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有源头活水来——混合经济使海螺集团充满活力

中国水泥网特约记者 老树 · 2014-04-18 07:28

  2013年,海螺集团汇总营业收入、总资产双双超千亿元,利润同比增长了50%,占安徽省属33家国有企业2013年利润的半壁江山,海螺业绩喜人,有目共睹。

  为什么海螺集团这么多年来一直能够在技术上、效益上执行业之牛耳?它的内生动力在哪里?在去年安徽省委学习传达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会议上,省委主要领导的讲话给出了答案:“海螺是安徽省成功的混合所有制经济模式,在管理创新上有持久的动力。”对于海螺发展,一个重要的指标就是国有资产大幅增值,到去年末,海螺集团的总资产、净资产分别比改制前增长了8.14倍和24.4倍。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混合所有制经济模式,海螺就是很好的案例,是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方向。

  海螺集团前身是宁国水泥厂。宁国水泥厂是国家“六五”重点项目,地处皖南山区,1993年的产能仅为150万吨,总资产只有4.6亿元,是国家“拨改贷”试点企业,当时负债率高达90%以上,负担很重。

  海螺集团1996年9月经安徽省政府批准成立。为国有独资企业。

  2002年安徽省政府决定对海螺集团进行股权多元化改制试点,转让部分国有资产,以筹集资金,补充社会养老保险金和解决复退军人安置资金,同时探索出一条国有企业改革的路子。为了使海螺集团的改制工作规范、有序地进行,安徽省政府办公厅、省经贸委、省大企业工委、省财政厅、省属企业国资办、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省地税局等部门密切协作,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就海螺集团改制方案的原则和操作程序等细节问题进行反复研讨。在此基础上,结合海螺集团的实际,由当时的安徽省经贸委牵头草拟了《海螺集团公司改制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报省长办公会和省委常委会讨论通过后,由省政府以皖政秘[2003]40号文批复正式实施。

  批复对海螺集团的改制工作提出了4条要求:一、要有利于海螺集团的快速发展,有利于保护经营者和职工的积极性;二、“方案”要合法、合规;三、要减持海螺集团的国有股权,实现股权多元化,完善母子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四、要建立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并依法解除国有全民职工劳动关系,建立新型劳动用工机制。

  经安徽省财政厅、省经贸委安排,通过中介机构对集团公司的所有资产进行了评估。并经省经贸委皖经贸企改函字[2002]991号批准同意,用解除海螺集团国有职工身份劳动关系的经济补偿金和工效挂钩的工资结余共38052.8611万元,出资设立“安徽海螺创业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海创公司”)。

  2003年6月23日,安徽省属企业国资办对改制后的海螺集团股权结构下达了正式批复文件:海螺集团公司注册资本为人民币8亿元,其中:安徽省投资集团拥有51%的股权,为国有法人股;海创公司拥有49%的股权,为社会法人股。

  海螺集团进行混合所有制改造已十年时间,在此期间所取得成绩有目共睹。参与改制的老职工,通过资本市场享受了企业改革发展成果,因此争议也不断。主要争议集中在国有资产是否流失。海螺集团在此阶段接受过上至国家审计署、下至安徽省审计、财税等部门多次检查,但查出来的结果正好相反,国有资产不但没有流失而且得到了较大幅度的增值。每一次检查都给检查者上了一课,一位国家审计署的审计人员在海螺集团审计一个月后说,中国象这样经得起检查的规范企业还不多。不但经得起检查,在一个高速发展的国有大型企业中,20年内没有任何一个人因为贪污受贿而受到法律惩处,这在转型期的中国也应该算是一个奇迹。这个奇迹的出现,是因为海螺集团有一个好的机制和管理体制,有一个过得硬的领导班子。记者在采访时了解到,根据安徽省委常委会议[2002]24号纪要和省长办公会[2002]第40号纪要审议通过的《海螺集团公司改制方案》要求,“集团公司经营层奖励性工资节余分配额度不低于工资节余总额21089.78万元的30%,即为6173.19万元;其中法定代表人的奖励额度应不低于经营层奖励总额的30%,即为1851.96万元”。 这是省委省政府为了奖励海螺集团管理层在国有资产保值升值方面所做的贡献,也是为了更好地鼓励管理层今后更加努力地工作所做的决定。但海螺集团管理层为了平稳推进海螺集团改制工作,没有按省委省政府的决定办,经集团公司党委研究,决定将安徽省政府奖励给集团公司经营层的6173.19万元的工资节余,奖励给集团公司符合工效挂钩政策的153名中高层管理人员。由职工代表依据这些管理人员的经营管理能力和业绩贡献大小,以无记名投票的方式评定了153名中高层管理人员的奖励性工资节余分配额度,以此转为海创公司期股。

