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贷紧缩告别“一刀切” 货币政策有新动向

财经时报 林洛 · 2004-08-02 00:00
  目前,宏观经济紧缩调控措施取得阶段性成效的同时,实际执行中“一刀切”的操作模式所带来的消极后果,也逐渐凸显。如仅上半年企业应收账款就超过2万亿元,使商业银行面临新的银行坏账的巨大风险。对此,央行已有警觉,货币政策的下一步走向应对此有所具体体现,有控有保的信贷调控原则,也将得到进一步落实。

  今年上半年,在银行信贷紧缩政策的指引下,各商业银行对企业信贷基本采取了“一刀切”的处理方式,这使得各地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面临极度的资金饥渴。而超过2万亿元的企业应收账款会不会变成银行坏账,很大程度上还要看企业资金链会不会断裂。

  从实际执行情况看,在国家发改委多次出台对几大投资过热行业限制政策后,多数商业银行均制定了限制对钢铁、电解铝、水泥等行业信贷投入的相关规定。这些规定中基本都存在“一刀切”的现象。据了解,在某些城市中,生产特殊钢材的骨干企业,尽管其产品是以特殊钢为主,不同于一般的普通钢材,无论是市场需求还是生产能力都属于紧缺产品,每年仍需大量进口。对于这样的大型地方支柱企业来讲,其信贷资金需求属于有效需求,各商业银行应该予以支持。但从实际调查结果看,部分商业银行的钢铁、电解铝等行业信贷控制政策过于严格,局部导致了这些企业信贷有效需求不能满足。

  调查发现,在紧缩政策的实际执行中,甚至出现了只要带有“钢”、“铝”字样的企业就不得有任何信贷支持的现象,局部形成了过度控制。某些商业银行不仅中止了对这部分企业的贷款发放,对100%保证金的承兑汇票业务也一律拒之门外。更为严重的是,在有关监管部门对商业银行开展的热点行业信贷检查过程中,对部分商业银行适度、合理的信贷投入也视同对过度投资行业提供信贷支持。监管层的这种“一刀切”的监管理念和行为,是造成信贷紧缩调控政策“走形”的关键因素之一。

  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且有市场、有效益的大企业而言,这种局部过度控制可能会破坏其正常的生产经营资金链条,企业经营因此“触礁”,一旦这些可能性变为现实,银行信贷风险必将大规模显现。这种“一刀切”式的局部过度控制不符合经济规律,无论是对于企业发展还是银行信贷资产管理都是有害而无益的。事实上,这种过度控制也不符合国务院对符合产业政策和各项市场准入条件的钢铁等行业的企业和项目要给予积极支持的要求。目前,已引起了央行和监管部门的重视。

  7月29日,中国人民银行有关负责人就实施金融调控问题接受《金融时报》采访,对今年上半年央行采取的主要金融调控措施和下一步将有哪些变化做了回答。其中,对“有控有保”的信贷调控原则给予了重新强调。

  该负责人说,目前紧缩的宏观调控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效。人民银行将继续密切观察经济金融形势的发展变化,引导商业银行正确判断市场风险,及时为有市场、有效益、有利于增加就业的企业提供正常流动资金支持,切实支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市场准入条件的项目建设。推进经济结构调整、体制改革和增长方式转变,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不难发现,央行对于宏观调控的政策导向,其重点已经发生了细微的变化,下一步将执行有保有压、有限制有支持的调控方针。上半年已经过去,此时正处于承上启下的关键时刻。此时央行有关负责人发表关于宏观调控的答记者问,对于今后的走势具有重要影响。

  有迹象显示,在宏观调控取得成效的形势下,各地银行对企业的信贷有放开的迹象。从这个意义上看,央行官员的讲话别有深意。联系日前银监会主席刘明康强调,在执行政策时,银行不应片面理解信贷问责制,“多贷多错、少贷少错”,有些银行甚至进而产生“恐贷”心理,这些都是不正确的等等不无联系。

  政策信号的细微变化不无根源。从政策的决策层面讲,我们可以更早地看到其信号出处。早在5月21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必须全面地、准确地、积极地理解和贯彻中央加强宏观调控的方针政策。宏观调控的基本原则是,坚持做到果断有力,适时适度,区别对待,注重实效。从实际出发,分类指导,不“急刹车”,不搞“一刀切”。6月1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强调当前要重点做好的七项工作中的第一条就是,根据经济运行和宏观调控中出现的新情况、新变化,继续严格控制货币信贷过快增长,加强土地管理。同时把握好调控的力度和重点,支持有市场、有效益的企业的正常流动资金贷款,支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市场准入条件的建设项目。国务院如此频繁地召开常务会议研究经济工作不断做出新的要求,都是根据形势的变化而做出的有针对性的调整。

编辑:zhangm

监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

本文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水泥网立场。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news@ccement.com。(转载说明
2024-11-05 23:3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