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拼GDP到拼改革 今年经济增速或放缓

解放日报 · 2014-03-31 10:09

多家机构最近纷纷下调了对今年第一季度中国宏观经济的增长预期,中国统计局近日陆续披露的今年前两个月的经济宏观数据也低于市场预期。这样的经济增长态势,是去年下半年较高增长后的自然回落,还是预示着整个2014年经济都会持续向下?上周二,上海多位知名主流经济学家聚首 “上海经济学人圆桌会议”,对今年中国宏观经济走势展开了一场热烈讨论。

趋冷的经济有多冷

对今年的经济走势,与会经济学家一致认为,相比去年会“趋冷”,但会有“多冷”存在分歧。

“很冷。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袁志刚一开口就泼了一盆冷水。 “今年第一季度,投资中的基础设施情况稍微好点,但制造业与房地产肯定不会好;消费数据偏低;出口从数据上看并不差,但出于套利的原因其中存在一些虚假贸易。 ”此外,反映商业活动冷暖的采购经理指数(PMI)也持续走低,汇丰发布的PMI已经连续三个月在50以下,一般认为,当PMI指数低于50的荣枯线时,说明经济在衰退。

上海交大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陈宪判断,今年第一季度经济增速低于7.5%会是大概率事件,全年经济下行压力较大。

“对7.5%的增长,我并不乐观。”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孙立坚抢着发表观点。他说,自己对今年中国的出口尤其不看好。“都说美国经济复苏,但那只是局部复苏,距离2008年金融危机前的状态相差很远;欧洲正通过财政纪律缩减很多开支,日本经济一直起色不大;有人说中国对东南亚等新兴市场的出口改善了,所谓改善是指‘技术密集型出口增加、劳动密集型出口减少’,在中国仍旧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的背景下,这种改善对于拉动出口并非利好。正因为这些问题,7.5%的经济增长很难达到。 ”

“中国经济增长正处于 ‘切换’过程中,即从原来10%左右的高速增长,下调到中高速或中速水平。”上海交大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潘英丽从更宏观的角度看今年的经济增长,“下一个中长期均衡增速还没看到,有可能往下探一点,再回上来一点,达到长期可持续增长速度,预计未来3年都会处于经济 ‘切换’过程中。 ”她估计,7.5%会是比较合理的经济中长期增速,但在“切换”过程中经济可能有更深的下跌幅度。

今年经济风险在哪里

金融风险是与会经济学家今年普遍担忧的主要经济风险之一。

上海社科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权衡说,以前我们说经济困境主要是指实体经济困境,产能过剩、成本上升、投资预期利润率下降、投资意愿降低等等;但从去年开始,虚拟经济也面临困境,与实体经济困境交织在一起,情况更加复杂。

潘英丽也说,虚拟经济的问题今年会比较严重。今年五、六月,全国会有3万亿元到4万亿元理财产品到期,可能会有违约情况发生。这些理财产品违约的背后,其实是房地产企业、地方融资平台以及一些产品卖不出去的制造业“僵尸”企业的倒闭。

上海社科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刘誯松说,房地产肯定有泡沫,而且房价要下跌,但其中会出现分化。房价是由供求关系决定,没有供求的地方,房价肯定要下跌。三、四线城市中部分没有人口导入的城市,供求关系会发生严重变化,引发房价下跌。

袁志刚认为,要预防这些金融风险,政府要做好预期管理。比如对房地产风险预期管理,要尽可能将房地产分类治理,挤泡沫会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潘英丽则说,政府要忍痛让一部分不良企业破产,打破银行刚性兑付的“传统”,引导老百姓的投资回归存款以及其他投资渠道。

经济调整最关键

“在经济的‘切换期’,单纯看经济增长多少并不是非常重要,抓住时机调整产业结构才最关键。 ”与会经济学家对此达成共识。

“经济与政治总是联系在一起的。现在国际国内的政治背景都为中国经济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刘誯松说,国际上,格鲁吉亚与乌克兰的事情牵扯了美国很多精力,或为中国迎来三年到五年战略缓冲期;在国内,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新一代领导班子充满智慧地解决着公平、正义等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起到了很强的聚民心的作用。

袁志刚则认为,现在部分地方政府还停留在老的经济增长模式中,都在将城市作为公司经营,尤其是经营土地资源。我国的劳动力、土地等资源环境的要素价格都是扭曲的,现在经济要“换挡”,这些资源的成本在全面上涨。中国的土地成本、融资成本、环境成本都比美国要高,唯一稍微低一些的是劳动力成本,但美国的劳动力成本已经大幅降低,非常具有竞争力。所以,地方政府依靠原来的经济增长方式肯定走不下去。现在,难就难在老动力需要被换掉,但新动力还没有培育起来,这就考验政府的智慧与决心,能不能暂时“忍受”住经济的阵痛。过去地方政府都在比GDP增长,现在要比的应该是谁改革改得快。

上海海关学院教授石良平认为,未来经济的发展潜力将体现在所有制上的重大调整。大型、垄断性国有企业一定要分拆,分成几个企业。“所有权不变,先分拆,让小的民营企业进去。未来10年甚至更多年,中国的经济活力都将在所有制变化上。 ”

编辑:曾家明

监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

本文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水泥网立场。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news@ccement.com。(转载说明
2024-11-01 14:3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