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维鸿:中国宏观经济先行指标变迁的意义

和讯网 许维鸿 · 2014-02-17 08:24

  由于中国的股票市场缺少多样化的机构投资者,公募基金为主体的机构买方投资经理,为了业绩最大化的排名要求,往往追求三到五个月的先行宏观趋势指标,以博取“经济周期和资产价格周期错位”的盈利机会。

  为了迎合客户的需求,历史上成功的证券公司卖方宏观团队的研究于是集中于两条主线:第一,试图预测经济周期的拐点以及突发经济危机的可能性,以博取资产价格逻辑突变所带来的“暴富”机会;第二,是在经济的正常周期变化中预测资本市场的资金面和投资者情绪,以博取资产价格周期与宏观经济周期间关系的“差价”机会。

  最先成功的体系是安信证券高善文为代表、在2005年前后、提出的“对商业银行新增贷款规模的跟踪,辅以工业增加值增速”的先行指标体系,在2008年金融危机前可以说是紧密扣住了周期行业投资扩张的节奏,也最适合预言A股指数的总体表现。

  过去五年来,随着直接融资比例的提高,虽然体制内本应担当的证券公司发展缓慢,但是以信托和债券市场为代表的直接融资渠道、以及民间融资体系快速发展,中国式的影子银行体系让传统的A股宏观先行指标失去了意义。取而代之的,是以社科院金融所刘煜辉为代表提出的,以“社会融资总量跟踪为基础(社会融资总量同比多增),辅以库存周期数据和发电量数据”的先行指标体系。

  但是,随着2014年1月份CPI数据的公布,中国的核心通货膨胀指数已经开始出现通缩的信号,说明“后四万亿”时代的“去库存、去产能”已经波及到消费端,发电量增速和库存水平数据都在低谷徘徊,是否能够提前预测未来一年的周期拐点值得探讨。

  另外,社会融资总量的数据先行指导性也要打个折扣,原因在于投资者对刚性支付的预期在降低,风险偏好开始要求融资总量的权重指数化,也就是区别对待不同风险偏好的利率价格及总量的对应关系。

  通俗地说,影子银行的扩张规模和利率水平间的市场化,使得坏账率成为各方博弈的关键,从而要求机构投资者开始精耕细作资产负债表,不同风险溢价的收益率曲线形状,对解释和预测社会资金风险偏好的意义将更大。

  其实,放在更大经济周期角度看待中国宏观经济先行指标的更迭,是中国经济不断升级的结果。作为整个产业结构中最敏感的金融服务业,其融资渠道的多元化、融资价格的市场化,都是基于过去三十年来,中国从第一产业为主的自然经济体,向后工业化经济体的过渡,宏观先行指标的体系最终也将与欧美发达国家看齐。


编辑:李沐子

监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

本文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水泥网立场。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news@ccement.com。(转载说明
2024-11-06 07:3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