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华东、华中探路化解水泥产能过剩矛盾

中国水泥网信息中心 方运田 · 2013-12-19 09:23

  曾几何时,“浙江现象”成为产能过剩的代名词。在2003年至2005年三年间,浙江省率先发展新型干法水泥迅速发展,众多投资者介入浙江水泥行业,产能年增长率非常高,在2006年浙江省水泥行业已经出现产能严重过剩现象。随之而来的是业内低价恶性竞争不断,据浙江省水泥协会会长李辛龙介绍,在浙江省水泥产量达到1亿吨左右的时候,最差的一年全行业利润仅有1亿,绝大部分企业处于亏损状态,企业运行很困难。

  面对产能过剩的严峻形势,在当地政府、协会、企业共同努力下,近几年通过大量工作,到目前产能过剩的矛盾有所缓和,取得了一定效果。根据最新统计数据,2013年前10月,浙江省水泥产量完成9900万吨(同比增长6.6%),利润完成22.2亿(同比增长23.5%),效益较去年有所好转。

万里行活动华东、华中站在浙江杭州举行

  为遏制水泥违规新增产能,宣传贯彻落实国务院【2013】41号文件精神,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中国水泥协会、中国水泥网共同发起了“遏制水泥新增产能,加快第二代新型干法水泥技术装备研发万里行”活动。万里行活动走过东北站、中原站、新疆站、西北站,日前华东、华中站在浙江杭州举行,昔年“浙江现象”引起行业广泛关注,此次活动选择在此召开意义非凡。当前,产能过剩已经不仅仅是浙江水泥行业的问题,已经成为华东乃至全国大部分地区水泥行业面临的共同问题。

  如今,尽管浙江等省水泥产能过剩的矛盾并没有根本化解,还继续存在着危机,但其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确实有效缓解了水泥行业的过剩问题,还是引起了各地区水泥行业的共鸣,值得各地区反思、借鉴。

  措施一:严控新增产能

  严控新增产能,可以说是国家治理产能过剩的一个杀手锏。在国发〔2009〕38号文中,水泥建设项目进行了严格控制,要文件求“严格控制新增水泥产能,执行等量淘汰落后产能的原则。对2009年9月30日尚未开工的建设项目一律暂停建设,并进行一次性的认真清理。与上述规定不相符合的项目严禁开工建设……”。

  然而,尽管38号文对新增水泥建设项目进行了严格限制,但新增产能并没有因此受到抑制。事实上,一纸禁令反而引发了扩张热潮。为赶上“最后一班车”,突击建生产线的情况比比皆是。据中国水泥协会数据,发文后至2012年底全国共新建623条生产线,新增熟料产能7.07亿吨,比38号文出台时核定的418条在建生产线多建了205条,多增熟料产能近3亿吨。

  到2013年6月,在建和拟建水泥生产线为220条,熟料产能2.8亿吨,折合成水泥产能为4.5亿吨。如果这些生产线全部建成投产加上以前的生产线,其总产能将会达到35亿吨,而十二五规划中水泥总需求量的产能为22亿吨。届时将有13亿吨的过剩量,产能利用率仅为63%。

  水泥行业产能进入全面过剩,这已经成为水泥行业普遍共识。日前,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国发〔2013〕41号),41号文再次水泥行业新增产能控制提出了要求,并将具体目标和责任细化到各级政府。

  但是,38号文发布之后,在各地区或多或少都存在新增产能的情况下,作为全国第一个深陷产能过剩泥潭的省份,浙江省在严控新增产能上的表现显得尤其出色。

  据浙江省水泥协会数据,自2009年国家发改委颁布的38号文件,浙江省政府依据文件精神,到现在为止没有批过新的生产线。

  与浙江相同,湖北省严格执行产业政策,自38号至今也没有未经审批的新型干法水泥熟料生产线,全省水泥熟料产量增长略低于市场容量的增长。

  从万里行活动东北站、中原站、新疆站、西北站一路走来,笔者深切感受到各地对于遏制水泥违规新增产能的呼声,在经历前一轮盲目投资后,面临当前严峻的产能过剩压力,必须严控新增产能,已然成为业界共识,但是真正能严格落实的地区并不多。

  可以说,完全市场化竞争的这一经历,让行业和企业都深刻认识到产能过剩的危害,也让抑制新增产能、严控产能过剩问题在当地市场内的企业较为容易地达成了共识。尤其是浙江等地区,在经历过此前一轮残酷的市场竞争,产能过剩之伤已经在当地行业、企业心中留下深刻的烙印,不管是企业还是市场都已经很难再接受新增产能的压力,政府、企业都对新增产能增加带来的后果有清醒的认识,控制新增产能得以较好执行。

