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长明:中国水泥工业挺进国际市场的思考
从上世纪末开始,我国逐渐开拓现代化水泥厂成套生产线装备出口业务以来,经历了10多年的努力,现今已占有国际市场1/3的份额,而且增长势头仍在继续之中。这里所谓的国际市场系指除中国大陆以外的全部海外市场。最初,我国的出口对象大多是一些发展中的南亚国家,水泥装备的产能及其技术含量都较低,而现今的出口对象已上升到中东、北非、拉美,甚至欧美等发达国家,装备技术水平已达到国际先进之列,熟料产能可达5000t/d或10000t/d。至今已创建了数百条海外水泥生产线的业绩,全都运转良好,客户满意,因而颇具国际竞争力。对此许多欧洲经济专家、水泥专家、世界著名的大型跨国水泥集团,以及欧洲老牌的水泥装备供应厂商等感受颇深。中国水泥工业的崛起,对他们的传统市场范畴是一个严峻的挑战。
2011年10月在庆祝国际水泥界最享盛誉的德国ZKG国际杂志创刊100周年的集会上,著名德国水泥经济技术专家Joachim Harder博士发表了长篇书面报告,题为《中国发现世界》,其实他的核心意思就是中国水泥工业挺进世界市场。兹将其主要内容摘要整理如下,供我国水泥界同仁参照思考。
(一)
表1列举了2005~2009年世界主要国家直接对外贸易中涉及机械装备和工厂建设方面的金额及其在总额中的占比。
表一: 各国在机械装备及工厂建设方面对外贸易的金额
可以看出,中国在该项对外贸易中由2005年的1220亿欧元,占全球9.5%,上升到2009年的3400亿欧元,占全球24.7%,平均复合年增长为29.5%。相反地,除德国和欧洲各国基本维持原状外,日本和美国均有较大的下降,其平均复合年削减率分别为8.9%~6.3%。这方面,中国可谓是一枝独秀。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中国成套水泥装备及水泥厂建设总承包(EPC)出口工程项目也实现了长足的发展。
以中材国际Sinoma为例,其2010年已签署的水泥EPC海外项目合同金额为22.5亿美元,再加上中国其他各有关水泥企业集团所签约的金额,中国在国际水泥工程项目中的市场份额已达36%;如果以合同的熟料总产能计,中国则占国际市场的近40%。
应该指出,中国公司提供的服务为EPC。而欧洲公司仅提供EP,不含水泥厂的土建工程费用。如果以欧洲惯用的单纯以成套水泥装备的金额来比较的话,那么中国在国际市场上的份额约为26%左右。由此可见,仅就水泥装备和工程服务费的价格而言,中国的比欧洲的约便宜30%。这是中国供应商在国际市场上颇具竞争力的一个主要原因。
在成套水泥装备生产线中,包含所有工艺、机械、电气、自动控制、化验检测等全部主辅机,以及备配件供应等,中国制造的装备在成套装备中所占的比例正在日益提升之中。这表明中国在研发大型先进的关键装备,例如立磨、篦冷机、辊压机、袋收尘器、喷煤管、快速提升机、熟料拉链机等方面已经取得实效。对若干欧洲供应商的“补缺”性依赖逐渐减少。 .
2005年纯中国制造的装备,在其成套出口装备总金额中平均为45%,2010年已上升到65%。如果2015年将达到85%以上,那么曾经多年来因帮助中国供应商在关键装备方面“补缺”而得益的Loesche、LKN、C-p、Pfeiffer、Pillard、Siemens ABB等大公司,估计他们今后来自中国海外项目的订单将会逐渐减少。显然,中国制造装备的比例越大。则中国供应商的竞争力、盈利能力、市场影响力将随之上升。这对欧洲老牌供应商FLSmidth、P0lvsius、KHD等无疑是多了一个有力的竞争对手。
(二)
面对这样严峻的形势,所有西方供应商只有一条有效的对策,那就是大力推行革命性全方位的重大技术创新,增加研发投入,才能确保技术领位。竞争是好事,竞争促创新,创新促科技进步,促发展,促共赢。相信现今世界水泥工业正孕育着若干重大的技术创新,酝酿着一场更大的科技变革。
欧洲的水泥装备公司与中国的新兴公司相比。其历史悠久,品牌价值高。目前,除了工艺技术和装备制造等方面仍占有一定优势以外,在国际水泥工程项目的高端市场也占有相当的优势。高端市场严格的环保标准,追求长期效益的客户,较高的品牌忠诚度,以及文化与价值观的认同等,这些都是对欧洲供应商有利的因素。但是应该看到,这些因素并不是确定性的,当然也不能依赖他们来赢得或保持市场份额。
2010年中国水泥产量18.6亿吨,占世界总量的53%,预计2011年将达21亿吨以上,占世界总量58%。然而中国人口13.46亿,占世界人口19.3%。2011年中国人均水泥消耗将为1.56吨。是世界平均值的3倍。如此巨大的产量,足以保证中国在水泥产量方面的绝对优势。一般预测。中国水泥消费量的拐点可能出现在2015年前后,届时水泥产量近25亿吨,之后才会缓慢地下行。因而中国水泥产量世界第一的地位还将保持一段相当长的岁月,然后可能会被印度所替代。
Harder博士在报告的结尾,讲了一段似乎是调侃的话,“如果中国制造的装备在国际水泥工程项目中的比例持续不断地增长,那么留给西方水泥装备供应商的似乎就只有一个企望,那就是等中国水泥产量发展到拐点以后,随着其国内对水泥需求的减少,中国水泥工业也会像上世纪90年代的日本水泥工业那样,逐渐地对水泥成套装备的国际市场失去兴趣”。
这是一段十分耐人寻味之言,Harder先生到底是持悲观或乐观的态度,还是一种无可奈何花落去,但求力争维持现状的心情,令人捉摸不透。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当时的日本水泥工业无论在产量、装备制造和国际市场份额等各方面均远远不及我国现有的规模和实力。在那种国内外各种因素制约下,当时日本水泥工业才无奈地逐渐淡出了国际市场。显然,企望这种情况将会在我国重演,这种可能性及其渺茫。Harder先生应该不难作出正确的判断。但是他又为何还要如此说呢?或许是为了激励西方供应商努力创新,抓紧研发,确保技术领先,才能谋求生存发展。
(中国水泥网 转载请注明出处)
编辑:ldp
监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