  各子公司根据安徽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财政厅、地税局三家现场核定的人员范围和各子公司工资结余奖励额度,按职代会通过的分配原则并考虑职工所从事职务岗位的重要性,所在企业的服务年限,劳动技能,工作业绩和贡献大小等综合因素,奖励分配量化到人,各子公司张榜公示,并以此转为海创公司的期股。

  2003年3月26日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劳社秘〔2003〕74号《关于海螺集团公司解除职工劳动关系有关问题的复函》核定符合政策的人数为7758人,共计补偿总额为16963.0811万元。其间,符合政策的7758名职工全部签订了《解除国有劳动关系协议书》,其中 7637人与公司重新签订《劳动聘用合同》,121名员工未重新签订《劳动聘用合同》,公司向其本人支付了解除劳动关系经济补偿金并平稳顺利地离开了公司。

  经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省财政厅、省地税局共同审核,以劳社秘〔2002〕280号《关于安徽海螺集团公司工资结余的批复》,审核确定集团公司自19992年实施“工效挂钩”以来,符合工效挂钩政策范围的在岗在册人员为6036人,工资基金节余累计总额为21089.78万元;其中集团公司经营层8位领导,自1997年至2001年共五年应发未发的董事薪酬和年终奖励等共计为1261.44万元,仅占总额的6%。

  至此,海螺集团改制工作平稳顺利完成,海螺集团公司由安徽省人民政府为出资人的国有独资有限公司变更为安徽省投资集团和海创公司为出资人的国有控股有限公司,仍保持国有控股地位。实行国有资产授权经营,管理架构和决策程序基本未发生变化,管理层保持稳定。

  海创公司的股东是由海螺集团工会、宁国水泥厂工会、白马山水泥厂工会和海螺型材公司工会及8名公司高管组成,参与海螺集团改制的员工为海创公司内部职工股受益人。

  海创公司内部职工股是省委、省政府给予海螺集团在职员工的激励平台。为加强海创公司内部股权管理、规范各项权利和义务,公司相继制定了3项内部股权管理规定,并经职工代表大会和股东代表大会审议通过,从而,规范了海创公司内部股权的管理约束和退出机制。[Page]

  海创公司成立以后,经过创业和发展,在节能环保、装备制造、国际贸易、现代物流等领域逐步形成了较大规模的产业集群,为承接产业转移、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贡献。去年12月19日,海螺创业在香港联交所主板成功挂牌上市,发行3.0475亿股,每股发行价13.56港元,募集资金41.3亿港元。成为安徽省首家在香港红筹股上市的企业,开辟了控股公司架构企业在香港上市的先河。为推动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探索国有资产证券化及安徽省其他企业红筹上市积累了经验、探索了路子。海创公司上市后,将重点发展水泥窑协同处理城市垃圾、炉排炉垃圾焚烧发电和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节能环保产业。

  海创公司以红筹方式在香港成功上市,为企业下一轮的改革发展构建了新的融资和激励平台。通过国际资本市场进一步完善了员工长期激励机制,解决了员工所持股份的流通和退出问题,也解决了改制多年争论不休的问题,从法律上验证了改制的合法合规,同时也奠定了促进海创发展的机制基础,探索了一条产业资本、金融资本融合发展的新路子。2003年改制以来,通过对年轻管理技术骨干奖励配股等方式,海创公司员工持股人数已从6000多人增加到现在的8005人,通过资本市场使广大员工享受了企业改革发展成果,建立了国家、企业、员工利益共同体,有利于企业的稳定、持续和健康发展,也得到了广大投资者热捧和各方高度评价。