  措施二:推动联合重组

  近几年,华东、华中各省在基本完成新型干法水泥技术升级后,强者愈强,大企业兼并重组步伐加快,产能布局进一步调整,产能集中度日益提高。

  以浙江为核心的东南经济区域内,早在2007年之前,水泥生产技术的升级已经基本完成,新型干法水泥的比例达到100%;但是,虽然水泥企业众多,却没有影响力大的领军企业,异常激烈的市场竞争使得水泥价格极低,整个行业基本处于亏损状态。自南方水泥2007年成立,经过几年的迅速发展,区域内部联合重组工作推进,产能集中度不断提高,市场竞争趋于理性。

  以浙江为例,2006年,全行业1亿吨水泥产能,仅获得1亿元的行业利润,吨水泥1元的行业平均利润让浙江水泥行业陷入最低谷。然而,2007年开始,浙江省政府大力推进以南方水泥为龙头的大规模联合重组活动,将以浙江为中心的华东水泥市场推上自救之路。到2010年底,浙江前4家企业熟料产能集中度在80%,水泥产能集中度在50%。

  2012年浙江水泥行业全年产量1.15亿吨,实现利润总额34.6亿元。而2013年前10月浙江省全行业利润实现22.2亿元,增幅是23.7%,全年有望突破上年水平。

  显而易见,通过行业联合重组,提高产能集中度,继而提升全行业盈利能力是较为有效手段之一,华东华中多个省市也相继在推进集中度提升工作。在华中地区,2011年4月,湖北省人民政府颁发了“关于扶持全省水泥行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支持华新、葛洲坝水泥等龙头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实施联合重组。目前,华新、葛洲坝、亚东三家企业独资或控股全省新型干法水泥熟料生产线39条,共有水泥熟料产能4254.75万吨,约占全省新型干法水泥熟料产能的70%。

  在湖南,已投产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65条,尚有3条待投产,根据目前的情况,湖南省68条干法线,熟料产能8900万吨,新型干法水泥产能接近1.2亿吨。而其中,外来投资企业(南方水泥、中材水泥、海螺水泥、华新水泥、冀东水泥、红狮水泥)新型干法水泥产能6800万吨,其中南方就占了3200万吨,新型干法水泥的产业集中度非常高。

  2013年1月,工信部、财政部、发改委等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加快推进重点行业企业兼并重组的指导意见》。针对水泥行业,《意见》明确,到2015年,前10家水泥企业产业集中度达到35%,形成3-4家熟料产能1亿吨以上,矿山、骨料、商品混凝土、水泥基材料制品等产业链完整,核心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强的建材企业集团。

  水泥行业作为具有规模效益的行业,通过推进企业兼并重组,延伸完善产业链,提高产业集中度,促进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形成一批在行业中发挥引领作用的大企业大集团,有利于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持续健康发展。[Page]

  措施三:淘汰落后产能

  今年5月,发改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下发《关于坚决遏制产能严重过剩行业盲目扩张的通知》,通知指出,中央已把化解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船舶等行业产能过剩矛盾作为今年的工作重点。7月25日,工信部在网站上公布了首批19个行业淘汰产能企业名单。

  自2003年底开始,抑制产能过剩就成为宏观部门的调控关键词之一。当年12月,国务院下发103号文把钢铁、电解铝、水泥三个行业列入产能过剩名单。当年列入落后产能的名单只有3个行业,10年过去了,名单上的行业多了5倍。

  10年调控,一波接着一波,但过剩行业的产能却突飞猛进,陷入了“越淘汰越过剩”的怪圈。有学者认为,其根源是政府主导经济的增长模式,在不科学的财税体制和政绩考核体制下,地方政府面临较大的增收压力和动力,对于吸引工业投资发展经济具有天然的冲动。

  然而,不管怎样,在严控新增产能的前提下,加大淘汰落后产能的力度,对各地水泥产能过剩压力缓解仍有一定效果。

  浙江是我国水泥行业第一个完成技术结构调整的省份,2007年,其水泥落后产能已全部淘汰。此后淘汰落后产能进一步推进,当前大部分直径3米以下的磨机淘汰落地,杭州的3米以下(含3米)的磨机基本已经全部淘汰了。尽管淘汰力度很大,但据浙江省水泥协会崔小明秘书长介绍,前几年浙江省水泥产能统计是1.69亿吨,在2013年4月份时统计的水泥产能仍有1.64亿。

  湖北曾经是我国水泥工业的发祥地之一及最主要的生产基地。当前湖北水泥产能约为1.2亿吨,熟料产能约为7000万吨,新型干法生产线有63条,新型干法熟料产量约为6300万吨。自2009年38号文件后,湖北省未核准过新型干法生产线。2009-2012四年间,湖北省不断淘汰落后产能,共关闭小型水泥生产线146条,淘汰的落后产能大概是2105.4万吨。得益于不断淘汰落后产能,2012年湖北新型干法熟料产量占所有熟料产量的91.9%,高于全国1.2%。

  各地年年都在说淘汰,年年在淘汰,然而不少地区都存在一个问题:没有新审批新建的情况下水泥产能不见减少。淘汰力度大但产能幅度小,往往淘汰小磨新建了大磨,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悬而未决。

