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回报”下重视“高风险” 保卫海外中国工人

国际先驱导报 · 2012-02-13 00:00

  编者按:农历新年不久,两起中国工人被劫持的事件相继发生,将我们的目光拉向遥远的非洲大陆。其中一起被劫持的工人来自中材国际天津公司埃及GOE项目,他们刚结束休假,从国内返回埃及,当地时间1月31日11时40分,从开罗机场前往项目现场的途中被当地土著部落贝都因人拦住并扣留。虽然最后这些工人都平安获救,却让我们的目光聚焦到过去几年未曾关注的领域:海外工人安全。

  目前国内很多水泥企业进军国际市场,在世界各地投资建厂,也有众多装备企业,将施工队常驻在国外,这些企业在追求"高回报"的同时,却往往忽视"高风险"。目前我们所参与建设的厂区大部分位于非洲大陆,非洲大陆部分地区局势严重动荡,国家间关系错综复杂,各种矛盾和冲突相互交织。对于大多数选择在海外危险区域作业的中资企业来说,保卫工人的安全都是第一位的,但是企业当地的安保力量和自身警觉意识,却还是有所欠缺。

图为国外一个铁矿区内工人们使用的安全帽和水壶

  对刚刚抵达肯尼亚内罗毕机场的29名中国工人而言,这个农历新年过得并不轻松:1月28日,他们在苏丹一处工地遭到反政府武装袭击,历时10天惊心动魄后终于被释放。与他们有相似经历的,还有25名在埃及西奈半岛一度被当地人扣留的中国员工。

  两周之间,两起被劫持事件,越来越多“走出去”的中国企业再一次被推上风口浪尖:在评估现实利益的同时,安全与危险防范机制是否也做到了并驾齐驱?

  动荡地区警力往往不足

  在阿富汗,谈到苏丹、埃及两起劫持事件的影响时,接受采访的傅国亮对《国际先驱导报》脱口而出:“安全,确是我们的最大顾虑。”傅国亮担任江西省水利水电建设有限公司帕尔万水利项目技术组组长,他说,“我们现在唯一的念头就是尽快完成施工,早点回国。”

  江西水利目前正在施工的是一个引水渠排沙项目,目的是对中国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援建阿富汗的一条引水渠进行疏浚,使其继续发挥应有的功能。作为目前中国唯一一个援助阿富汗的建设项目,江西水利共有15名中国工程师驻扎在位于阿东部帕尔万省的建设工地。

  为了保障这些中国工人的安全,帕尔万省政府为中国工人驻地配备了10名警察,此外,省政府还将江西水利项目组后方人员安顿在省警察局内,并安排警察对他们的营地进行24小时保护。

  “但这些警察的数量还是远远不够。”傅国亮说。据介绍,当地政府原本承诺为项目组配备30名警察,但由于当地警方人手不足,只能调配10名警察对中国工人进行保护,而这10名警察还是在中国使馆的多次交涉下才最终到位的。项目组不得已只能雇佣当地民兵来担任营地保安。

  傅国亮与同事的无奈一定程度上印证了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此前的报道,文章分析中国工人遇袭原因时称:美国拥有由退伍军人组成的私人保安公司,比如黑水公司,而中国却没有这样的公司。中资企业主要依赖当地的保安力量,“而他们的工作不是一直很得力。”

  以巴基斯坦为例,“不得力”主要表现在当地警察部门警力不足、设施器械落后、保安素质较低。中移动辛姆巴科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范云军介绍说:“针对巴基斯坦特殊情况,公司在施工项目上进行了其他安保措施。例如为设备购买保险、采取地埋电池的技术防止电池被盗以及开放基站耗油监控系统防止基站油机偷油现象等。由于公司需要在办公地点、生产局房、基站增加保安力量,所以成本费用也存在一定压力。”此外,中资企业需要在征得巴基斯坦有关安全部门同意后,才能额外雇佣一定数量的专业保卫人员并购买专业的安保设备。

  许多中企重视安保问题

  相形之下,阿富汗另一家中资企业、中国冶金科工集团公司艾纳克铜矿项目组就少了份安保担忧。据中冶公司驻喀布尔办事处经理张琦介绍,中国工人所在的营地较为封闭,外人轻易无法进入,因此整个营地仿佛一个小型安全区,而安全区的外围有当地政府配备的1600名警察进行保护,人力投入较充分。

  艾纳克铜矿地处阿富汗南部,正是塔利班活动猖獗的地区。为了消除塔利班在当地的威胁,美军甚至也抽调士兵驻扎在中国工人的营地外围,充当起了中国工人的“保镖”。尽管美军只是为了阻止塔利班向喀布尔渗透,但客观上,这里的中国工人多了层“安全屏障”。

  但中冶公司的情形毕竟是个例。对大多数选择在海外危险地区作业的中资企业而言,有的是缘于追求经济利益,有的是援建需要。

  “风险高的地区诱惑也大。”北京新世纪跨国公司研究所所长王志乐曾向媒体坦言,一方面这些地区来自西方的竞争者较少,另一方面多数政府与中国关系较好,这对中国企业也有着特别的吸引力。

