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永模:水泥企业进军商混是大势所趋

中国混凝土与水泥制品网 · 2013-12-20 16:30


12月3日,“遏制水泥新增产能,加快第二代新型干法水泥技术装备研发万里行活动”华东华中站在浙江杭州召开,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副会长徐永模在会上就此次万里行活动华东华中站会议内容发言。以下是徐永模副会长的发言内容整理。

中国建材联合会副会长徐永模上午发言:

我今天来参加万里行活动主要有几个任务:

一、传达乔龙德会长在万里行活动会议上的讲话精神

乔龙德会长在“遏制水泥新增产能 加快第二代新型干法水泥技术装备研发”万里行活动第一站——东北站做了重要讲话,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

从技术的角度来看,中国水泥行业的产能过剩是同质化的技术和产品的过剩,这也对我们的产业结构调整带来了非常大的困难。当然,不是完全没有差异,一些1000t/d、2000t/d的生产线相对来说较差,但是差多少就很难说。一个企业的竞争力不能简单地以规模大小来定论,成本构成等方方面面的因素共同构成了一个企业的竞争实力。那么,目前这样的局面怎样去看待?产能过剩的确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手机行业也过剩,但是为什么没有产生过剩行业的问题?因为它们是靠创新引领发展,利用先进的技术淘汰落后的技术、产能,因此也就不会出现我们今天的问题。所以我们此次万里行活动,除了遏制新增产能外,我们还增加了第二代新型干法水泥技术装备研发,就是想通过创新驱动引领我们行业走出目前的困境,化解产能过剩。

万里行活动有着宣传队的作用,意义非常重要,我们需要更多的宣传,让行业有更加清楚的认识,对有些问题要引起共鸣,这样全行业才能形成合力。

二、宣贯国务院41号文件精神

国务院41号文的出台(前后)经历了很长的时间,中国建材联合会和中国水泥协会以及地方协会、大型企业等,都从不同的层面、在不同的阶段参与了文件的有关方面内容起草,文件综合反映了各方面的情况,可以说这是迄今为止,在国务院这个层面上对水泥行业产能过剩、及化解产能过剩中提出具体措施的文件。

水泥窑协同处置的发展面临行业利益之争,处置城市废物和生活垃圾,水泥行业是后进入者,想打破之前的格局是非常困难的。过去行业做了大量的推进工作,但截至目前在社会上能形成一定影响力的只有几家企业。这次通过41号文的制定,我们还是努力将水泥窑协同处置这样一种废弃物无害化处置方式,将这个水泥行业向绿色环保功能产业转型的重要方向确定了下来。41号文给水泥窑协同处置废弃物留有弹性空间,各种技术最终通过市场竞争机制实现择优选择。

国务院41号文的内容非常丰富,我从三方面和大家交流一下:

第一,关于遏制违规新建。我们通常说的遏制水泥新增产能不是很准确,国务院文件的提法是“违规新建”。对于新增产能,国务院41号文开了口子,确实需要新建的,地方政府须报告到中央主管部门批准。一些行业,特别是在一些资源性行业,从发展循环经济、环保的角度来讲,与水泥产业的链接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水泥行业可能是我国很多产业发展循环经济不可或缺的最终的解决方式。据介绍,万里行活动在陕西时了解到,陕西陕煤集团目前还在新建两条8000t/d生产线。

对于那些已经建成的新增产能,包括那些违规建成的,国务院41号文也开了一条口子。对他们进行检查评估,是不是符合行业的准入条件,是否满足排放、节能等方面的标准,最终如果符合则允许补办手续。从这一点来看,政府是逐渐在放开的。

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的精神,最终也是让市场起到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政府从具体的管理中逐渐退出,加强政策、规划、环保、标准的制定与监管。我们业内人士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最终,解决产能过剩问题,化解产能过剩,还是要靠创新。通过市场机制和真正先进的技术去淘汰落后。市场机制具有趋利性,在一个高利润的情况下,无法阻止新建。如果市场有需求、如果地方有发展循环经济有需求,还是会有新线建设。因此,我们不能太理想化,还是要回到市场竞争的现实情况。

第二,有关政策调整。为贯彻国务院41号文,政府主管部门正在积极地进行具体化的政策研究,例如水泥资源综合利用和退税政策的调整等问题,之前的税收优惠政策存在一些问题。首先,从技术的角度不是所有的废弃物利用都能达到30%以上,那会对生产、产品质量造成影响,因此,规定只有达到30%才能享受到资源利用税是不尽合理的;第二,利废须达到30%的政策导致企业努力生产低等级、低品质产品,而不是那些高等级、高品质的产品,这肯定不是税收优惠政策制定的初衷。

另外关于兼并重组,十多个部委成立了一个协调小组,具体政策正在抓紧制定,分业施策,一业一策。

以上两个政策一旦出台,将进一步促进水泥行业的发展。

[Page]

第三,关于标准修订。之前很多大企业集团提出修改水泥产品标准的要求,希望国家可以从政策方面支持标准的修订。现代化的建筑、工业化的发展需要高品质的混凝土,这就需要高品质的水泥产品。

