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明麟:创新驱动经济社会发展
“创新”从词义上讲就是“抛弃旧的,创造新的”。“创新理论”最早是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波特(美国哈佛大学教授)于1912年在研究经济发展时提出的一个经济概念,到1990年被称之为当代“竞争战略之父”的迈克尔·波特(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提出了“国家竞争优势理论”。他认为,国家之间的竞争所推动的经济发展分为四个阶段,即生产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创新驱动和财富驱动。阐明了创新驱动是相对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的更为高级的发展阶段。
21世纪是创新驱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时代。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方面的创新层出不穷,风起云涌。创新驱动让一切创新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新活力充分涌流,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发展。因此,任何一个国家如果想在日趋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中赢得主动,都必须大力倡导创新驱动,积极构建国家创新体系,加快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建设创新型国家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是提高我国国家竞争力的重要举措。
增强企业创新能力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近年来,我国企业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涌现出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但从总体上看,我国企业创新能力仍然不足,促进企业创新的体制机制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如在科技创新方面,我国的研发人员总量居世界第一,国际科技论文总量居世界第二,发明专利授权居世界第三。科技投入也在逐年增加,科技投入年均增长20%以上,2011年已达到8610亿元。尽管如此,我国的创新能力仅排在世界第21位,还处于中等水平。因此,我国的创新能力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尚有较大差距,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十二五”科技规划提出,到2015年,R&D经费占GDP的比重将提高到2.2%,国家综合创新能力世界排名将提升到前18名。
从国际看,提高我国经济竞争力,迫切需要增强企业创新能力。当今世界创新驱动发展的特点日益明显。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可以看出,实体经济扎实,企业创新能力强的国家,经济复苏得比较快,社会就相对稳定。各国都在积极抢占科技和经济发展的制高点,作为恢复和发展经济的重要举措,特别是在能源和信息产业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如:页岩气革命、天然冰开采利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智能终端(包括机器人研发制造)、增量制造技术(3D打印技术)等科技创新成果的快速发展,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影响人们生产生活方式。只有增强我国创新能力,我们才能在新一轮国际竞争中表现出应有的实力。
从国内看,解决当前经济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迫切需要增强企业创新能力。经过30多年的高速发展,我国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二,但我们的发展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和显现出尖锐的矛盾,能源、淡水、矿产资源约束不断强化,土地和生态环境压力日益增大,粗放的传统发展方式已难以为继。我们必须把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转到依靠创新驱动的内生增长轨道上来,加快形成“一低一高“、“一少一多”、可持续(即低投入、高产出、少排放、多利用)的生产和生活模式。我国已经是世界制造业的大国,但不是制造业强国,“大而不强”的特点十分明显。要突破这一瓶颈,必须加强创新能力建设,形成“中国研制”、“中国设计”、“中国创造”、“中国标准”、“中国品牌”在世界的领先地位,我国的经济和产业格局才能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从企业自身看,提高核心竞争力,迫切需要增强创新能力。企业创新能力不仅仅是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也应当包括企业管理、营销模式、品牌战略等方面的创新能力。在当前新的科学技术成果大量涌现的时代,在经济全球化、信息全球化的时代,墨守成规、一成不变的企业想长期繁荣发展几乎是不可能的。即便在过去取得过令人瞩目的辉煌业绩,如果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不进行主动调整,发展也会陷入困境。这方面的事例,在国内外的企业举不胜举。企业只有不断加强创新能力的建设,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赢得先机,取得新的发展。可以说,创新能力决定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前途和命运。
企业创新能力建设的途径和方法
上世纪约瑟夫·熊波特在提出“创新”概念时就指出,“创新”不是一个技术概念,而是一个经济概念。
而当今世界把“创新”概念扩展为推动包括理论、科技、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增强企业创新能力,要结合企业实际,立足当前,着眼长远,集中力量解决企业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企业创新能力的提高取决于领导者的素质。
企业领导者是企业发展战略的制定者和决策者,是企业经营的高层管理者。因此,要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必须首先提高企业领导者的素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进行观念更新。要打破惯性思维,勇于探索,敢于克服困难,开创企业新局面。在提高对创新能力建设重要性的认识的同时,要正确把握创新与继承之间辨证统一的关系;要用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去分析事物的发展规律;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大胆抛弃旧的阻碍生产力发展的各种落后的要素,创立和采用促进生产力发展新的先进的要素;要继承经过实践考验的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各种因素,并使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得到传承和发扬。二是要提高预测洞察能力。当前时代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市场供需状况瞬息万变。企业领导者要冷静分析,敏锐观察这些变化对企业经营的影响,及时调整经营策略,不为可能牺牲眼前的机会利益而犹豫,而在挖掘市场存在的潜在机会,为企业长期稳定发展而谋划。三是要提高组织动员能力。企业要进行生产要素的创新,不仅仅需要创新的战略,更需要通过企业领导者的努力,去组织实践新的生产要素的新的组合和运行。在创新能力建设中不能仅仅停留在思想观念上,更是需要在生产实践中逐步实现的问题。四是要提高用人识才的能力。企业要建设创新能力建设,必须把创新人才的发现、培养和使用放在突出位置。企业领导人不可能凭一己之力,全面推进企业的创新工作。他十分需要一个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团队,需要有一支能够完成创新工作的职工队伍。企业领导人要有宽广胸怀、敏锐眼光、大胆重用具有创新才能的人才,鼓励他们在工作中张扬个性、勇于创新,容忍在创新工作中的挫折与失败,并主动承担必要的风险。[Page]
