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持续增长亟待生产性投资发力

金融时报 · 2011-07-20 00:00

  在主动宏观调控下,我国经济增速虽有回落,但是仍然保持了较高的速度。据近期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上半年GDP同比增长9.6%,二季度GDP环比增长2.2%。

  这一数据超过了此前市场的预期,也进一步证明了市场所担心的经济“硬着陆”风险言过其实。那么上半年我国经济究竟交出何种答卷,今后将继续朝向什么方向前行呢?

  经济未曾过热 “着陆”无从说起

  连续数月的PMI下滑,以及工业生产的回落和消费难有起色,使得人们对我国经济的放缓产生担忧,因而也产生了“硬着陆”还是“软着陆”之争。 
 

  接受记者采访的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郑超愚告诉记者:“我国经济增长幅度的回落不会太大,不存在硬着陆。中国经济增速还是相对较高,预计GDP增速全年在9.5%以上。三季度可能会与二季度持平,四季度会有所回升。”

  这一观点也说明了当前经济处于“软着陆”。然而,郑超愚认为,实际上不存在着陆的问题。只有在经济过热的前提基础上,才会出现软着陆或硬着陆的问题。

  国际金融危机后我国经济率先复苏,虽然2010年一季度GDP同比增长11.9%,但是我国还是处于经济复苏的过程中,只是恢复性增长而不代表经济过热。

  从上半年我国经济的表现来看,认为我国经济已经完全复苏实现正常化快速增长的观点有些过于乐观。郑超愚认为,从实体经济、有效需求、制度性的经济增长判断,很难说中国经济复苏已经完成,趋于正常化,最多只能说基本正常化。

  此前市场对“硬着陆”的担忧,除了看到我国经济放缓的因素之外,当前通胀压力的增加也是一大考虑因素。然而,郑超愚告诉记者:“当前通胀不单是货币流动性的问题,而是综合性的问题。不仅有国内的因素,还有国外的因素,单从物价的上涨反过来推导出物价高因而经济就过热了,治理通货膨胀的措施是为了抑制经济过热,这是不正确的。”

  全球经济增长不平衡 中国经济增长受其掣肘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分析我国经济发展的情况,离不开外部因素。金融危机后我国率先复苏,但是其他发达经济体的复苏仍旧缓慢,尤其是美国经济在两轮量化宽松政策的刺激下,至今经济复苏仍然面临诸多不确定性因素,最近美国的就业率增长再次下滑,引发了全球市场对美国是否将实施第三轮量化宽松政策的猜测。而欧洲债务危机迄今仍未得到实质性的缓解。

  外部环境对我国的外需带来直接的影响。从根本上看,郑超愚认为,我们不能忽视中国经济与美国经济的偶合性、关联性,以及中国经济对美国的依赖性。中国经济周期对外部,尤其是美国经济周期的依赖性很强。美国经济复苏慢,中国经济复苏快,逼迫中国经济等待美国经济复苏。[Page]

  美国实施量化宽松政策,货币流往中国,逼迫人民币升值,压缩贸易顺差,对美国来讲,都是扩张其外部需求。因而全球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制约了我国经济增长的正常化。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出现的中小企业所遇到的困境,实体经济中的社会投资问题,实际上都是在经济复苏中存在的问题。

  欲求经济持续增长 投资须转向生产性领域

  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我国出台了4万亿投资计划及实施了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郑超愚认为,4万亿投资是必要的,理论上讲,政府政策即使不倡导任何生产能力也能刺激起经济。

  然而,在经济复苏的过程中,郑超愚认为,强调生产过剩,无意中也使得投资转向非生产性投资。投资不往实体经济走,而流向虚拟经济,有可能产生资产价格、房地产价格问题。

  从长期来看,发展中国家资本从来没有过剩,只有短缺。郑超愚指出,如果生产能力真的过剩,即使原材料和上游产品价格再怎么涨,但是工业品的价格会保持稳定。

  以往我国也曾经出现生产过剩,粮食产品价格的上涨,都靠工业品的价格抵消了。现在工业品价格问题也出现了,以往对冲农产品价格、工资、服务性价格的因素消失了,也是当前通胀压力增加的一大因素。

  郑超愚称,连续多年的投资老是集中在非生产部门,对生产能力的影响还是比较大的。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国内生产性投资。

  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内需之一,消费在今年上半年的表现不尽如人意。郑超愚分析认为,长期来看,经济由外需转向内需,这是一个发展趋势,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对于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估计过于乐观。消费的增长根本还是要靠经济的增长。

  今年上半年我国经济回落,使人们对收入前景不乐观。而刺激消费的政策都是短期的,包括收入分配的调整,其中刺激消费的一些措施在今年也退出了。诸多因素将继续影响今后我国消费的增长。

  对于“三驾马车”中的外需,郑超愚称,今年贸易顺差要达到去年的水平有一定的难度。因此,他分析指出,当前消费、出口弱,为了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投资应该保持较高的增速,投资对经济的贡献应该更大。

  当前,市场化直接的生产性需求还恢复的不够。因而,投资应转向生产性领域,如果直接的生产性需求没有恢复起来,中国经济正常化的过程就难以完成。


(中国水泥网 转载请注明出处)

编辑:chenya

监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

本文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水泥网立场。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news@ccement.com。(转载说明
2024-11-06 07:4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