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水泥企业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分析
2013年,世界经济在缓慢复苏中前行,新兴经济体增速持续减缓,中国水泥行业迎来了新的转型升级契机。2014年,随着遏制新增产能政策的落实到位,水泥企业兼并重组、延伸产业链的步伐将进一步迈大。大浪淘沙,汹涌澎湃,谁是最后的王者,这其中或不乏国外水泥巨头的身影。与金融资本进入中国水泥行业不同,国外水泥巨头布局中国水泥行业有着控制资源、控制市场、产业整合等多方面的因素。本文通过分析国外水泥巨头在中国的“进”“退”发展历程,以期为我国水泥企业走向国际化发展提供一些借鉴意义。
1、国外水泥巨头“进退”中国水泥市场的特征
1.1 进入时基本以并购为主,进入期行业均处困境
自20世纪80年代起,国外发达国家就开始将国内的水泥工业压缩,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据中国水泥研究院统计,截止2013年底,通过合资新建、并购、控股等方式进入中国水泥市场的国外知名水泥生产商主要有七家。从时间来看,主要分为两个阶段:起步阶段(1989~1995)和全面进入阶段(2006)。起步阶段,进入我国的国外水泥巨头主要有日本的太平洋水泥(原名秩父小野田株式会社)、法国的拉法基、德国的海德堡以及瑞士的豪瑞;全面进入阶段,进入我国的国外水泥巨头主要有爱尔兰的CRH公司、葡萄牙的西姆泊以及意大利水泥集团。国外水泥巨头基本以并购的方式进入我国水泥市场,并通过并购的方式扩大规模,鲜有新建。
从七大国外水泥巨头布局中国的区域来看,国外水泥企业主要是根据政策、区域市场情况来选择,如中央号召西部大开发,拉法基就到西南建厂,东北市场良好的发展前景吸引了海德堡、CRH等纷纷前来并购,而日本太平洋水泥布局于沿海地区以方便水泥的出口贸易。在发展初期,这些水泥巨头或与区域龙头合作,或作区域布局,或并购区域小厂以作试探性发展,但它们始终与中国水泥行业的发展规律贴近,各有进退。
2.1 日本太平洋水泥:布局东部沿海,以出口日本国内为主
太平洋水泥(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是由日本太平洋水泥株式会社投资的外商独资企业,目前在中国有3个水泥厂,分别是大连小野田水泥有限公司、秦皇岛浅野水泥有限公司、江南小野田水泥有限公司。
2.2 拉法基:从十年试水、多处谋并购到可持续延伸产业链
拉法基是世界建材行业的领导者,成立于1833年,是世界第一大水泥巨头。1994年,拉法基在北京成立兴发水泥公司,1999年在四川成立都江堰拉法基水泥有限公司,进入中国10年后拥有365万吨水泥产能,前期以试水的心态探索在中国的发展,因而扩张相对谨慎。2002年以后,成都拉法基投产,此后开始加大在华投资力度,在西南地区多方谋求并购机会。2005年拉法基与瑞安建业组建拉法基瑞安合并各自在中国的水泥业务,此后发展始终立足于华北和西南地区,其中西南地区一直是拉法基的大本营所在。2008年,海螺水泥开始在四川大举新建项目,中国建材尾随于后加速兼并重组,西南以拉法基为主导的竞争格局即被打破,西南水泥产能过剩问题亦日益严峻。拉法基于当年宣布重视在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开始加速高科技水泥工厂的建设。2010年,受四川重庆市场竞争激烈售价下滑以及煤炭电力成本上升影响,拉法基瑞安业绩大幅下滑,市场份额被大幅蚕食。同年,拉法基将水泥及混凝土业务售予北京金隅股份有限公司,从此彻底退出北京市场,重点布局大西南。2011,拉法基宣布其可持续建筑研发实验室在重庆正式落成,开始在骨料和混凝土方面开展创新,延伸产业链发展。2013年4月,拉法基集团宣布了新品牌定位--“构筑美好城市”,以应对全球城市化趋势带来的挑战。目标不是仅仅成为建筑材料的生产者,而是成为建筑产品及方案的供应者。截止2013年底,拉法基在中国的水泥总产能达到2055万吨。