目前,水泥产品60-70%为32.5复合水泥,标准的管控也存在失控的问题。混凝土对水泥的性能要求不仅仅是一个强度标号,而是满足混凝土高性能的产品。混凝土不是一个工业标准化产品,其制造还要经历搅拌、浇筑、振捣、成型等工艺过程,所以它的生产增加了其他材料行业没有的工作性要求。我们过去生产混凝土对水泥要求的强度、标号是安全性能要求,是第一位的;建筑业发展到今天,混凝土出现了因耐久性不好引起的安全问题,因此对生产混凝土的水泥产品提出了耐久性方面的性能要求,包括碱含量、氯离子含量、需水性、与外加剂的相容性等要求。解决这个问题还是要提高产品标准。混凝土是非标产品,是按照性能要求设计的个性化产品,原材料标准化是很关键的。目前32.5复合水泥存在违规、违标生产问题,技术上又无法判断添加什么材料和掺加了多少量,这和上次修改水泥标准 ,取消P.O32.5水泥产品中的情况是相似的。水泥是一种基础性、通用型、标准化的产品,在国家工程设计规范中对各种通用水泥选用是基于这一前提的。

此外,新的水泥工业排放标准目前还未出。业界希望关于氮氧化物的排放从800mg/Nm3降到500mg/Nm3左右,但这样的要求实际上遇到的阻力是行业没有想到的,电力行业执行100mg/Nm3的标准,水泥行业为什么要放宽到500mg/Nm3?行业之间的排放标准还有一个平衡的问题。

关于水泥产品能效标准,标准的实施也迟迟不能落地。在这方面,中国建材联合会发布了《水泥生产过程能效测定技术规程》协会标准,得到了有关部门的认可。希望能对执行能效标准起到促进作用。

三、介绍第二代新型干法水泥的技术创新

第二代新型干法水泥的八大技术从工艺技术特征来讲可以归类为6大技术:

1.粉体制备

2.窑炉节能

3.低碳熟料(材料技术)。水泥的硅酸盐熟料矿物主要是C3S,C3S的含量和水化活性在很大程序上决定了水泥的性能,但高钙组成意味着高二氧化碳的排放。高贝利特水泥早期水化性不高,达不到现在工程建设快速施工的要求,但却有低碳排放的优势。低碳熟料是既要实现熟料的低钙化又要实现高性能,从而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这是二代新型干法水泥的产品创新。

4.处置废物。协同处置未来将成为水泥生产线的一种标配。这可以让水泥行业从过去单一的原材料产业,变成今后生态建设、城市化进程当中不可缺少的、具有环保功能的材料制造业。

5.降低排放

6.两化融合

我们说世界水泥看中国,今后要看中国水泥的创造、创新水平。重型装备上面要达到世界先进水平、领先世界水平。第二代新型干法水泥是要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实现创新、引领。

明年开始,将对“二代”水泥技术创新成果开展评价工作,评选先进的单项技术、示范工程。已经达到或者超过国际先进水平的给予评价、表彰、推广。我们将通过各种渠道,特别是政府的政策和财政资金对这些投入创新、实现创新发展的企业给予实质性的支持,从而通过“二代”技术创新,实现转型升级。

中国建材联合会副会长徐永模下午总结发言

协会发挥自律性管理功能:在化解产能过剩问题中有两个抓手可以促进行业的自律性管理。一是通过政府的节能限电,二是环保减排,通过落实限产、节能、减排与政府、社会的期待一致。目前,北京的雾霾成为整个社会的关注点,民生问题是大问题。北京已经明确,2017年以前撤出1200家企业。行业和企业如果在环保方面没有占据道德高地的时候,就算拥有再好的资源优势和市场优势,都将被政府、社会抛弃。

对于产能过剩,我们不仅需要解决新增产能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解决好现有产能的减量和减产,以确保行业的健康发展。目前,通过节能、减排进行限产是我们目前很重要的调控手段。

促进水泥窑协同处置的发展:我们是后进入者,想让政府给予额外的政策照顾不太可能,真正可行的就是通过市场机制公平竞争。

发展协同处置要和政府算一笔“大账”,既要算经济帐,又要算环保帐、社会稳定帐。这样,水泥窑协同处置废弃物的优势自然就会体现出来。地方投资一个垃圾焚烧厂,要投资多少钱、占多大的土地、上网电价补贴多少钱,造成多大的社会问题,相比之下,利用城市周边的水泥厂进行处置,不仅安全,相关的投资都不会有。今天社会高度重视产生二噁英的问题,是传统垃圾焚烧处理方式无法根本避免的问题。我们要共同努力推进水泥窑协同处置。在一些周边没有水泥企业的城市,可以将垃圾进行生态化预处理,使之成为产品,然后运输到外地水泥厂,珠海的做法是这样的。目前我们也准备立项,对垃圾预处理产品制定产品标准。

水泥企业发展混凝土:水泥企业进军商混是大势所趋,但是没有一个国家像中国这样发展得如此迅速。一些企业认为混凝土与水泥行业差不多,但事实上却有很大的不同,目前水泥企业发展混凝土也遇到了很多问题——应收账款问题、恶性竞争问题、第三方物流问题等,这些问题是发展的问题,也只有通过发展解决问题。

编辑:余乐乐

监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

本文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水泥网立场。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news@ccement.com。(转载说明
2024-11-05 22:0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