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石家庄集中拆除水泥生产线的思考
近一则石家庄市举行淘汰水泥过剩产能、治理大气污染集中拆除启动仪式的消息在业内受关注度不小。消息称,对鹿泉市、平山县境内的18家水泥熟料企业的19台磨机、396个圆仓和1条旋窑水泥熟料生产线同步拆除。此次集中拆除行动共削减水泥产能940万吨,占全市水泥总生产能力的20.8%,可相应减少粉尘排放3825吨,减少氮氧化物排放338吨,削减煤炭消耗15万吨,腾退土地1900亩。
过去淘汰水泥产能以产业政策为准,对列入产业政策淘汰类生产工艺的设备实施淘汰。而这次淘汰水泥过剩产能拆除行动,则是石家庄市实施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的一项重大举措。前段时间也见报道,石家庄市上风向有不少水泥企业,对省会大气质量影响较大。由此看来,此次淘汰完全是出于大气污染防治的需要。石家庄市委书记孙瑞彬同时表示,这次拆除的企业是企业家们辛辛苦苦做起来的,但为了经济可持续发展,为了改善省会生态环境,让大家呼吸上新鲜空气,需要忍痛割爱,需要做出牺牲。不过,我们牺牲的是眼前利益、局部利益,换来的是长远利益,是老百姓的根本利益。
孙书记的话很中肯,也很有感情,他对被拆除的水泥企业表达了“心痛”之情,肯定了企业家们以往辛辛苦苦做起来的努力,也表达了在治理大气污染上背水一战、壮士解腕的决心和果断。孙书记还要求,各级各有关部门要认真做好水泥企业拆除后的善后工作。要建立健全补偿机制,对那些为治理省会大气污染做出贡献的企业,要在政策上给予补偿;要探索建立过剩产能退出机制,积极引导企业进行技改或转产;要认真做好关闭企业员工技能培训,帮助他们实现新的就业;要充分利用好企业拆除后腾出的土地,规划建设一批高标准产业园区。因此,石家庄市也不是一拆了之,而是要建立一系列的配套措施,包括有补偿机制、退出机制、实现新的就业和建设新产业园区等。
在河北省委八届六次全体(扩大)会议上周本顺书记曾指出,河北经济是资源能源依赖型,要从牺牲环境的发展转向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从过度依赖资源能源消耗转向更加依靠改革开放和创新驱动。与水泥同样,河北省钢铁行业也是大气治理的压减大户,今年以来,河北拆除钢铁企业高炉转炉电炉32座。明年压减钢铁过剩产能的目标1500万吨钢、压减水泥过剩产能1000万吨水泥。到2017年还要压减6000万吨钢、6100万吨水泥。工信部苗圩部长在对就地拆除化解产能过剩的方式是否造成了另外一种浪费的质疑时表示,河北省是钢铁产量第一大省,产量约占全国30%,2012年粗钢产量占全国25%,环保压力巨大。其从本省实际出发,集中拆除了一批钢铁企业的高炉、转炉,这些产能属于污染和能耗大的产能,也不适合于向别的地区转移。“虽然做法确实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浪费,但是相比带来的效益来说,权衡利弊,还是利大于弊。”对水泥而言,与钢铁类同,权衡利弊,也是利大于弊。金隅鼎鑫水泥有限公司总工程师谌玉双说“拆除后企业损失8000万元,但是我们坚决拥护市委市政府的决策”这段话颇有代表性。
不过似乎问题还有必要再深入一下。我国为了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预防因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对环境造成不良影响,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制定了《环境影响评价法》。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进行跟踪监测的方法与制度。规定,国务院有关部门、设区的市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对其组织编制的工业、农业、畜牧业、林业、能源、水利、交通、城市建设、旅游、自然资源开发的有关专项规划,应当在该专项规划草案上报审批前,组织进行环境影响评价。专项规划的环境影响包括了下列内容:(一)实施该规划对环境可能造成影响的分析、预测和评估;(二)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三)环境影响评价的结论。
石家庄作为省会城市本是人口聚集度高的地区和(法律规定的)大气污染防治的重点城市,且其所处地理位置及气象条件对污染物扩散并不太有利,水泥工业在其上风向布局较多的水泥生产线本就需认真考虑到对城市环境造成的影响。从《环境影响评价法》要求建设项目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时,要求分析建设项目周围环境现状,对环境可能造成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对环境保护措施及其技术、经济进行论证,对环境影响的经济损益进行分析等。即使在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其重要内容之一是场址选择。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是环境保护条件,需要研究内容包括拟选场址的位置能否被当地环境容量所接受,产生严重粉尘、气体污染的项目其场址应处于城镇的下风向等。
现在回过头看,对“弊”的形成应当认真思考。如果当初水泥生产线建设时,认真做好水泥工业专项规划和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场址选择更综合权衡比较利弊的话,或者针对挨近大城市的实际,采取更加严格的环保措施,就如北京水泥厂项目建设时,对其粉尘排放采取了最严要求,以至是在国内第一个使用大布袋收尘器的项目一样,今天的“浪费”也许就可小些,损失也可少些,后遗症也就少些。
张高丽副总理在“大力推进生态文明 努力建设美丽中国”一文中指出,人民群众过去“求温饱”,现在“盼环保”,希望生活的环境优美宜居,能喝上干净的水、呼吸上清新的空气、吃上安全放心的食品。民之所望,施政所向。
把人类活动控制在自然能够承载的限度内,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只有在发展中能真正同时考虑“保护”的话,就能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双赢”。人民群众能呼吸上清新的空气,还不会出现不该有的“浪费”,或至少可以减少一些“浪费”。
编辑:刘冰
监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