(二)企业要重视运用科学的创新方法。
“创新”不仅仅是一个概念,更是一门科学。国内外许多学者和机构都在对创新科学进行系统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阶段性成果。这些成果集中在创新思维、创新方法、创新环境、创新工具、创新人才、创新机制等方面的研究。这些成果是指导各个领域、各个学科创新的普遍性规律。企业要学习并结合实际运用这些成果,推动企业的创新工作。创新工作的核心是:思路决定出路、方法决定成败、工具决定实力、人才决定一切。
(三)企业要积极推进企业为主导、市场为导向、产学研合作协同创新。企业直接参与市场竞争,新技术、新产品对市场需求最敏感。产学研结合,各自发挥各自的优势,有效整合产学研力量,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在政府的支持下,企业要积极创造条件建立(或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联合)技术研发平台,成立国家重点实验室和重点工程中心。对关键技术研发和相关基础研究,重点解决基础技术、基础工艺,提高企业和产业技术素质和产品质量。企业要勇于承担国家的重大科技项目;力争通过项目突破一个领域的关键技术,开创一个方面的新型产业,努力使企业成长为创新型企业。
关于政府完善支持企业创新的政策建议
提高企业创新能力绝不是仅仅凭企业自身的努力就可以达到的。它需要全社会的努力,需要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的合作参与,真正构建起全社会的创新环境和氛围。政府可在以下几个方面着力进行推进。
(一)推进教育改革,完善人才政策。
增强企业创新能力,关键是人才。实现创新驱动发展,需要大量创新型人才。我们要深入贯彻中央关于教育体制、科技体制改革的决策部署,着力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各类人才队伍。在教育、教学中,变应试教育为能力素质教育,改变“填鸭”背诵式教学模式,倡导启发主动式教学模式。在教学中,既要注重智力培养,更要着力锻炼实践动手能力;打破学科隔离,鼓励交叉;避免被动学习,激励创意;既要尊重现实成果,又要鼓励敢于突破。其核心是不墨守成规,敢于探索、敢于实践;培养具有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优秀人才。
深入推进人才配置市场化改革。完善企业培训人才、引进人才的政策,鼓励创新型人才向实体经济组织和企业流动,并创造良好环境,充分调动激励他们的创新积极性,做到人尽其才、人尽其用;鼓励企业、科研院所、学校之间双向兼职和流动;建立以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创新成果等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
(二)推进财税改革,加大投入力度。
要随着我国经济总量和财政收入的逐年增加,做好财政支出结构调整,建立财政对科技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发挥好政府投入的引导作用。采取有效措施,鼓励和支持企业增加创新研发投入。
把结构性减税与落实鼓励企业创新结合起来。通过落实加大企业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范围、加大企业研发设备加速折旧力度、改进企业研发费用计核方法等,切实减轻企业负担。
与此同时,企业也必须用好创新研发资金,使其真正用于企业创新工作的关键环节,严格财务纪律,精打细算、节约开支、严防贪污浪费。
(三)推进金融改革,提高服务效果。
拓展金融为企业创新服务的方式和途径,特别是对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的金融支持,切实解决他们的资金困难。事实证明,很多科技型中小微型企业是具有巨大成长前景的,是创新愿望最强烈、创新潜力最活跃的创新载体。据有关资料统计,在发达市场国家技术创新成果中,80%来自中小企业。在我国所有工商登记注册的企业中,99.7%是中小企业。在他们企业发展初期很少有固定资产,而更多的是拥有科技成果或知识产权,拥有的是一批勇于创新的人才,因而,很难获得金融机构的支持。
为了改变这种局面,要引导金融机构综合运用各种方式,加大对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的信贷支持;充分发挥资本市场支持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创新创业的重要作用,发展规范风险投资基金,促进中小企业板、创业板等直接融资资本市场健康发展,切实形成规范化、可持续的市场融资机制,切实解决中小微科技型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
(四) 推进知识产权战略实施,依法保护创新成果。
要创造全社会健康的创新环境和氛围,必须进一步完善和落实知识产权战略,保护创新成果拥有者的合法权益。对于任何形式的侵犯知识产权的不法行为都要依法给予惩处;建立高效、低成本的维权机制,完善知识产权审判制度;让知识产权拥有者的劳动受到尊重,并体现其应有的价值;使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受到全社会的谴责。要进一步完善创新成果转为企业股权、期权的有关政策。在全社会形成公平竞争、鼓励创新的良好氛围。
(五)扩大对外开放,加强国际合作。
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趋势下,创新资源和要素在世界范围内快速流动,各国经济、科技联系更加紧密。我们主张自主创新,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真正的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我们正在从过去的“模仿追赶”向“突破超越”转变。但我们也绝不是要关起门来搞“封闭创新”,而是要走开放合作、互利共赢的道路。加快实施“请进来”、“走出去”的步伐,更广泛地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充分学习借鉴国际上一切成功推动创新发展的经验为我所用,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理论和实践。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行动指引,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进一步健全创新驱动的市场导向机制。破除一切不利于创新的观念,改革一切束缚创新驱动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创造全社会鼓励创新、支持创新的良好环境和氛围,把全社会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创新驱动上来,全面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编辑:方运田
监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