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材集团“走出去”:瞄准世界第一
为实施建材工业“十二五”发展战略,大力发展建材服务业,推进建材装备“走出去”,加快工业转型升级,近日工信部原材料工业司参加由中材集团组织的水泥装备“走出去”考察组,赴尼日利亚、土耳其、沙特考察了水泥装备走出去情况。
考察组实地调研了中国中材集团(以下简称中材集团)下属中国中材国际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材国际)在尼日利亚拉法基水泥总承包项目、中材节能股份有限公司在土耳其CNK余热发电项目、中材国际在沙特RCC水泥总承包项目,听取了项目组汇报,参观项目生产线,并就水泥装备走出去现状及未来发展思路与中材集团进行充分交流。
目前,中材集团水泥成套装备工程占据了国内80%的市场份额,成为世界最大的水泥技术装备及工程供应商;国外市场份额占全球的40%,业务范围已涉及到60多个国家,树立了国际知名的sinoma品牌。在市场份额等方面,中材集团成功追赶和超越了国际水泥装备供应商巨头丹麦史密斯(FLS)、德国伯利休斯(Polysius)、德国洪堡(KHD)等。
而国内市场上,目前我国从事水泥技术装备研发制造的企业约有上千家。与其他制造企业相比,中材集团更专注于专业设备的研发制造,形成了服务于水泥生产线的整体建设过程,提供整条生产线的设计、采购集成、工程技术服务和调试、试运行等服务体系。
调研组建议中材集团继续保持并扩大在中东、北非、东南亚等区域市场的优势地位,深度开拓部分新兴经济体的市场。中材集团在巩固水泥成套装备及工程方面优势的同时,积极培育发展新产业,将EPC业务模式向相关产业移植,大力推进“水泥窑协同处理城市生活垃圾等固废弃物处理”等方面的研发成果向发展中国家产业化转化,实现相关多元产业化发展战略。
A、“走出去”的特点:发力发展中国家 看齐国际先进标准
主要集中在发展中国家
从全球来看,水泥制造属于一个已经进入成熟期的行业。近十几年来,发达国家水泥生产呈现饱和且缩减的态势,关注重点转向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与此同时,一些经济迅速发展的国家,水泥需求量不断增大,带动了水泥工业的迅猛发展,特别是亚洲、非洲的部分地区。如尼日利亚水泥还需要大量进口,并实行水泥进口许可证制度,导致当地水泥价格飙升为每吨约400美元。
中材集团下属中材国际已完成和正在建设的国外水泥生产线过百条,项目遍及欧洲、美洲、亚洲、非洲,涉及越南、印尼、巴基斯坦、印度、沙特、阿联酋、也门、埃及、尼日利亚、赞比亚、南非、塞内加尔、摩洛哥、坦桑尼亚、多米尼加、厄瓜多尔等60多个国家,基本实现了国际市场布局,但总体而言,项目最密集地区是中东和非洲。
按照国际先进标准承建
中材集团承建工程项目部分业主为世界知名企业,如世界水泥巨头拉法基、豪西姆、海德堡等。部分业主为当地财团,由于项目采用全球招标,因此对生产线装备及建设要求严格。项目要求全过程实行第三方专家团队与建设团队的共同参与,并聘请第三方国际咨询公司进行最终验收。如中材集团承包的拉法基公司的尼日利亚LAKATABU水泥生产线工程建设项目,由于拉法基是世界最大的水泥生产企业,技术、管理水平国际一流,因此对工程质量要求苛刻,项目部在各方面需严格执行拉法基技术规定,按照国际先进标准施工。这些项目的实施也反过来促进了企业管理、技术水平的提升。
充分发挥中材集团的优势
中材集团结合自身特点和优势,形成了规模优势和符合国际市场需要的EPC业务模式(项目设计+装备制造+工程建设),即绝大部分项目都是以总承包的模式签订,提供整条生产线的项目设计、设备集成采购、工程安装调试、试运行技术服务和委托经营管理等,保证在工期和成本方面优于对手,并充分利用中国的装备制造成本以及健全的工业管理体系,实施总成本领先战略,并带动了国内相关产业的发展。
B、“走出去”的经验:整合资源与技术统一开拓国外市场
整合资源实现管理创新
中材集团根据水泥装备总承包业务要求,整合其内部多家公司,适度收购外部资源,并按工程设计、装备制造、新业务开发等系统优化对公司业务重新定位。此次调研涉及中材国际、中材节能、中材装备等几家中材集团下属企业,他们普遍反映集团通过整合,充分利用资源,提高运作效率,同时在对外的市场开拓中,统一开拓市场,统一使用sinoma品牌。
引进吸收实现技术创新
通过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和再创新,中材集团重大水泥装备技术基本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水泥专业技术装备系列,基本完成了水泥技术装备大型化开发工作,成套装备技术经济指标与国外同类产品趋同,重大水泥技术装备集成能力、系统优化能力、工艺技术水平已经基本与国际一流水平相当。目前在建项目,除部分设备由业主要求外,其他约80%的装备由国内提供。
突出安全实现文化创新
