我们的关系还是不错的。我们和周围部族一直都保持很好的关系,聘请他们的人到公司上班,担任保安队队长等职务。这次事件能得以快速、圆满解决,不敢说这些是主要因素,但也应该是其中的一部分。”徐培涛说。

[Page]

  谈海外风险:将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 要有风险应急预案

  对于企业在海外所面临的风险,徐培涛把它分为三种:社会安全风险、生产安全风险、运营安全风险。“这次埃及事件实际上属于社会安全范畴,我们很慎重的对待政治性风险国家,这主要依靠国家政策提供的风险提示。但也有些情况是:企业去的时候是安全的,但出来的时候就不好说了。比如说叙利亚、埃及等。”

  徐培涛认为,风险是无处不在的,但出现问题也是一种概率事件,不可能因此就不去运营。他表示运营过程中也有3个风险:政治政策风险、合同本身风险、合同执行风险。“中材集团‘走出去’已经10年了。这些年来我们总结经验,在合同条款签约时,很注重这种安全性的评估,也借鉴了合作伙伴的一些经验。”他指出,企业从合同一开始,就要排减不安全因素,同时要对合同运作过程中的风险有应急预案。

  蒲太安表示,风险和机遇并存,我们需要把风险控制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

  谈海外亏损:根本问题在于风险管控及核心竞争力 切忌照搬国内模式

  在“走出去过程”中,一批企业遭受了巨额亏损。对此,蒲太安认为,这些企业亏损的核心问题是对安全风险的管控、对环境体系的管控、对社会安全的管控。除此以外,根本原因在于企业是否拥有核心技术、核心竞争力。“比如此前某些企业海外的亏损,就可能是合同上出现了大问题,判断失误,这就是合同风险。另外还有一些操作层面的问题。”

  徐培涛则强调,中国企业在走出去的时候,切忌照搬国内模式。“我叫它‘齐不齐一把泥,行不行一杯酒’,这种思想到国际上是行不通的。国际上,喝酒归喝酒,但一定要按合同条文的规定去办。这一点是很多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所忽视的,在商业上会存在巨大风险。”

  谈海外选址:非洲商业风险相对较小 投资地点与企业所处领域有关

  目前社会上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认为中国企业“走出去”都是到了非洲等不发达的国家及地区,承接一些发达国家企业不愿参与的高风险项目。对此,徐培涛和蒲太安都不认同这一说法。

  “我不这么认为。风险是相对的。对中国人来讲,我不认为非洲更有风险。对我来说,也许美国意味着风险,因为美国的商业风险更大。各地有各地的风险,我们不能把它消除,但可以使其减少,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徐培涛说。

  蒲太安认为,这也与企业所处的不同领域有关。“我们的很多合作伙伴都是欧美公司,他们对投资是很负责任的。在哪投资,他们会做好风险评估。这样我们去的区域是很安全的。”他说,“另外,这与企业所处的行业领域也有关系。以中材所处的水泥领域为例,非洲国家的基础建设需求多,而欧美等发达国家的需求就很少。除此以外,中材的核心竞争力很强,我们有国际水平的核心技术,基本上我们参与招标的话,这个标就跑不掉。”

  但他同时强调:“我们高度重视各类风险,但不能遇到风险就退缩。海外项目也采取了高度的防范措施,包括高墙电网等,这样的措施很多。没有风险就没有机会。”

  谈环境保护:水泥行业已非污染的代名词 节能减排建花园式工厂

  长期以来,水泥行业一直被国人视为污染的重灾区。对此,中材方面对记者表示,水泥行业如今已今非昔比,早已告别了污染行列,而且将水泥厂建成了花园式工厂。

  徐培涛说:“在今天的中国,已经不存在这种污染的情况了。中国的水泥制造业在全球排名世界第一,长达15年以上。我们作为整个中国水泥行业的领头羊,占有绝对优势。我们在这一方面的标准与全世界发达国家的标准几乎一样。比方说粉尘排放、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都达到世界水平。我们的技术可以媲美国际最高端的。不过,二氧化碳排放是固有的事情,谁也解决不了。”

  蒲太安解释道:“水泥制造用的是石灰石(氧化钙)。钙一分解,二氧化碳就排放出来了。所以水泥工业中的碳排放量还比较大,这一点我们也不能回避。但我们现在用的核心技术,在国内的普及率达到70%以上,这个技术的普及对社会的节能环保做出了巨大贡献。”

  他表示,现在的水泥厂已经建成了花园式工厂。“建在水边、景区边,改变了原来的形象。我们利用余热发电,既节能又减排。此外,我们还利用废弃石渣或其他原料来制造水泥,利用水泥厂来烧城市垃圾废弃物。所以说水泥行业早已不是以前的形象了。”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中国水泥网无关,转载请注明出处。)

编辑:ljn

监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

本文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水泥网立场。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news@ccement.com。(转载说明
2024-11-06 05:19: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