1995年,海德堡水泥集团通过收购比利时的CBR而首次进入中国,拥有中国世纪水泥有限公司30%的占股,后扩大到50%。中国世纪水泥有限公司下有广州、珠江及花都三家水泥厂,分别是广州水泥厂、广州市珠江水泥有限公司和广州市花都水泥有限公司,2003年广州水泥厂搬迁改组成广州市越堡水泥有限公司。至此与越秀集团共同组建的中国世纪水泥有限公司在广东拥有三家水泥厂。2010年,越秀集团与华润集团签署越秀水泥、宏城超市股权转让协议后,正式退出水泥和超市业务领域。目前海德堡在广东的合作对象变更成华润。
不过进入中国市场的十年间,海德堡在中国的发展鲜有动作。直到2005年,海德堡收购冀东水泥两控股子公司部分股权,冀东海德堡(泾阳?扶风)水泥有限公司揭牌成立,合资筹建新生产线。2006年,海德堡签订收购辽宁工源水泥集团80%的股权,但最终未成成行。此后,海德堡水泥业务就集中于陕西与广东两地,近几年没有再次进行新的并购。
2.4 豪瑞:借道华新,拓展中国水泥业务
1995年,豪瑞在江苏参与组建了中外合资企业--苏州金猫水泥有限公司。1999年亚洲金融风暴尚未过去,豪瑞出手购入华新水泥20%的股权,成为华新水泥第二大股东。2003年,豪瑞将苏州金猫水泥有限公司50%的股份出售给华新。从此不断的以技术转让的方式支持华新在技术、生产、管理等方面的发展。2007年,豪瑞通过定向增发使持有华新水泥的股份扩大至26.11%,真正的成了华新水泥的控制人。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豪瑞在华新水泥股价大跌的时候购入7520万股A股,股权达到39.88%。经过十年,豪瑞终于成为华新水泥的主人,开始全方位介入华新的经营管理之中。2012年,水泥行业产能过剩的形势之下,豪瑞再次注资华新水泥助力华新打造节能环保企业。
2.5 爱尔兰CRH:控股小岭携手亚泰,整合东北市场
相对于豪瑞、海德堡、拉法基等国际水泥巨头,欧洲第三大建材公司,世界500强企业之一的爱尔兰CRH集团脚步略显缓慢。然而,早在2003年,CRH也已经和亚泰集团开始接触,意图亚泰控股权。双方经多轮磋商,直到2006年,才得以签订合作意向书,CRH拟参股亚泰集团下属8家水泥企业26%的股权,并拥有在3年后增至49%的选择权,但双方在价格问题上还未达成一致意见。不过同年,CRH全资收购了黑龙江省小岭水泥有限责任公司并于2007年新组建成立CRH独资企业---哈尔滨三岭水泥有限公司。2008年1月,CRH与亚泰集团终于达成正式协议,亚泰集团将全资子公司--吉林亚泰集团水泥投资有限公司26%的股权转让给CRH中国东北水泥投资有限公司,亚泰水泥是亚泰集团为整合旗下8家水泥产业子公司股权而设立的。此后,CRH开始携手亚泰集团整合东北水泥市场。
2.6 西姆泊CIMPOR:命途多舛,终被收购
2006年,葡萄牙水泥公司CIMPOR(西姆泊)通过葡萄牙诚通(中国)水泥有限公司收购山东榴园新型水泥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新榴园)60%股份,后被更名为葡诚(山东)水泥有限公司。2007年,CIMPOR宣布在山东省投资新建一座水泥厂。2008年,CIMPOR以2500万欧元收购了位于江苏常州的溧阳东方水泥有限公司。2010年,葡诚〔枣庄)水泥有限公司5000t/d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正式投产。2011~2012年,由于萄诚水泥污染、工资低等问题,接连发生上访、工人发生集体罢工事件,后经媒体大面积曝光被迫全线停产整改。2012年底,巴西沃托兰廷水泥(Votorantim) 100%收购葡诚水泥,CIMPOR退出中国。2013年,葡诚水泥更名为“华沃”。
华沃水泥主要的生产和销售区域在山东南部和整个江苏地区,这两个地区竞争较为激烈,市场也日渐成熟。沃托兰廷以此为契机进入中国同样面临着卷入未来产业重组的洪流,或重组或被重组。
2.7 意大利水泥集团:构建试验田,股权易主西部水泥
