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尖刀”上的水泥环保

水泥现货 · 2019-01-09 17:16

  今天,水泥现货小咖就来聊聊刀尖上的环保。

  费改税

  环保税实行定额税率,征税原则为“多排多征、少排少征、不排不征”。水泥企业等污染物排放较多的行业如果不进行设备升级,在成本上会被大规模生产企业压制。丧失市场竞争力,是淘汰落后产能的开端。

  以前的排污费征收,中央与地方1:9分成。为了调动地方的积极性,促进地方在环保方面的投入,环保税征收之后,税收全部归地方所有,地方在执行上比之前更加严格。

  对于偷税行为,以前排污收费时期,有企业谎报瞒报和拒不缴纳的情况,处于3倍以下罚款,责令停产停业整顿;而环保税征收后,如果认定企业偷税,税务机关将追缴税款和滞纳金,并处5倍以下罚款,构成犯罪则追究刑事责任。

  部分大型水泥企业认为费改税对2018年业绩影响不大,2019年可就不一定了,环保是大势所趋,刚开始政府实行一个相对稳定的政策,到后期后续会更加严格,甚至有传闻说可能会征收“碳税”,看来重工业转型势在必行。

  环保督察

  2015年的水治理,2016年的土壤治理,国家也颁布了相应的政策法规。为了更好地践行法规,从中央层面设立督察组,监察地方环保执法情况。

  2018年是环保督察回头看的一年,在吸取以往经验后,不再一刀切执法。对一些有了环评手续却不满足环保要求的企业进行了调节,给予企业一定的整改时间,引导企业节能减排,而不是一味关停。

  小咖认为,在依照法律法规对污染企业进行严惩的同时,帮助企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最大化减少损失,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环保的态度。

  错峰生产

  错峰生产,由央视白岩松在2014年两会提出构建四省一区的水泥和采暖错峰生产协调机制演变而来,顺带着水泥去产能的任务。在北方采暖季时通过对重污染企业的停止生产,保证采暖季空气质量达标。

  之后转变为夏季错峰,将水泥的生产期与臭氧浓度高峰期、夏季用电高峰错开,以提升大气质量。

  再之后,南方地区也没有逃过错峰生产。环保趋严,南方地区污染也进入了大众的视线。错峰给南方地区水泥企业带来了溢价能力的提升,在需求端稳定的前提下,供给端的收缩导致了水泥价格突破600元/吨,且一直在高位运行。

  如何让自己的水泥企业减少错峰时间?

  河南政府说了,对工艺技术先进、实现超低排放的企业豁免错峰生产,引导企业减少污染物排放,持续改善大气环境质量。对涉及居民供暖等重大民生项目,可少错峰或者免于错峰。

  山西政府说了,建材行业,水泥窑企业实行轮流停产,稳定达到超低排放的停产15天,协同处置城市垃圾或危险废物的,明年1月至2月期间,自行选择停窑时间10天。

  江苏政府也说,对水泥行业,熟料生产线烟气氮氧化物已稳定实现超低排放,并承担协同处置城市垃圾、危险废物或生活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置任务可申请停限产豁免。

  天津政府也发话了,对使用天然气、电力等清洁能源的建材、铸造等行业不予限产。

  综上所述,要想在错峰期间占据水泥市场,减少错峰时间,就要少排放污染物用清洁能源!

  清洁能源

  上面提到的清洁能源,能够持续地运用于工业的主要是电和天然气。河南地区实行差异化电价,对属于限制类或淘汰类,能耗又超过限定值的企业,同时执行差别电价和阶梯电价。

  虽然多数水泥企业符合要求实行一阶电价,但有9家企业的部分生产设施属淘汰类项目,自2018年6月1日抄见电量至2018年10月31日期间,用电加价0.3元/千瓦时;自2018年11月1日起,用电加价0.5元/千瓦时,成本上大大增加。

  这样的政策也是在鼓励企业在升级项目上花更多的功夫,但小咖始终觉得,电还是不够清洁,毕竟现在发电厂大多都是使用煤炭发电。这便是天然气出场的时刻!

  天然气相比较煤窑的优势,表面上是不排放污染物,实际上,对企业来说还有很多背后隐藏的好处。

  首先,减免环保税。天然气燃烧的产物主要是二氧化碳和水,故其排放不是环保税的征税范围。第一季度水泥行业环保税征收在20-60万不等,若是使用天然气生产,一年预估可减免一二百万税额!

  其次,别的企业停产,唯独用上清洁能源的可以生产!错峰几个月间溢价能力可不是开玩笑的!

  再呢,有国家政策的扶持,大范围使用天然气,传播环保理念,提升行业影响力!听说某水泥企业大头,一下投了两千万进行天然气改造!小咖佩服!

  环保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今天就聊到这里啦,水泥现货小咖觉得,很多水泥企业对环保带来的严苛的政策可以当作是一把尖刀,如果一直惧怕它的锋芒会带来自己的停滞不前;把这把尖刀当作水泥企业转型升级路途上对抗市场其他妖魔鬼怪的武器,拆解污染停产的招数,才不会被打败!

编辑:王琲建

监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

本文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水泥网立场。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news@ccement.com。(转载说明
2024-11-05 19:4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