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个地方版国企改革细则落地 为全国改革提供样本
酝酿已久的首个地方版国资国企改革在千呼万唤中出炉。17日,上海国资系统在世博中心召开工作会议,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深化上海国资改革促进企业发展的意见》,其改革核心就是以国资改革带动国企改革,将80%以上的国资集中在关键领域。同时将上海国企分类进行监管。而上海国资改革释放的一系列信号,实则是三中全会关于国企改革精神的一个落地,其借鉴作用不可忽视。
八成以上国资流入非传统领域
“上海国资国企改革20条”共涉及国企分类监管、国资流动平台搭建、股权激励扩容等20条细则,从国资管理、国资布局、国有企业三个方面确立了未来3-5年的主要目标。在国资布局方面,上海80%以上的国资将集中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基础设施与民生保障等关键领域和优势产业。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企业集团,未来将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企业集团,包括2-3家资本管理公司,5-8家跨国集团,8-10家国内整体实力领先的企业集团。
“此次改革的核心是以国资改革带动国企改革,从过去管国企为主向管国有资本为主转变,更好地体现国有资本出资人的角色。管多、管少、不管并举,凡是和出资人有关的事情,都要严格地管起来;少管企业人事,特别是竞争类的企业;不管企业内部事务,把过去越位、错位的归位,让企业更好更主动地面向市场。”上海市委书记韩正在会上指出。
“就全国而言,国资在民生领域投入基本是欠账,以前多集中在传统制造业。此次改革相当于除了关乎国计民生的产业,其他逐步退让给市场,国家只是起到监督作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管理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崔长林说,比如钢铁业,国有资本将适当退出,仅保留几家大的国企,其他就交给市场。
在申银万国首席宏观分析师李慧勇看来,目前国资错位太严重,钢铁、有色、房地产等领域占比较高,资本投向集中到关键领域后,意味着国资将逐步退出高污染、高耗能的水泥等行业。
国企分三类进行监管
“上海国资国企改革20条”中的关键环节的另一个亮点是统一管理、分类监管,也是将此前三中全会中提出的要准确界定不同国有企业功能的一个落地。今后, 上海国企将被分为三类,即竞争类、功能类和公共服务类,其中竞争类企业将以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为目标,兼顾社会效益;功能类企业则是以完成战略任务或重大专项任务为主要目标,兼顾经济效益;公共服务类企业将以确保城市正常运行和稳定实现社会效益为主要目标。
具体而言,以竞争类企业为例,上海将积极推进以外部董事占多数的董事会建设,领导人员以市场配置为主,上海市委仅管理企业党委书记、董事长、总裁三个岗位,经理层副职以及相应的党群干部不再列入市官干部序列,提高市场化选聘比例,在薪酬体系方面,在上海市国企领导人员现有的基薪加绩效薪的基础上,符合条件的竞争类企业实施股权、现金两种类型的中长期激励。
“国有企业过去是统账,分类之后就知道亏损到底是经营性责任、政策性亏损还是社会性责任,便于引入市场化机制,也方便考核,国外也有分类监管的先例,但是具体做法有所不同。”李慧勇说。
对各地国企改革具有借鉴意义
虽然目前全国性的国资国企改革指导意见还未出台,但是上海国资国企改革20条实则是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国企改革的落地细则,特别是针对提出的到2020年上缴国有资本收益提至30%能否实现的市场争议,此次上海改革提出国资收益原则上按照产业调整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民生社会保障各1/3安排支出,建立国资收益资金使用评价制度,就是在为实现30%目标提供了一个可能。
在专家看来,上海国企资产总额在全国排在前列,其国资国企改革意见对全国借鉴作用明显。崔长林分析认为,上海国企与全国和地方相比,既有共性也有个性,在上海先做试点,有利于全国国资国企改革的推进,未来地方国企改革也将集中在这几大方面。
编辑:刘冰
监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