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材集团“走出去”的四大特征和五大优势
一场利比亚风波,折射出中国企业“走出去”的艰难坎坷;一组中国中材集团公司的数字,又映射出中国企业“走出去”的精彩辉煌。中国企业面对纷纭复杂的国际大市场,如何实现“走出去、走进去、走上去”的战略发展目标,中材集团做出了成功的范例。
中材集团从2002年起步,实施“走出去”战略,以旗下三家国家级水泥设计院为核心资产,按产业链模式整合旗下建设公司、安装公司、装备制造公司、国际贸易公司的优质资产,组建了参与国际水泥工程建设市场竞争的中材国际股份公司。中材集团从2004年进入国际市场,历经7载,以企业制度创新和业务模式创新为“双轮驱动”,从国际市场份额为零做到世界第一,实现了中国企业“走出去”与国际垄断巨头同台竞技并最终确立掌控地位的战略目标。其标志有二——从执行欧洲标准,到在海外市场推广以中材集团“SINOMA”品牌为标志的中国标准,创造了建设工期最短、建设质量高、节能环保效果好的“中国奇迹”,SINOMA出现在哪里,国际巨头就从哪里淡出,牢牢掌握了市场话语权;中材集团在国际市场的总承包价格从不到国际巨头70%,到略高于国际巨头出价,而且有些业主为了获得SINOMA的合作,宁愿锁定人民币与美元的汇率,牢牢掌握了合同定价权。7年来,中材集团完全利用海外业主的资金,完成了“走出去”到掌控国际市场的全过程,不仅没有消耗企业资金,而且带动了国产大型装备的成套出口,实现了企业利润和企业价值的百倍增长。7年来,中材集团不仅在亚、非、中东地区快速发展,而且在国际巨头把持的欧美传统市场站住了脚,并在全球范围继续呈扩张之势。
2009年2月11日,胡锦涛主席在访问沙特期间,亲临中材集团承建的利雅得水泥公司,看望中沙两国员工。胡主席临别时高兴地为中材集团题词“深化务实合作,造福两国人民”。回顾中材集团从“走出去”到“站得稳”的全过程,他们最深切的体会就是只有坚持“深化务实合作,造福两国人民”,“走出去”才有目标和动力,才能在与国际巨头的竞争中,知己知彼,扬长避短,争得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的掌控权。
党和国家提出的“走出去”战略,是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潮流的客观需要,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国家战略之一。中材集团作为中央企业肩负起了这付历史重任。通过“走出去”,在全球市场推广“中国服务”的模式,扩展“中国营销”的份额,树立“中国创造”的品牌,为国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开拓了更加广阔的空间。中材集团在“走出去“的过程中是如何承担起中央企业这一重要的历史使命的?从今年8月起,记者先后采访了中材集团董事长谭仲明、党委书记于世良,中材国际董事长王伟,中材国际沙特分公司经理费向野,沙特RCC、YCC项目部,阿联酋ABMC、UCC项目部。[Page]
思考中材集团7年“走出去”的实践,感悟出中材集团成功“走出去”形成的四大特征,即实现了“中国制造”、“中国效率”、“中国模式”、“中国文化”的同步走出去。
1.“中国制造”走出去——从全球水泥技术装备最大进口国转变为全球现代化水泥技术装备最大的出口国
中国是水泥生产大国,总产能占全球总量约50%,也曾经是全球水泥技术装备最大的进口国。多年来,中材集团坚持引进技术装备再创新,形成了水泥工程设计、大型装备研发制造、全球资源整合的核心竞争力和总成本领先的独特优势,在国际水泥工程市场逐步确立了以SINOMA为标志的中国标准。这个标准的核心内容就是国际巨头能承接的项目,中材集团都能做得最快最好,与欧洲国际巨头价格相当,工期最短、达产最快、运行稳定、环保高标准,因为中材集团拥有自主创新研发的“中国制造“的竞争优势。目前中材集团海外市场占有率37%,所有海外项目中国装备采用率已经接近100%。这种优势不仅为中材集团赢得了国际市场竞争能力,而且大规模带动了国产大型装备的出口。在中材集团的带动下,我国已经从全球水泥技术装备最大进口国转变为全球现代化水泥技术装备最大的出口国。
2.“中国效率”走出去——不断创新的业务模式,强化了公司海外履约的超常能力,扩展了海外市场领域
中材集团"走出去",直接进入国际市场,在更大的范围和更大程度上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必须具有灵敏的应变能力和高速的运作效率,通过提供物超所值的服务赢得海外客户的信赖,从而不断提高市场化程度和企业的安全性。中材集团超常的“中国效率”,打破了一项又一项“世界纪录”。欧洲公司需要25-30个月才能完成的工期,中材集团在质量和价格相当的前提下只需要10个月就完成了。国外业主在合同履行过程中提出能否再赶一赶进度。中材集团一个月内办完所有出国手续从国内调集500人投入施工现场。这种调动资源的超常能力,是国外业主和竞争对手为之惊叹的。正是这种急客户所急的履约能力,大大提高了中材集团在国际市场的美誉度和对手无法比肩的竞争实力,海外市场领域也随之扩展。