  中国建材董事长宋志平指出:海创上市不仅是海螺的一件大事,也是中国水泥行业的一件大事,是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一件大事。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到国企改革一个关键词就是员工持股,而海创就是海螺员工持股的公司,海创经过十年的发展,披荆斩棘,社会上见仁见智,但三中全会一锤定音,肯定了这个改革。海螺创业在香港上市,投资者竞相购买,股价上涨近30%,说明市场认同了海创的改革。他表示作为基石投资者,将永远持有海螺创业的股票。

  台泥集团董事长辜成允评价:海创上市前景非常好,从海螺以往的业绩来看,海创还有非常大的升值空间。

  德银亚太区总裁蔡洪平认为:海创上市创造了很多第一,其中有三个第一是大家想不到的。首先是由一个创始人完成了三次境内外上市,其次是第一家中国H股公司母公司通过境外红筹结构在香港上市的公司,第三是居然有像中国建材宋志平董事长这样,一辈子也不愿意把这个股票卖掉的基石投资者,我看他不是基石投资者、而是铁石投资者。

  海螺集团在改制过程中,坚持依法合规操作,切实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维护了国家,企业和职工的合法权益;正确处理了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职工高度认同、支持并积极参与改制。不仅在改制中没有出现投诉上访等影响改制的情况,而且具有前瞻性,在促进国有资产合理流动和重组,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更好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和推动企业制度创新、机制转换,促进企业加快发展方面作出了积极有益的探索和尝试。

  改制后的海螺集团进一步规范了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改制后实行了全员身份买断,职工由“企业人”变为“社会人”,彻底打破了国有企业职工身份界限,更新了广大干部员工的经营理念。形成了内部管理人员能上能下、员工能进能出、收入能增能减的运行机制。建立了企业和员工利益共同体,使企业长远利益和员工根本利益做到了有机结合,活化了用工机制、分配机制,增强了企业的凝聚力,促进了企业的快速发展。

  经安徽省审计厅审计,海螺集团改制以来,截止到2012年末,资产规模从1993年的4.6亿元增长到986.9亿元,净资产从1993年的1000万元增长到523亿元,年实现利税总额也从不足9000万元增长到124.3亿元,分别增长了214倍、5230倍、138倍,资产负债率由90%以上下降到47%,实现了国有资产的大幅保值增值。改制后,集团公司累计向省政府上交国有资本收益11.9亿元。

  海螺现拥有海螺水泥、海螺型材、海螺创业3家上市公司。集团下属的150多家企业均为当地的纳税大户,对当地的财政和社会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

  发展混合经济不仅促进了海螺集团跨越式发展,还使海螺集团产生出源源不断的创新活力。在中国水泥行业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第一。第一条国产化2000t/d、5000t/d、12000t/d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均是率先在海螺集团建设起来的。第一个水泥窑余热发电技术项目,第一个水泥窑协同处理城市生活垃圾项目,第一个炉排炉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如今这许多第一已在全国水泥行业开花结果,促进了中国水泥行业的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海螺集团现已成为世界上唯一一家能够自行为2000t/d至12000t/d新型干法水泥熟料生产线提供全套主要装备,能够提供不同规模的水泥窑余热发电装备,能够提供利用水泥窑协同处置城市垃圾以及利用垃圾发电项目装备的综合型企业,集投资建设、设计、制造、生产管理为一体。海螺集团所掌握的新型干法水泥技术已经领先世界先进水平。这些优势使得海螺集团在实现国际化战略中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2013年海螺集团海外建设项目已全面铺开。要不了多久,一个国际化的中国海螺集团将呈现在世界的面前。

编辑:周利群

监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

本文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水泥网立场。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news@ccement.com。(转载说明
2024-11-05 21:5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