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云南省水泥工业发展的思考

中国建材报 周安平 · 2011-08-04 00:00

  云南省水泥工业发展现状

  据云南省工信委有关人士称,2011年年底云南省内新型干法生产线总数将达到95条,水泥产能将达8500万吨,新型干法水泥比例将提高到90%。据估算,2011年云南省水泥需求量约为6400万吨,同比增长14%,由此可以看出,云南省水泥产能已经过剩。

  目前,全省有33条机立窑水泥生产线,水泥产能约750万吨,加上20万吨/年~30万吨/年的小粉磨站,总的落后产能估计在1200万吨左右。

  据了解,云南省待建的新型干法熟料生产线尚有10余条,假如2013年全部建成后,该省新型干法熟料生产线将达到110条,水泥总产能高达1.2亿吨左右。也就是说,到2013年,云南省即可提前完成“十二五”水泥工业规划制定的“水泥总产能达1.1亿吨~1.2亿吨”及“新型干法旋窑水泥比例达90%以上”的目标。

  进入云南省的五大水泥企业中,除拉法基原本在云南深耕外,华新、华润、红狮、海螺也都将云南定位为重点发展地区。

  云南省水泥工业畸形发展的原因

  在2010年前,云南省对水泥工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十一五”放开、“十二五”整合,且对水泥工业的管理是“各自为政、政出多门”,发改委负责新建项目的审批,工信委负责技改项目的审批,导致很多原来不能批准的新项目,通过技改名义被批准,使国家要求的“等量淘汰”原则,在云南变成了“少量淘汰、大量增长”,从而出现了在拆除的立窑旁边大多会重新竖起新线的情景。

  云南省是在全国发展新型干法旋窑生产线较早的省份,但是,由于该省经济相对落后,水泥企业新建生产线资金短缺,为绕开国家政策限制(因国家产业政策规定,新建日产2000吨以下的生产线必须报国家投资主管部门审批),往往采取“报大上小”的做法,明明报批的是日产2000吨的生产线,而实际建设规模只有日产1200吨左右,这也是导致云南省日产1500吨以下的新型干法生产线较多的原因。

  进入“十一五”后半期,国家对新上水泥产能严格控制,要求日产4000吨以上的生产线必须上报国家发改委批准,日产4000吨以下的生产线本省即可批准,云南省的水泥企业除采取“少量淘汰、大量增长”的办法外,又采取“批小上大”的办法来增加产能。上述种种原因导致云南全省水泥工业没有按生态环境、人口分布、资源储备、市场容量、交通条件等因素进行科学布局,发展混乱,区域发展极不平衡。

  早在去年,水泥业界就在热议国家将要出台政策淘汰日产1500吨以下的新型干法熟料生产线。据悉,江苏、浙江等省份自今年已开始实施。虽然发改委出台的2011年产业政策指导目录并未将其列入淘汰范畴,但不排除“十二五”以后将其强制淘汰的可能性。云南省是日产1500吨以下新型干法生产线较多的省份,这类生产线的能耗比日产2500吨以上的生产线高15%左右,吨熟料标准煤耗高达130千克标煤/吨~135千克标煤/吨,加之全省水泥产能目前已呈过剩态势,未来云南省会不会将日产1500吨以下的生产线列入淘汰范围,让人拭目以待。如果能实现,这将对该省市场来说是最大的利好。

  对云南省水泥工业发展的思考

  思考之一:目前造成云南省水泥工业发展乱象的“政出多门、双头管理”的根源依然存在。由于以前的“放开”政策,使得云南省水泥项目建设遍地开花,基本每个县都有水泥项目,要想在“十二五”期间对水泥行业进行整合谈何容易?

  思考之二:云南省至“十二五”末,即使将约1200万吨的落后水泥全部淘汰,全省水泥的总产能仍高达1.1亿吨左右,人均消费量高达2.4吨/年。如此高的消费水平,在经济发达的华东地区都较高,何况云南这个人均GDP只排在全国后10位的省份呢?

  思考之三:从2011年开始,云南省产能将出现过剩,又因区域发展不平衡,某些区域市场竞争将更趋激烈。在这种市场环境下,大企业间能进行有效的市场联合、自律吗?中小企业又将何去何从?

  思考之四:受云南省的地理条件限制,水泥运输方式基本都以陆运为主,有效覆盖半径不超过300公里,在此范围内,水泥产量一旦过剩,只能“窝里斗”,大企业如何面对这种情况?

  以上种种思考是众多水泥企业需要面对和解决的,而云南省面对产能过剩能否做到像江苏、浙江等地水泥企业“停窑减产”还需要时间的考验。

 


(中国水泥网 转载请注明出处)

编辑:zlq

监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

本文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水泥网立场。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news@ccement.com。(转载说明
2024-11-06 05:05: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