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世界经济:乐观派与悲观派

财经国家新闻网 · 2014-02-12 08:00

  又是新的一年,西方各派经济学家都拿出“水晶球”,预测2014年的全球经济形势。两派针锋相对,观点“互掐”。乐观派认为,发达国家或在2014年“经历4年来首次同步扩张”,西方正进入再工业化阶段,经济将逐渐复苏;悲观派则指出,世界经济可能增长乏力或长期停滞,需求长期低迷将成为“新常态”。

  大体看来,发达国家重新受到世界关注,美国的经济状况被认为对2014年世界经济的增长尤为关键,而对于曾在危机中充当世界经济发动机的新兴经济体,两派的预测都不甚乐观。

  乐观派:发达国家将同步扩张

  世界银行的经济展望报告指出,2014年全球经济将增长3.2%,从而走出谷底。美、日、欧出现了全球金融危机以来的首次协同性经济增长,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速会逐步放缓。

  在以斯坦福大学经济学家约翰·泰勒、英国《金融时报》首席经济评论员马丁·沃尔夫等为代表的乐观派看来,美国将一马当先。欧元区虽说较为艰难,但也会紧随其后。“安倍经济学”将使经历多年通货紧缩的日本经济重现生机。

  “2014年,包括美欧日在内的富裕世界或将经历4年来首次同步扩张,”沃尔夫说。不过新兴经济体则没有这么乐观,印度正陷入危机(增速降至5%),中国增速放缓(保持在7.5%),巴西和俄罗斯的经济则处于停滞状态。

  美国经济是此次全球经济预测中的核心。英国《经济学人》杂志说,美国商业设备出口和投资的激增,暗示其经济增长率在第四季度可能高达3%。如果是这样,那么美国2013年的GDP将增长2.7%,这种增长还可能在2014年持续下去。

  《华盛顿邮报》专栏作家罗伯特·塞缪尔森从经济的基本面出发,提出美国经济向好的四个因素:就业市场有所好转;家庭债务财富增加;房地产复苏仍在进行;公司有条件进行新投资。他引用穆迪分析公司的调查说,美国人的经济信心在增强,企业情绪达到了11年前调查开始以来的最高点。

  悲观派:长期停滞或是世界经济“新常态”

  与乐观派相比,悲观派队伍更强大一些,除美国前财长劳伦斯·萨默斯外,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保罗·克鲁格曼、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约瑟夫·斯蒂格利茨、俄罗斯《专家》周刊副主编帕维尔·贝科夫以及世界大型企业研究会等智库也都加入了这一阵营。

  在2013年11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年度研究会上,萨默斯首次提出“长期停滞”的概念,在2014年1月初的美国经济学会年会上,他再次重申该观点。他认为,如果按照大多数衡量标准,引发“大衰退”的那场金融危机在4年多前就结束了,然而世界经济却依然萧条。美国已经变成这样一种经济体:

  温和萧条成为常态,而短暂繁荣的出现只是拜泡沫和不可持续的借贷所赐。

  克鲁格曼分析,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之一可能是人口增长放慢。人口增长创造对新房屋、新写字楼等物品的需求,而当人口增长放慢时,这种需求便逐渐减少。克鲁格曼说,未来美国不可能重回债务不断上升的日子,这意味着更加疲软的消费需求,而如果没有消费需求,恢复充分就业就无从谈起。贝科夫则认为,乐观派的主要依据是一种模糊的推测,即经济增长没有下降就意味着开始复苏。然而一切并非如此。世界经济中资本主义飞速发展的30年来所积累的结构性失衡并未解决。以美国为例,为了克服高科技股票泡沫破灭的后果,美联储不得不吹大抵押债券(次贷危机)的泡沫,而为了克服次贷危机的泡沫,美联储又不得不吹大国债的泡沫,根本就不存在摆脱这种困境的战略性决定。

  世界大型企业研究所则从生产率的角度,指出全球经济正在遭遇生产力危机。该智库说,2013年多数国家都未能提高综合效率,这种情况几十年来首次出现。数据显示,2013年全球劳动生产率增速由2012年的1.8%降至1.7%,而这个数字在2010年高达3.9%。

  下一步的药方

  针对不同的预测,经济学家们开出的“处方”也各不相同。萨默斯认为,扩张性财政是当前问题的正确应对之策,其提供的潜力比普遍想象的要大。

  但其他经济学家对此持异议。斯坦福大学经济学家约翰•泰勒说,萨默斯的说法“不符合事实”。他认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如通过政府开支和极低利率提振经济的做法)是经济增长缓慢问题的一部分。泰勒敦促政策制定者回归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降低预算赤字和维持低通胀水平的经济措施,警告政府不要推出新的开支项目。

  《经济学人》认为,如果乐观派是对的,随着经济状况改善,美联储主席耶伦也许会提早面临提高利率的压力。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拉加德则从通货紧缩的角度发出警告,呼吁各国避免过早撤销货币支持政策,认为只有积极增长真正确立起来的时候,各国央行才能回归更常规的货币政策。

  拉加德说:“我最大的希望是,2014年能成为关键的一年,在这一年,经济上的‘疲软7年’告终,‘强劲7年’就此开启。”这可能是乐观派和悲观派的共同愿望。

编辑:李沐子

监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

本文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水泥网立场。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news@ccement.com。(转载说明
2024-11-06 05:0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