2006年,意大利水泥集团出资3300万美元,收购光宇集团陕西富平水泥100%股权合作备忘录在香港签署。这是该集团中国发展战略上迈出的第一步。2007年1月签订正式股权转让协议,整个股权交易在2月份全部完成。陕西富平水泥现规模为日产5000吨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于06年6月投产。2007年,意大利水泥集团总裁卡罗·倍胜表示,该集团将下决心并以最快的速度进入中国市场,并购当地的企业将是采取的方式。2008年初正式推出意大利水泥集团在中国的水泥品牌--富骊水泥。2010年,意大利水泥集团还打算采取股权投资方式收购一条日产5000吨的生产线,然而此计划受到多重因素阻碍而停滞不前。2011年,面对市场新增产能的增加,竞争压力开始变大,意大利水泥集团在中国市场上的业绩出现了下滑,根据公司战略该年第三季度将印度作为主要发展地区。2012年,西部水泥以5.04亿收购意大利水泥集团富平水泥全部股权,而意大利水泥集团成为持有西部水泥6.25%股权的间接股东。
1、国外水泥巨头“进退”中国水泥市场的特征
1.1 进入时基本以并购为主,进入期行业均处困境
自20世纪80年代起,国外发达国家就开始将国内的水泥工业压缩,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据中国水泥研究院统计,截止2013年底,通过合资新建、并购、控股等方式进入中国水泥市场的国外知名水泥生产商主要有七家。从时间来看,主要分为两个阶段:起步阶段(1989~1995)和全面进入阶段(2006)。起步阶段,进入我国的国外水泥巨头主要有日本的太平洋水泥(原名秩父小野田株式会社)、法国的拉法基、德国的海德堡以及瑞士的豪瑞;全面进入阶段,进入我国的国外水泥巨头主要有爱尔兰的CRH公司、葡萄牙的西姆泊以及意大利水泥集团。国外水泥巨头基本以并购的方式进入我国水泥市场,并通过并购的方式扩大规模,鲜有新建。
表1:截止2013年底进入过中国水泥市场的国外水泥巨头
资料来源:中国水泥研究院
分析这两个阶段,1989~1995年属于“八五”时期,2006年属于“十一五”初期。“八五”时期,我国水泥行业告别短缺时代,进入低水平产能过剩时期,新型干法水泥的产量为2853万吨,仅占总产量的6%。国家建材局提出水泥工业应从“产量效益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此后水泥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开始加快。而“十一五”初期,我国水泥行业在成本上升和价格下降的双重打击下效益大幅下降,然而供给增速远高于产能增速,产能过剩问题进一步凸显。根据“十一五”规划要求,要进一步推动水泥企业并购整合,水泥行业进入加速整合期。
表2:“八五”时期与“十一五”初期中国水泥行业现状
资料来源:中国水泥研究院
1.2 区域布局紧跟政策市场,伺机进退从七大国外水泥巨头布局中国的区域来看,国外水泥企业主要是根据政策、区域市场情况来选择,如中央号召西部大开发,拉法基就到西南建厂,东北市场良好的发展前景吸引了海德堡、CRH等纷纷前来并购,而日本太平洋水泥布局于沿海地区以方便水泥的出口贸易。在发展初期,这些水泥巨头或与区域龙头合作,或作区域布局,或并购区域小厂以作试探性发展,但它们始终与中国水泥行业的发展规律贴近,各有进退。
表3:国外水泥巨头的区域布局
资料来源:中国水泥研究院
随着中国水泥行业产能过剩矛盾的日益严峻,2012年水泥行业利润总额大幅下滑。根据中国水泥研究院预测,水泥消费峰值将在2022年左右到达,水泥需求未来十年间进入缓慢增长期。面对新的市场变化,国外水泥巨头或直接退出中国水泥市场或改变战略。意大利水泥集团于2012年出售在华水泥公司全部股权给西部水泥,拉法基收缩战线,豪瑞扩大在华投资,CIMPOR下属葡城水泥更名华沃,各方动向不一。然而,未来中国水泥的并购重组势必将是一场更大的优胜劣汰,留下的将会是更具创新力和实力的大型企业。产业链延伸、多元化发展势必是未来在华国际水泥巨头进一步的发展机会和方向。对于即将或可能撤离的国际巨头,向其他更具潜力的市场逐渐转移趋势已然显现。………………
会员单位:请登录继续阅读!