3.“中国模式”走出去——打破了行业周期性的“魔咒”,实现了公司穿越式均衡发展
中材集团以技术研发和自有装备设计为驱动力,以业务模式创新和成本领先为两翼,以持续历练内功为保障,科学系统的实施“走出去”战略,打破了行业周期性发展的“魔咒”,实现了公司穿越式均衡发展。穿越是指企业的均衡发展不受制于宏观环境起起伏伏的影响,保持持续增长的态势。为什么能实现这种穿越?因为中材集团质量、工期、服务“三项全能”的EPC模式,获得了快速扩大并牢不可破的客户群体,全球变成了中材集团的市场。全球市场在起伏的时候,由于总规模很大,当中材集团手上拥有大把的订单,就能实现和全球周期不一致的持续增长,经济迅速下滑,他们还可以从容地继续往上走。当2008年金融海啸发生,中材集团握着500多亿的订单,钢材价格和国际海运成本下跌了10%-15%,原来高成本的项目全部变成利润溢出了,2009和2010连续两年权益净利润超过70%。在这场金融危机中,全球同业“哀鸿遍野”,而中材集团获得的只有“机”而没有“危”,结果是把竞争对手甩下得更远。
4.“中国文化”走出去——中材集团创新培育了“客户体验”的国际市场服务文化
中国企业“走出去”,与国际巨头同台竞技,既要在企业制度、业务模式、装备技术水平、运营机制等方面与国际巨头对标,学彼之长补己之短,也要在文化层面深入思考我们的优势在哪里。中材集团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是“敬事礼人”,统称为“敬文化”。作为国际水泥工程建设市场的服务商,如何把以中国传统文化中“信义”为基础的“敬文化”,转化为中材集团的核心竞争力,也是成功“走出去”一定要解决好的问题。中材集团剖析了欧洲巨头业务模式的落脚点是“自身利润最大化”。中材集团倡导的是“掌握市场决定权的是客户,只有最大限度地实现客户利益最大化,才能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中材集团在国际市场倡导“客户体验”的服务文化,以满足客户需求和保证客户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对所有海外合作者重信重义,严格履约风险共担。沙特和阿联酋的业主赞誉中材集团高质量高效率的服务是“奉献财富的绿洲”;非洲一个大客户因为金融海啸的影响,资金链暂时出了问题,危难时刻中材集团经过深入调查和分析,在锁定风险的前提下,不是按国际惯例依法索赔,而是与业主风险共担。业主意外地得到中材集团的“雪中送炭”,危机过去后回报了一份90亿元大单,而且成为中材集团的铁杆客户。中材集团走到哪里,就在哪里弘扬和传播重信重义的中国文化,并使之成为中国企业的强大竞争力。目前,分布在全球各地的客户通过与中材集团的合作,都着迷中国文化,希望与中材集团在更多的领域开展多种形式的经济技术合作。中材集团通过"客户体验",正在培育出更多的新客户和市场,用文化的力量构筑公司与广大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新兴经济体的共同利益基础,实现优势互补,填平补齐,共同发展。[Page]
通过“走出去”,中材集团在参与国际经济合作的成功实践中,也积累了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稳居龙头地位的五大优势。
1.创新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优势
中材集团在“走出去”之前,就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干法水泥制造技术;“走出去”之后,通过与欧洲、美国标准的比较,使以SINOMA为标志的中国标准更加完善,并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推动了我国水泥技术和大型装备质量的进步,达到比肩国际领先的水平,中国标准正在成为被国际市场认同的先进标准。这种提升是我国从水泥大国变为水泥强国的必由之路,是我国水泥业从技术服务输出扩展到资本输出的必由之路。沿着这条路走下去,我国水泥业必然会从“向全世界卖水泥”发展到“在全世界造水泥”。
2.规模效应和成本控制优势
