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泥业:在规模中求发展

中国工业报 张迎春 · 2004-03-31 00:00
    记者上周翻开北京黄页水泥企业的名单,发现分布在北京郊区的水泥生产企业竟有三十多个。但是当记者选出五个电话号码打过去时,得到的答案都是一个:企业已基本停产了。

  有规模才有出路

  一家仍在勉强经营的水泥厂办公室主任告诉记者,这几年,很多像他们一样规模不大的企业都相继停产。一方面原材料、能源紧张,另一方面市场竞争非常激烈,很多不够规模的水泥厂难以维系。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去年夏天全国范围内大规模的拉闸限电,对很多大型水泥企业来说,影响并不像外界想像中那么大。海螺集团、嘉新水泥、福建水泥等多家大型水泥企业都表示,他们有足够的库存支持旺季的销售,同时他们也早已为应付拉闸限电而准备了应急方案。

  中国水泥协会信息工作部的专家解释说,水泥行业属于高耗能产业,对于石灰石等矿产资源、煤电等能源有很强的依赖性。在目前各种资源都相对稀缺的情况下,只有具备规模才谈得上生存和发展。在经济学里,规模报酬有三个阶段,即递增、平衡、递减。也就是说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之后,其报酬将随着成本的增加而递减。虽然中国的水泥总产量处于世界前列,但目前我国的企业规模都还处于规模报酬递增阶段。因此,追求规模效益是目前国内大型水泥企业寻求发展的途径。

  专家介绍,近年来,我国许多水泥企业通过各种方式扩大规模。甘肃祁连山水泥股份有限公司日前就通过配股,从资本市场上获得1.7768亿元的资金。募集资金将投向两大项目:日产2500吨新型干法水泥熟料生产线项目和镇山岭硅板岩矿技术改造项目。公司相关部门的负责人告诉记者,祁连山水泥将向着实现年产水泥1200万吨、控制甘青藏区域市场、在全国同行业名列前茅的战略目标努力。

  新型干法窑成投资宠儿

  大型水泥企业在做大的同时,也注重了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对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的投资成为近年来水泥行业投资的重点。据不完全统计,2003年,全国在建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超过240条,总投资达566亿元,总生产能力为2.28亿吨。目前已建成投产98条,新增熟料生产能力6372万吨。投资规模排在前十名的企业都是国内知名企业,如海螺集团、渤海集团、山水集团等。

  但这股在建热潮中也出现一种现象,该上的生产线上不了,不该上的却上了,该死的却活了,甚至有的还没弄懂何谓“新型干法窑”就急忙立项。为此,福建水泥公司总经理盖小健建议,在新的产业政策还没到位前,水泥协会可以向有关部门提出推荐函,推荐一批大型水泥企业集团和项目。另外,有关部门应对矿山资源、能源条件、市场与布点过于集中等突出问题予以关注。

编辑:

监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

本文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水泥网立场。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news@ccement.com。(转载说明
2024-11-03 20:4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