非会员单位:请进入中国水泥网网上商城公共资源库购买继续阅读!
2.1 日本太平洋水泥:布局东部沿海,以出口日本国内为主
太平洋水泥(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是由日本太平洋水泥株式会社投资的外商独资企业,目前在中国有3个水泥厂,分别是大连小野田水泥有限公司、秦皇岛浅野水泥有限公司、江南小野田水泥有限公司。
表4:日本太平洋水泥在中国的发展之路
资料来源:中国水泥研究院
图1:日本太平洋水泥在中国的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分布
资料来源:中国水泥研究院
太平洋水泥集团在中国投资建设的水泥企业采用国外先进工艺,因而在节能减排、燃料替代等方面在建设之初非常先进,建成之后又不断的加以改进,这与集团所倡导的节能环保精神密不可分。集团通过合资建厂的方式布局东南沿海,精耕细作,建成三个厂以后没有再继续扩大规模,所生产的水泥也多以出口日本为主。[Page]2.2 拉法基:从十年试水、多处谋并购到可持续延伸产业链
拉法基是世界建材行业的领导者,成立于1833年,是世界第一大水泥巨头。1994年,拉法基在北京成立兴发水泥公司,1999年在四川成立都江堰拉法基水泥有限公司,进入中国10年后拥有365万吨水泥产能,前期以试水的心态探索在中国的发展,因而扩张相对谨慎。2002年以后,成都拉法基投产,此后开始加大在华投资力度,在西南地区多方谋求并购机会。2005年拉法基与瑞安建业组建拉法基瑞安合并各自在中国的水泥业务,此后发展始终立足于华北和西南地区,其中西南地区一直是拉法基的大本营所在。2008年,海螺水泥开始在四川大举新建项目,中国建材尾随于后加速兼并重组,西南以拉法基为主导的竞争格局即被打破,西南水泥产能过剩问题亦日益严峻。拉法基于当年宣布重视在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开始加速高科技水泥工厂的建设。2010年,受四川重庆市场竞争激烈售价下滑以及煤炭电力成本上升影响,拉法基瑞安业绩大幅下滑,市场份额被大幅蚕食。同年,拉法基将水泥及混凝土业务售予北京金隅股份有限公司,从此彻底退出北京市场,重点布局大西南。2011,拉法基宣布其可持续建筑研发实验室在重庆正式落成,开始在骨料和混凝土方面开展创新,延伸产业链发展。2013年4月,拉法基集团宣布了新品牌定位--“构筑美好城市”,以应对全球城市化趋势带来的挑战。目标不是仅仅成为建筑材料的生产者,而是成为建筑产品及方案的供应者。截止2013年底,拉法基在中国的水泥总产能达到2055万吨。
表5:拉法基在中国的发展之路
资料来源:中国水泥研究院
回顾拉法基的中国发展之路,从成本领先战略,到技术领先战略,再到创新驱动战略,顺市场变化而为,不断改变竞争策略。虽然近年来拉法基在中国水泥并购行为有所缩窄,但是其精耕细作与大西南的战略预计不会改变。
表6:拉法基在不同市场环境下的战略选择
资料来源:中国水泥研究院
2.3 海德堡:并购而入,合作区域龙头1995年,海德堡水泥集团通过收购比利时的CBR而首次进入中国,拥有中国世纪水泥有限公司30%的占股,后扩大到50%。中国世纪水泥有限公司下有广州、珠江及花都三家水泥厂,分别是广州水泥厂、广州市珠江水泥有限公司和广州市花都水泥有限公司,2003年广州水泥厂搬迁改组成广州市越堡水泥有限公司。至此与越秀集团共同组建的中国世纪水泥有限公司在广东拥有三家水泥厂。2010年,越秀集团与华润集团签署越秀水泥、宏城超市股权转让协议后,正式退出水泥和超市业务领域。目前海德堡在广东的合作对象变更成华润。
