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积极化解水泥行业产能过剩
近日从甘肃省工业与信息化委员会获悉,2013年在工业增长放缓的大背景下,甘肃省水泥行业一枝独秀,2013年底,全省的预拌水泥混凝土将突破1000万立方米,提前两年实现“十二五”目标;全省水泥产销量达到4000万吨以上,同比增长17.6%。2013年,以水泥为主的建材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40亿元,同比增长36%,工业增加值突破120亿元,同比增加26.3%,实现利润12亿元,同比增长70%。难能可贵的是,效益提高的同时,甘肃省坚决淘汰落后产能,产品结构得到显着优化,行业整体水平得到了提升,企业竞争力显着增强。
2009年以来,针对水泥行业企业规模小、产业集中度低、新型干法水泥少、能耗高等问题,甘肃省工信委积极引进中材集团,对全省水泥行业进行兼并重组和结构调整。中材集团在重组甘肃祁连山水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基础上,先后对天水永固、酒钢宏达、武威古浪等水泥企业进行了兼并重组和改造提升。目前在全省已形成兰州、武威、天水、甘南、平凉等14个水泥熟料生产基地和兰州、定西、青海湟中等水泥粉磨、商品混凝土基地。水泥巨头海螺集团先后在平凉、临夏投资扩建的新型干法水泥项目已成为甘肃省水泥行业的骨干力量,目前中材、海螺两大水泥集团在甘肃省的产业集中度已达到70%左右。
企业组织结构在兼并重组中进一步优化,使得行业集中度得到进一步提高,促进了效益的攀升。
近几年,甘肃省在大力推进水泥行业结构调整、兼并重组、技术改造、淘汰落后、节能减排综合利用等工作的同时,预拌水泥混凝土、预拌水泥砂浆、混凝土构件和工程预制件等水泥制品也得到快速发展,水泥应用的工厂加工率大幅提高。2013年底甘肃省的预拌水泥混凝土将突破1000万立方米,提前两年实现“十二五”目标。水泥排水管、水泥电杆等预制构件增长幅度较大。随着建筑标准和施工环境要求的提高、高强钢筋的广泛应用,C60以上的高强混凝土、C100以上的超强混凝土的应用,干粉砂浆、新型保温砂浆、自流平砂浆等工厂化生产的砂浆制品在建筑领域广泛应用,水泥制品的迅速发展提高了水泥的附加值,延长了产业链,也为建筑业提供了便捷、可靠、环保的建筑材料。
坚决淘汰落后产能,产品结构得到显着优化。2013年,备受关注的《国务院关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终于出炉。该指导意见针对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和船舶等五个产能严重过剩行业“分业施策”,称要通过5年努力,实现产能规模基本合理的目标。
水泥产业迅猛发展的同时,如何化解过剩产能成为焦点。
甘肃省工信委原材料处提供的有关统计数据显示,2007年至2013年底,甘肃全省累计淘汰落后水泥产能2083.8万吨。据介绍,近期,甘肃省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精神,在严格控制总量的同时,进一步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力度,计划到“十二五”末,在企业自愿的基础上拟对现有700吨~1000吨的16条水泥生产线约640万吨水泥产能进行逐步淘汰和产能置换,使全省新型干法水泥产能占全部产能的比重达到97%以上。
甘肃省在认真落实国家产业政策,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步伐的同时,对水泥行业开展节能减排和资源综合利用工作从未放松。在国家和省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通过安排专项资金补助等方式,积极支持水泥熟料企业进行低氮燃烧装置、烟气脱硝、高压变频技术和余热发电技术改造,支持水泥粉磨企业进行高效、节能粉磨技术改造,取得了明显成效。目前,全省水泥生产企业吨水泥的平均综合电耗103.52kWh,比“十一五”末下降20.8%,低于水泥行业能耗限109kWh/t标准。全面开展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低氮燃烧技术和烟气脱硝示范工程,现已建成的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实现了总量控制目标和污染源达标排放。目前骨干企业的矿山资源综合利用率达到了95%以上。
甘肃省工信委有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甘肃省将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精神,把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按照“尊重规律、分业施策、多管齐下、标本兼治”的总原则,着力加强宏观调控和市场监管,严格控制总量,坚决遏制产能盲目扩张。积极推广使用高标号水泥和高性能混凝土,鼓励依托现有水泥生产线,综合利用废渣发展高标号水泥和满足核电、隧道等工程需要的特种水泥等新产品。支持利用现有水泥窑无害化协同处置城市生活垃圾和产业废弃物,强化氮氧化物等主要污染物排放和能源、资源单耗指标约束,对整改不达标的生产线依法予以淘汰。建立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长效机制,推进水泥行业转型升级,持续、健康发展。
编辑:曾家明
监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