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产业化发展持续“加温”
“不论是最近发布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去年底的全国政协双周协商会,还是更早前出台的绿色建筑行动方案等都提出要推动建筑产业化发展,可以看出整个行业在国家层面被日益重视。”在近日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与产业化发展中心主办的“建筑工业化生产方式 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建筑生产与施工技术现场交流大会”上,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与产业化发展中心副主任文林峰表示,近几年建筑产业化的发展方向日趋明确,各地政府的热情也逐渐高涨,纷纷出台了建筑产业化相关的政策措施,建筑产业化正步入发展机遇期。
“建筑产业现代化是以绿色发展为理念,以住宅建设为重点,以新型建筑工业化为核心,充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化管理模式,将房屋建造全过程联结为完整的一体化产业链,实现传统生产方式向现代工业化生产方式转变,并实现社会化大生产,从而全面提升建筑工程的效率、效益和质量。”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与产业化发展中心技术发展处处长叶明认为,比起之前常用的建筑工业化、住宅产业化等名词,建筑产业化的内涵丰富、范畴广泛,是产业化发展的总体目标。
据了解到,建筑产业化在我国发展了十几年,近几年来自国家层面的利好信号不断释放。在此前召开的“两会”上,全国政协办公厅研究室主任刘佳义也表示,住宅产业化的发展事关百姓切身利益,应该引起足够重视。而在建筑产业化成大势之前,已有许多地方开始了先行探索,实现转型升级,成为促使行业不断“加温”的重要力量。
“建筑产业化正成长为促进形成社会经济新增长点的重要抓手,这点越来越被地方政府所认同。”文林峰表示,北京、上海、河北、浙江、安徽、山东、深圳、沈阳、合肥等省市均出台了扶持政策,对建筑产业化发展给予土地、金融、建设等多方面的鼓励。
以上海为例,该市要求2013年供地面积20%采用装配式,之后每年递增5%,并将完成情况纳入年度考核。同时将住宅产业化纳入高新技术产业,享受高新技术产业政策及相关财税优惠政策。而在沈阳,发展建筑产业化则成为硬性指标:在城市二环区域内、建筑面积5万平方米以上的新开发建设的项目,必须采用装配式建筑技术开发建设,项目装配化率需达到20%以上。
除了出台奖惩措施,一些地方在建筑产业化管理体制上的创新也值得借鉴。比如合肥就立足于行业整体发展规划,创新招标模式,采用设计施工总承包模式开发产业化项目。叶明认为,工程总承包(EPC)的模式将研发设计、构件生产、施工装配、运营管理等环节实现一体化管理运营,应是我国未来一段时间内建筑产业化应该遵循的发展路径。因为传统的生产方式早已形成了固有的利益链,而工程总承包(EPC)管理模式能够促成新的利益分配机制,有助于推动全产业链的发展。
在政府的支持下,企业在建筑产业化发展方面也越来越积极。叶明介绍到,万科、中建、中冶、上海城建、中南、天津住宅集团、长沙远大、宇辉、万斯达等一大批企业近年来积极开展相关研发实践,发展迅速。而一些建筑大型企业集团也都开展了投建产业化相关新厂的计划。
不过他也提醒,一些企业自发地开展产业化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但忽视了企业的现代化管理制度和运行模式的建立,变成“穿新鞋走老路”。而近年来虽然各地出台了很多很好的政策措施和指导意见,但在推进过程中缺乏企业支撑,尤其对龙头企业的培育,提供的建设项目缺乏对实施过程的指导和监督。有不少企业在发展初期依然注重成本提高因素,忽视通过生产方式转变将带来的长远效益和综合效益。这些都将成为未来影响我国建筑产业化发展持续提升的阻碍,需要进一步重视并解决。
编辑:曾家明
监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