不过进入中国市场的十年间,海德堡在中国的发展鲜有动作。直到2005年,海德堡收购冀东水泥两控股子公司部分股权,冀东海德堡(泾阳?扶风)水泥有限公司揭牌成立,合资筹建新生产线。2006年,海德堡签订收购辽宁工源水泥集团80%的股权,但最终未成成行。此后,海德堡水泥业务就集中于陕西与广东两地,近几年没有再次进行新的并购。
表7:海德堡在中国的发展之路
资料来源:中国水泥研究院
图2:海德堡在中国的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分布
资料来源:中国水泥研究院
从海德堡进入中国以来的发展动向来看,其以并购为切入,然后耕耘于广东地区,视机而动。2005年与西部地区龙头冀东水泥合作这一举动盘活了其在中国的水泥业务并进入了中国广阔的西北市场。[Page]2.4 豪瑞:借道华新,拓展中国水泥业务
1995年,豪瑞在江苏参与组建了中外合资企业--苏州金猫水泥有限公司。1999年亚洲金融风暴尚未过去,豪瑞出手购入华新水泥20%的股权,成为华新水泥第二大股东。2003年,豪瑞将苏州金猫水泥有限公司50%的股份出售给华新。从此不断的以技术转让的方式支持华新在技术、生产、管理等方面的发展。2007年,豪瑞通过定向增发使持有华新水泥的股份扩大至26.11%,真正的成了华新水泥的控制人。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豪瑞在华新水泥股价大跌的时候购入7520万股A股,股权达到39.88%。经过十年,豪瑞终于成为华新水泥的主人,开始全方位介入华新的经营管理之中。2012年,水泥行业产能过剩的形势之下,豪瑞再次注资华新水泥助力华新打造节能环保企业。
表8:豪瑞在中国的发展之路
资料来源:中国水泥研究院
借道华新,拓展中国市场是豪瑞一贯秉持的发展策略。华新与豪瑞的强强联合可以说是我国水泥企业走出去可以借鉴的一个典范。豪瑞以技术、管理优势控股华新,为华新的可持续发展不断注入新的活力。2.5 爱尔兰CRH:控股小岭携手亚泰,整合东北市场
相对于豪瑞、海德堡、拉法基等国际水泥巨头,欧洲第三大建材公司,世界500强企业之一的爱尔兰CRH集团脚步略显缓慢。然而,早在2003年,CRH也已经和亚泰集团开始接触,意图亚泰控股权。双方经多轮磋商,直到2006年,才得以签订合作意向书,CRH拟参股亚泰集团下属8家水泥企业26%的股权,并拥有在3年后增至49%的选择权,但双方在价格问题上还未达成一致意见。不过同年,CRH全资收购了黑龙江省小岭水泥有限责任公司并于2007年新组建成立CRH独资企业---哈尔滨三岭水泥有限公司。2008年1月,CRH与亚泰集团终于达成正式协议,亚泰集团将全资子公司--吉林亚泰集团水泥投资有限公司26%的股权转让给CRH中国东北水泥投资有限公司,亚泰水泥是亚泰集团为整合旗下8家水泥产业子公司股权而设立的。此后,CRH开始携手亚泰集团整合东北水泥市场。
表9:CRH在中国的发展之路
资料来源:中国水泥研究院
CRH凭借自身在技术与管理水平上的优势,帮助亚泰集团全面拓展东北市场水泥产品深加工业务,进一步坐稳东北市场。在坐稳东北市场的同时,CRH也在谋求中国其他区域的发展机会。2010年,CRH有意想收购山西中条山新型建材有限公司部分股权以此进入山西市场。截止目前收购虽暂无下文,不过CRH欲走出东北由点到面的战略算盘正悄然打响。2013年,CRH逐渐将目光从欧美市场转向亚洲、拉丁美洲等新兴市场。2013年10月,CRH集团在新加坡正式设立亚洲地区总部,未来CRH或有可能在中国大地上再次出手。2.6 西姆泊CIMPOR:命途多舛,终被收购