中材集团旗下从事水泥工艺技术设计、装备制造、土建安装的公司几十家,曾经是一种“散而小”的状况,单打独斗,既不能降低成本,也无法形成规模效应,都不是国际巨头的对手。2002年,中材集团按产业链的模式,将旗下三家水泥设计院为核心资源,重组旗下建设公司、安装公司和装备制造公司,组建了以国际水泥工程建设为主业的中材国际股份公司,造就了一支企业制度现代化、有规模、产业链完整的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先锋团队。这是一次企业制度创新,是一次企业资源大整合,也是创新EPC业务模式的重要前提条件。中材集团正是通过这样的整合,实现了企业制度和业务模式的创新,等于为驰骋国际市场装上了两个“风火轮”。过去各自为战的“小股部队”,整合成为业务环节有序、各种优势互补的“集团军”,从根本上消除了中国企业之间的内耗,形成了一致对外的优势,海外订单规模迅速扩大,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总成本控制能力也不断增强,不仅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很快获得了掌控权,而且企业价值也成百倍的增长。现在,中材国际两个点的股票,就可以对换曾位居国际巨头之首的丹麦斯密斯公司20%的股票。因为中材集团已经成为市场份额持续上升的全球老大,而过去的国际巨头正在淡出市场。
随着中材集团通过兼并、收购、重组等多种方式,运用市场化和国际化手段,增强与境外跨国公司对标的实力,未来的国际市场地位还会不断上升,因为中材集团的规模优势和成本领先优势已经成为竞争对手难以逾越的门槛,这是扩展海外市场布局的坚实基础。
3.业务模式和产品属性的高端化优势
中材集团通过整合行业内部的设计、设备安装优势资源及部分装备制造业务,形成了工程总承包产业链模式。产业链整合完成后,进一步实施业务流程再造,将市场营销、工程设计、采购、物流、装备制造和监造、现成施工安装、调试和运行、工程和保险索赔及内部制度、控制体系等流程实行全面优化,强化项目实施的一体化,使公司业务模式的优势发挥到极致,创造了一系列的“世界之最”——中材集团的建设周期最快,是海外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建设成本最低,是全球平均成本的三分之一。中材集团已经创造了日产5000吨的水泥厂只需10个月的建设进度,而欧洲公司一般需要25-30个月。中材集团在海外最快的速度是18个月建成两条全球技术顶级的日产10000吨水泥线,这是举世震惊的优质高速,也是迄今为止独一无二的优质高速。中材集团不仅拥有了建设技术最先进的水泥生产线的能力,而且拥有了可配套余热发电、无害化协同处置垃圾的节能环保技术,技术领先性已达到国际一流的水平。
4.全球知名品牌的优势
目前全球水泥工程市场四大家巨头公司中,中材集团排第一,第二是丹麦史密斯,第三是德国伯利修斯,第四是德国KHD(洪堡)。这四家公司占了全球85%的市场份额,SINOMA在其中稳居第一已经三年,而且销售和净利润都超过其他几大家,并且保持了持续增长的态势。经过市场的锻造和对SINOMA品牌内涵的丰富,如今SINOMA在全球已经形成口碑效应。特别是在SINOMA实施项目的国家和地区,SINOMA的品牌和品质,已经成为业界的标准和标杆。SINOMA继续扩大国际市场占有率,并成为这一领域全球龙头企业,已经是国际业界不争的事实。
5.全球配置资源的优势
全球配置资源优势是中材集团国际化经营过程中形成的重要特征。目前中材集团海外项目的人力资源、技术资源、装备资源、服务资源都是在全球业界整合的。通过这种国际化的整合资源,配置资源和高效利用资源,形成了“全球配置资源最大化,全球配置资源最优化”的良好局面,为SINOMA成长为从技术输出、服务输出,到资本输出,纵横国际市场的“常青藤”跨国企业提供了全方位的支撑。
中材集团成功"走出去"的过程,是中国企业扩展国际视野,不断学习,不断创新,不断自我完善的过程;是从“中国第一”到“世界第一”自强不息的过程;是凭借中国文化的价值观打造中国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探索过程;是“深化务实合作,造福两国人民”不断实践的过程;也是一个带有趋势性的值得不断跟踪分析的过程----中国企业如何“走出去、走进去、走上去”。中材集团“走出去”,不仅仅为了扩展企业自身的发展空间,而是要一点突破,以点带面,拉动制造业“走出去”,拉动中国文化“走出去”,拉动国家影响力“走出去”,这是中国企业“走出去”的使命。企业是国民经济的细胞,企业竞争力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与基础。中国企业“走出去”并在各个产业领域逐步获得国际市场话语权,当中国企业成长为一个个强大的国际巨头,就是中国国家的强大。
(中国水泥网 转载请注明出处)
编辑:llp
监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