  措施四:加大节能减排

  2013年初以来,中国发生大范围持续雾霾天气。面对严峻的环保形势,国务院近期发布了国发〔2013〕37号《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具体目标为到2017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可吸入颗粒物浓度比2012年下降10%以上,优良天数逐年提高;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细颗粒物浓度分别下降25%、20%、15%左右,其中北京市细颗粒物年均浓度控制在60微克/立方米左右。

  可吸入颗粒物、氮氧化物和二氧化硫是构成雾霾的三大成分,而水泥则是前两种污染物的排放大户。环保部门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水泥工业的粉尘排放占到工业排放总量的30%,水泥工业的氮氧化物排放量约占全国总量的10%~12%,是继火电厂、机动车之后的第三大排放源。

  因此在各地的防治计划中,水泥不可避免受到重点关注。就在今年国庆期间,北京地区雾霾天气再次爆表。关于污染源之争未曾落幕,石家庄市出台了相关要求,鹿泉地区水泥企业要从2013年10月15日停产到2014年3月15日(共停产5个月),河北保定地区下发治理停产通知,30%产能将停产与石家庄同步进行。不管是否合理,该停产通知正在执行,与此同时其他省市也纷纷出台各自具体行动计划。

  事实上,浙江省水泥行业通过停窑实现节能减排,同时达到控制产能释放的做法已经实行多年。2012年,全省回转窑企业累计停窑95天,截止2013年12月中旬,2013年全年全省停窑也已超过70天,个别地区例如湖州已经接近90天。

  此外,在氮氧化物减排方面,浙江杭州市此前制定的150mg/Nm3脱硝标准曾被誉为“史上最严的脱硝标准”,的确,这个标准不仅大大高于国内现行标准,甚至严于国际上要求最严的200mg/Nm3的德国脱硝标准。此后,标准虽然有所放宽(氮氧化物排放量达到320(或350)mg/m3,脱硝效率在55(或60)%以上),但在全国范围来看,该指标仍属偏高。此外,浙江地区由于能源紧缺,夏季七八月份浙江用电就比较紧张,在浙江省省经信委、供电局和水泥协会联动,在七八月份进行统一节能限产,从客观上来讲,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短时间内产能过剩带来的市场压力。

  节能减排对与水泥行业来说,既是压力,也是挑战。通过节能减排方式,一部分能耗与排放不达标的企业淘汰掉,不失为化解产能过剩的一个应急措施。

  措施五:试水“大小窑对接”工作

  “大小窑对接“的做法今年开始在浙江省水泥行业尝试推行。作为新型干法水泥技术大规模兴起较早的省份,浙江省水泥行业的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大多是建设于2002、2003年,2500t/d以下的小窑型,浙江省水泥协会数据显示,全省现有的87条生产线中,有31条生产线属于小窑型,其中12条生产线至今仍在生产。

  这些小窑建设时间早,技术不完善,能耗也高,且以单窑企业为主,但仍不属于淘汰范围之内。针对这个问题,浙江省水泥协会从今年开始尝试推进大小窑对接工作。据浙江省水泥协会秘书长崔小明介绍,所谓大小窑对接工作,即有小窑的企业主动停小窑,有大窑的企业主动将熟料供给小窑企业,熟料的价格低于自己的成本价。

  据了解,浙江省水泥行业大小窑对接工作于今年在诸暨开始试行。

  “大小窑对接”工作无疑是中国水泥行业通过企业自主协调、抑制产能过剩的一次试水。但这种方式是否具有普及的可行性还有待商榷。通过“大小要对接”是通过控制水泥供给侧的手段抑制过剩产能的释放,但该方式的实行还需要有特定的环境基础--不仅考验了地方协会在当地水泥行业的权威性、公正性,也考验了参与该项活动的水泥企业的高度自觉、自律。其实行的基本环境背后,不仅是产能严重过剩煎熬之后,地区水泥行业的自律已经达到了高度的共识,更是需要地区水泥企业在经历市场竞争大潮之后所获得的成熟与稳定。

  但这项工作如果能成功推行,无疑对化解产能过剩能起到一定作用的。

  除此之外,湖南的水泥“区域自治与合作”,在区域产能预算后,通过节能减排限产,区域流动协调、湖北通过协会联合地方政府出台化解水泥产能过剩政策等方式也成为化解产能过剩的创新举措。

  虽然目前看来,华东、华中地区所采取一系列措施和手段成效可能并不明显,一些措施推广仍存在各种困难,但对于全行业化解产能过剩仍具有较大借鉴意义。

  万里行活动一路走来,就如何化解产能过剩,各地纷纷分享成功经验,共同探讨发展难题,收获颇多。结束华东、华中站的实地调研工作后,万里行活动下一站--华南、西南站也将在云南等地举行,届时将结合两地实际,继续就化解产能过剩进行探讨,敬请关注。

编辑:方运田

监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

本文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水泥网立场。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news@ccement.com。(转载说明
2024-11-05 23:2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