  目前,为了在高风险下保证高回报,不少企业已建立了对当地安全局势的一定评估体系。中电科技国际贸易有限公司总裁闫立金告诉《国际先驱导报》:“公司主要通过使领馆、各类媒体、政府机构、兄弟单位等多种渠道了解巴基斯坦当地局势。公司对于海外办事处的设立,运营和管理上都进行安全评估,实施“安全问题”一票否决制。根据企业自身的优势和劣势,从而确认适当的安全措施和适应性。”

  “但这些还不够。”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査道炯提醒道,在项目进入所在地前,也需要将有效保护中国工人的人身安全作为项目进入的要件谈判,把出事时的一线人员营救程序和责任写进合同中。

  而据记者了解,鲜有中资企业能就“员工安全”与当地政府建立合同制。因此,也有部分学者总结海外中资企业特点时冠以“埋头苦干”的形容:意指与外界沟通还不够。此外,个别情况下,风险评估有时也不得不面临“灵活应变”。2010年1月,江西水利的一个先遣组抵达阿富汗进行前期调研工作时,阿首都喀布尔当月发生了一起爆炸,而爆炸地点就位于先遣组的驻地附近。受此事件影响,先遣组在中国使馆的支持下临时回国进行休整,后来形势稍微缓和才重返阿富汗完成剩余的评估工作。虽然公司一度认为赴阿援建风险较高,但在当地政府的反复催促下,最终仍决定在加大安保资金的前提下,派遣中国工程师赴阿援建。

  “防不胜防”下的安全培训

  在“铤而走险”的压力下,海外中资企业普遍较为重视对员工的出国安全培训。

  范云军介绍,中移动会邀请社科院等单位的专家对员工进行培训,同时集团公司主管外事安全的同事也会结合曾经发生的案例,专门给外派员工做培训。

  同样,按照李光明的说法:“山东高速集团在每名员工临出国前会安排7-10天的安全培训课程,最后还要进行检验考核。考核不合格的员工就不能出国。”他说,培训内容一般涉及公司出国安全纪律,应急管理制度,所在国安全形势和风险报告,防范恐怖袭击常识等。

  而对紧急出国、无法在国内接受充分培训的员工,一些中资企业会将安全培训交由当地办事处代为执行。以中电科技国际贸易有限公司为例,培训纳入出国“临行教育”事项,为期1至2天。

  不过在喀布尔,也有一名中兴公司不愿透露姓名的员工告诉记者,该公司派遣中国员工赴阿富汗之前并没有组织过安全方面的培训。但是,中兴公司阿富汗分公司设置有安全经理一职,主要负责向中方员工发布出行警告。在这名员工向记者提供的一封电子邮件中,安全经理就警告中方员工在某月某日下午不要出门,因为接到美国方面情报说喀布尔有可能发生自杀式袭击。

  类似的做法在其他公司中也有。更常见的方法是:企业发给员工安全手册,让员工时刻提醒自己危险的存在并随时能够了解到如何进行自救。

  傅国亮所在的江西水利还总结了四条“守则”:其一,一旦发生袭击,不能有任何好奇心理,要第一时间卧倒并进行躲藏;其二,出行不能有规律,必须有2人以上同行并有警察保护;其三,要忍耐枯燥寂寞的生活环境,尽量不外出;其四,除工作需要外尽量少跟当地人接触,并尊重当地习俗。

  尽管如此,复杂的当地环境和各种突发事故仍令中资企业对安全防范“防不胜防”。2008年、2010年,阿富汗先后发生了两起中国工人遭绑架事件;在巴基斯坦,2008年有两名中国工程师在西北边境省一度失踪……

  企业经营心态也需调整

  通常情况下,中资企业一般都会建立突发事件应急小组。一旦发生紧急恶性事件,如遭到恐怖分子绑架,发生恐怖爆炸或袭击等,就迅速启动应急小组,尽量第一时间向中国当地使馆以及公司总部汇报突发事件情况,同时向当地警察部门通报案情。随后根据上级指令,与当地警察部门配合,开展自救自保措施。

  其中,行动迅速以及与当地政府和警察部门的配合至关重要。对此,李光明深有感触。2011年4月初,山东高速集团一个项目组所在地巴基斯坦曼塞拉区局势发生动荡:当地部分团体和组织谋求独立建省,组织并煽动该地区工人罢工罢市两天。示威者要求中国员工不再继续工作,并用武力威胁大家。这时,李光明和同事们迅速向中国驻巴使馆经商处和总公司汇报,然后在当地警方的建议下,大家回到营地待命,关闭大门,并储备好水和食物,以及车辆。两天后,当地百姓和团体组织结束抗议活动,也解除了对中方项目组的限制。

  相形之下,大多数中资企业都能在事发后主动与及时地联系中国使馆,但事发前的应险准备仍有不足。

  美国詹姆斯敦基金会网站日前发表文章认为,有一些中国商人平时不会向有关涉外部门汇报自己的行动,但出问题时却指望政府代表他们出面干涉。对此,有学者直言,“中资企业的经营心态需要调整”。


(中国水泥网 转载请注明出处)

编辑:wzq

监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

本文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水泥网立场。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news@ccement.com。(转载说明
2024-11-06 03:3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