2006年,葡萄牙水泥公司CIMPOR(西姆泊)通过葡萄牙诚通(中国)水泥有限公司收购山东榴园新型水泥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新榴园)60%股份,后被更名为葡诚(山东)水泥有限公司。2007年,CIMPOR宣布在山东省投资新建一座水泥厂。2008年,CIMPOR以2500万欧元收购了位于江苏常州的溧阳东方水泥有限公司。2010年,葡诚〔枣庄)水泥有限公司5000t/d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正式投产。2011~2012年,由于萄诚水泥污染、工资低等问题,接连发生上访、工人发生集体罢工事件,后经媒体大面积曝光被迫全线停产整改。2012年底,巴西沃托兰廷水泥(Votorantim) 100%收购葡诚水泥,CIMPOR退出中国。2013年,葡诚水泥更名为“华沃”。
表10:西姆泊CIMPOR在中国的发展之路
资料来源:中国水泥研究院
图3:巴西沃托兰廷水泥在中国的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分布
资料来源:中国水泥研究院
葡城水泥易主主要是由于2012年巴西大型工业公司Camargo Corrêa 最终完成了对CIMPOR的收购,该公司与CIMOPOR第二大股东沃托兰廷进行资产互换,因而Camargo Corrêa已控制CIMPOR94.8%的股份,而沃托兰廷则掌握了CIMPOR在中国的水泥业务。目前,巴西沃托兰廷公司也正积极寻求在中国水泥市场的发展机会。华沃水泥主要的生产和销售区域在山东南部和整个江苏地区,这两个地区竞争较为激烈,市场也日渐成熟。沃托兰廷以此为契机进入中国同样面临着卷入未来产业重组的洪流,或重组或被重组。
2.7 意大利水泥集团:构建试验田,股权易主西部水泥
2006年,意大利水泥集团出资3300万美元,收购光宇集团陕西富平水泥100%股权合作备忘录在香港签署。这是该集团中国发展战略上迈出的第一步。2007年1月签订正式股权转让协议,整个股权交易在2月份全部完成。陕西富平水泥现规模为日产5000吨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于06年6月投产。2007年,意大利水泥集团总裁卡罗·倍胜表示,该集团将下决心并以最快的速度进入中国市场,并购当地的企业将是采取的方式。2008年初正式推出意大利水泥集团在中国的水泥品牌--富骊水泥。2010年,意大利水泥集团还打算采取股权投资方式收购一条日产5000吨的生产线,然而此计划受到多重因素阻碍而停滞不前。2011年,面对市场新增产能的增加,竞争压力开始变大,意大利水泥集团在中国市场上的业绩出现了下滑,根据公司战略该年第三季度将印度作为主要发展地区。2012年,西部水泥以5.04亿收购意大利水泥集团富平水泥全部股权,而意大利水泥集团成为持有西部水泥6.25%股权的间接股东。
表11:意大利水泥集团在中国的发展之路
资料来源:中国水泥研究院
意大利水泥以开辟试验田的方式入主陕西富平水泥,最后将陕西富平全部股权出售给西部水泥,原因有多方面。其中意大利国内需求大幅减弱,中国经济市场环境的变化是主要原因,目前意大利水泥集团开始集中以印度为战略发展区域,未来将集中在该区域以并购为主要方式扩大规模。编辑:郑建辉
监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
本文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水泥网立场。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news@ccement.com。(转载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