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泥价格有望进入持续上涨周期
不久前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出台了一揽子财政政策,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小微企业减税、棚户区改造、铁路投资。分析人士认为,由此可见国家将大力投资基础设施建设,从而利好建材板块,进而带动水泥需求出现较好增长。
水泥现货获得“强心剂”
水泥分析师赵雪表示,水泥市场在需求回暖的情况下,加之国家投资和政策利好,短期来看,或将带给水泥股上涨动力,从长期来看,将成为水泥现货市场的“强心剂”。
当前,这种“强心剂”的作用在水泥企业层面则体现为盈利成倍增长。华新水泥4月14日晚间公告,经财务部门初步测算,预计2104年第一季度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与上年同期相比,将增加350%到400%。四川双马同日发布年报称,2014年公司管理层预计全年销售水泥770万吨,公司2013年预计销售水泥约750万吨,实际销售水泥762.6万吨,实际比预计多销售水泥1.68%。
另据统计,在3月份发布年度业绩预告的17家水泥制造上市公司中,有12家上市公司业绩报喜,除了四川双马因出售子公司股权而业绩大增外,有7家业绩预增超过100%。而工信部数据显示,2013年全国水泥制造业实现利润765.5亿元,同比增长16.4%,居建材行业子行业之首。
总体而言,国家加大对基础建设投资,扩大规模推进棚改、加快铁路建设,将直接利好水泥供需市场,导致需求增加,扩大水泥价格上涨空间。赵雪认为,由于需求回暖,生产企业上调水泥价格意愿较强烈。据数据监测,4月份截至11日,P.O42.5标号水泥全国均价为312.38元/吨,涨幅为0.14%,全国水泥价格稳步上升趋势将得到确立。据最新数据显示,全国水泥均价已连续三周小幅上涨,上周涨幅0.5%,幅度较前两周略有扩大。其中,江苏南京水泥价格大幅上调30元/吨,吉林长春、上海、云南昆明等地低标袋装水泥上调10元/吨。全国水泥库容比为68.8%,环比下降0.8个百分点,全国熟料库存为64.1%,环比下降1.1个百分点,华东等大部分地区库存持续下降。
赵雪表示,进入二季度以来,各地区建筑工程正式启动,带动水泥需求回升。截至4月11日,从成本方面来看,水泥煤炭价格差环比上升1.5元吨,熟料价格上调10-30元吨。
其次,中西部加快铁路建设,也将带动水泥企业去库存化,缓解水泥产能大的供应局面。在库存方面,全国水泥库容比为68.6%,环比下降0.3个百分点;熟料库存为62.4%,环比下降1.8个百分点,原料价格支撑水泥成本上升,去库存化利好水泥销量。在各方面诸多利好因素的作用下,全国磨机开工率增加4.6%至57.6%,水泥库存比下降0.7%至69.7%。全国水泥煤炭价差270元/吨,环比上升2元/吨,幅度为0.6%。可以认为,铁路建设将加快周边地区的新型城镇化、基础设施的发展,从长期来看,为加大水泥需求埋下伏笔。
瑞银证券亦认为,短期水泥板块估值将继续受制于1-2月份偏弱的宏观经济数据以及房价的回调,但看好水泥行业2014年基本面,一季度有望成为水泥板块上行的催化剂。
进入持续上涨周期
以上着重分析了水泥行业当前面临的短期利好,那么从长期来看该行业又将获得怎样的“强心剂”呢?赵雪认为,横向对比来看,水泥是在目前的宏观大背景下少数能够出现价格持续上涨的周期性大宗品,水泥企业的盈利能力也在2013年以来保持在相当理想的状态,背后的原因就来自于行业供给格局在改善——新增供给少,集中度提升,大企业定价能力加强。首先,从直观的新增产能数据来看,水泥在各个周期性行业中首先进入供给周期的尾声;其次,除了直接的新增产能数据以外,水泥行业是周期性行业中具有区域定价能力的产品,水泥的销售半径一般只有200公里左右,在相对封闭的区域内大企业通过协商沟通,就能够将区域市场价格稳定在一个合理的水平,从而保证企业的盈利能力。
纵向对比来看,首先从全国供需角度,2014年全国熟料产能同比增速大约在4.1%-4.7%左右。从产能利用率角度来看,只要2014年水泥需求增速高于4-5%,全国范围内水泥行业盈利能力就将维持高位甚至出现改善。如果观察各个重点区域,京津冀、长三角等重点区域2014年均没有新增产能投放,因此只要区域内水泥需求不出现下滑,区域景气和供需格局就能够持续向上。其次按照历史经验,一季度是全年价格的低点,从2014年初的市场表现和价格波动情况来看,全国各个主要市场一季度价格已经高于2013年平均水平,因此2014全年均价也将大概率高于2013年平均价格,由于基数原因,预计上半年大部分水泥公司业绩将继续高增长。
京津冀一体化利好尚需时日
既然国家政策已对水泥行业产生了相当的利好,那么随着京津冀一体化的开展并上升为国家战略,是否将为该行业锦上添花?对此,北京市长王安顺日前在参加“中国发展高层论坛”时表示,要在一张图上规划京津冀发展,三地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上已分别对一体化发展做出部署,包括交通一体化、产业承接和基础设施建设等。其中,建设京津冀一体化,基础设施将起着领跑的作用。国家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力度的同时,会牵涉到棚户区、保障房、铁路地铁等多方面,对当地的水泥企业是个利好的信号。
然而,尽管京津冀一体化发展是大势所趋,也是利国利民,但却需经历一个漫长的各方利益博弈过程。环境保护、人口转移背后都是各地区的产业和GDP取舍,而产业又关系到当地区县的税收、就业等行政指标,需要相关财税政策、补偿机制、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配套。
有关专家认为,京津冀一体化必然需要基础设施建设,也必然会利好供应链上的行业包括水泥行业。但是一体化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过程,它最终要实现人的一体化,需要提供人们所有的生活保障,包括衣食住行、学习、就业、医疗等等,未来甚至还要成为实现人生梦想的大舞台。因此就少不了优质的教育、医疗、工作岗位资源的一体化,这主要是由北京向周边供给。试想一下,要把中关村搬到河北,或者在河北扶持一个新的中关村需要多久?其中需要太多的筹划和博弈。总之,京津冀一体化虽然十分值得期待,但对于水泥企业的需求拉动尚需时日,同时还将伴有更严格的环保要求。
编辑:张哲瑜
监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