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重新估算中国城镇化率

证券时报网(深圳)  · 2013-12-20 08:55

  什么是城镇化?这个说法有很多。根据大英百科全书的定义,城镇化是指人口向城镇集中的过程,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城镇数目的增多,二是各城市内人口规模不断扩大。这个定义是从物质上、显性化的角度出发的。后来有人又提出新的城镇化概念,认为还要加上第二、三产业不断向城镇聚集这一要素,这个定义是从产业和拉动内需的角度来看的。

  应当说,这种城镇化的认识符合人们的朴素想法,所以它成为了各地推动城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过去和当前我们出现的一些问题,多少都与这些认识观念有关,例如赶农民上楼、GDP崇拜、大兴土木搞房地产建设,把城镇化视为提升政绩和刺激经济增长的工具,导致各地鬼城不断涌现。

  这种城填化的观念,直接体现在追求城镇化率的不断提高上。此前,我们按户籍人口方法计算,公布的城镇化率仅35%左右,但最新公布的按照常住人口统计的2012年中国城镇化率已经超过了52%。美国和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城市化率一般都在80%以上,因此,作为向发达国家看齐的想法,一般认为中国的城镇化率空间非常巨大,把城镇化当作经济增长的工具,空间还非常大,拉动力也能持续很久。

  但人们忽视了一个问题,即大城市病一直困扰着发达国家,发达国家已经出现了人口从城市中心地区往郊区迁移的“逆城市化”现象。另一方面,在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的许多国家,城镇化率已达到70%~80%左右,但是它们的经济发展水平并不高。这说明,以提高城镇化率为目标的做法不一定能推动经济长期健康发展,也不一定能让人们真正地安居乐业。

  由此看来,城镇化率并非越高越好,它可能存在一个最优区间。根据发达国家逆城市化现象以及经济发展程度并不好的拉丁美洲、加勒比地区超高城市化的事实,可以得出两个基本结论:一、中国的城镇化并非要达到发达国家和拉美国家那么高;二、不能简单地搞物质上和表面上的城镇化。

  中国的城镇化主要应当是人的城镇化,这个说法现在很流行。人的城镇化到底指什么?我认为是指人的生活方式的城镇化。如果按照这个标准来衡量,中国的城镇化率就应当重新衡量,它可能比人们通常所认为的要高很多,因此,未来中国城镇化率的提升空间要比想象的要小,那种把经济发展希望寄托在提高城镇化率上的思维,就有必要进行修正。

  曾经有人以“城镇非就业人口”加上“全国非农就业人口”除以“全国总人口来估算城镇化率”,按此方法估算,2011年中国城镇化率已达60%。显然,“60%”的城镇化率计算方法更贴近“人的城镇化”这一概念,但可能还未完全涵盖“人”的因素。笔者以为,以下几类人也应纳入城镇化率统计中。

  首先是生活在城镇包括一年内多数时间生活在城镇的人口。如果基本上生活时间都在城镇,毫无疑问是作为城镇人口的。但对于那些部分时间生活在农村,部分时间生活在城市,按照常住人口统计,可能不少人被统计为非城镇人口。如果两地生活的人在城镇生活时间超过了在农村生活时间,就应该算作城镇人口,城镇化率统计不应漏掉他们,而这部分人口数字并不低。

  第二、不再以农业作为谋生手段或不再作为主要手段的人口。城镇化有它的产业内涵,按这一标准,从事农业生产的是非城镇人口,从事非农产业的是城镇化人口。因此,那些住在农村的、户籍是农村的人口在统计上基本是视作非城镇人口的。这些人中有不少人不以农业作为生存手段,或者不以之作为主要谋生手段,比如白天做生意、做手艺,晚上回到农村生活,这些人也应当作为城镇化人口。

  第三、愿意住在农村但生活方式已经城镇化的人。有些人可能还从事农业也生活在农村,但是生活方式已经完全城镇化,再把其作为非城镇人口是不妥的。现在发达国家已经出现了逆城市化,部分地区过度城市化,因此迁往郊区或农村是更好的生活方式,由于交通、通讯的普及,生活在农村与城镇已经区别不大,把上述这类人口纳入未来城市化的对象是困难的,也是不合适的。这部分人口应当视为已经城镇化的人。

  第四,由上述三类人抚养的人口。

  所以,如果以“人”的因素作为标准,中国实际城镇化率比已经公布的各种口径的城镇化率要高很多。把那些生活方式已经城镇化,或者不以农业作为主要谋生手段的人当作非城镇化人口,然后制定促使他们住进城镇的战略显然是不合适的。总之,以“人”的标准而不是以物质化的标准看,中国的城镇化率要重新衡量,相应地,未来城镇化率提升的空间和城镇化战略也需要重新评估。

编辑:王欣欣

监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

本文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水泥网立场。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news@ccement.com。(转载说明
2024-11-06 07:5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