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根本。尤其是水泥项目总承包所在地一般离城区较远,环境条件比较差,特别是在非洲部分国家,员工还要受到疟疾的困扰,在这种情况下更要突出企业文化建设。项目部从党建工作、工会工作入手,丰富文体活动,做好后勤保障,并把安全放在第一位,在项目管理和生活中突出安全理念,拉法基尼日利亚LAKATABU水泥生产线其中仅安全生产投入占项目总投入的6.14%,施工队伍安全员23名,为项目的顺利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Page]
C、“走出去”的问题: 夯实竞争基础四大主要问题待解
我国水泥装备走出去虽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仍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一是关键性设备与国外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我国已能自主生产各类规模水泥生产线装备,但我们装备的制造质量、运行的可靠性及品牌影响力还没有完全被国际市场认可,如立磨、篦冷机等关键设备仍是业主指定品牌,实行国际采购。
二是出口市场秩序有待规范。在国际市场上,来自中国企业之间的恶性竞争比较普遍。有些规模小、水平低的企业或者纯粹的贸易公司为了获得项目,恶意打压价格,不仅扰乱了市场,降低了中国企业整体盈利水平,也严重地影响了中国企业的整体形象。例如,土耳其一个水泥余热项目招标,投标的几家企业都来自中国,均为原来上下游关联企业。
三是企业本土化有待加强。国外承建项目均大量使用国内劳务,由于部分国家和地区对于劳务输入有所限制,签证也受到限制,因此在实际项目工程运行中存在着各种困难,影响了施工进度和效率。
四是水泥装备标准的国际化程度有待完善和提高。标准成为国际贸易中供需双方签订合同所必需的基础性文件,从而使标准具备了更为重要的属性———贸易属性。发达国家以技术标准,尤其是涉及国家、人身、财产、环境安全的技术标准为依据,强化其经济和技术在国际中的竞争地位,削弱成本优势,使我们面临严重的挑战。
D、“走出去”的建议:调整产业结构 坚持“走出去”战略
在立足国内需求的同时,积极实施国际化战略,是“十二五”期间建材工业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实施走出去战略是工业实现转型升级的需要,是建材工业调整产业结构的需要,是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企业集团的需要。
坚持走出去战略,需要推动水泥装备企业自主创新,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关键性水泥设备,大力发展低碳环保技术。以水泥装备为龙头,继续推动水泥装备企业“走出去”,建立具有知名品牌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国际化水泥装备高端制造体系。
“走出去”的三步走
水泥装备企业“走出去”要分为三步:从走出去到走的稳,再到走的好。目前,已经实现了走出去,下一步关键是走的稳、走的好。
水泥需求量不可能无限扩张,每个区域都有其饱和点。发达国家已经进入成熟期,其他地区也会陆续进入成熟期。如调研地区沙特,近几年水泥工业飞速发展,仅中材集团就承建了9个项目10条生产线,投产后产能约2000万吨,投产后的水泥将极大满足当地需求。因此企业走出去,必须在巩固已有成绩的基础上,延伸产业链,拓展相关服务,争取实现企业本土化。
调研组建议中材集团可以考虑,在巩固我国水泥装备业在国际市场已取得重大成果的同时,进一步塑造品牌,扩大国际市场影响力,充分发挥品牌对国际市场开拓的引导作用,继续保持并扩大在中东、北非、东南亚等区域市场的优势地位,深度开拓部分新兴经济体的市场,继续拓展境外大型水泥生产线余热发电系统等节能减排工程业务。
同时,中材集团可考虑在巩固水泥成套装备及工程方面优势的同时,积极培育发展新产业,将EPC业务模式向相关产业移植。大力推进“水泥窑协同处理城市生活垃圾等固废弃物处理”等方面的研发成果向发展中国家产业化转化,实现相关多元产业化发展战略。
“走出去”的四大措施
完善相关政策措施,为水泥装备“走出去”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
一是完善技术创新体系。鼓励企业和科研院所、大专院校联合开展研发工作并加快研究成果的产业化进程。支持企业通过自主研发和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际合作、并购、参股等参与国外先进研发、制造企业等方式掌握核心技术和关键设备制造。
二是推动并购重组。继续推进水泥行业的并购重组,支持优势骨干企业以技术、管理、资源、资本、品牌为纽带,加快跨行业、跨地区并购重组,形成具有工程总承包、系统集成、国际贸易和融资能力的大型国际化企业集团。
三是完善水泥装备产品标准体系。加强与国际标准对标,提升国内相关标准的水平。积极参与环保、节能、减排和循环利用等国际标准制修订工作。
四是加强行业管理。规范市场秩序,完善水泥装备企业管理制度,减少恶意竞争或因管理混乱而导致劳务纠纷等情况发生。充分发挥驻外领事馆的作用,为企业提供及时、有效的技术咨询和服务。
(中国水泥网 转载请注明出处)
编辑:wangyang
监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