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山修复不添新账
——重庆市对矿山全面实施边开采、边治理侧记
◎ 黄保国 周川 梁睿雨 邓朝松
绿树环绕,鸟鸣声声,站在高处远眺,绿野清波尽收眼底,这是在入选重庆市首批绿色矿山、国家级“绿色工厂”的梁平海螺水泥用石灰岩矿山(以下简称“梁平海螺水泥矿山”)现场的景象。
截至2023年年底,该矿山矿区累计修复面积20公顷,超过采矿损毁面积约2/3,边坡植被覆盖度达90%以上,成为重庆市生态修复新技术有效应用的一个典范。
近年来,重庆将矿山生态修复作为推动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抓手。在市委、市政府部署下,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组织重庆地质矿产研究院等技术支撑单位,成立生态修复技术团队,创新适宜石灰岩边坡的喷播生态修复技术,指导700余家生产矿山通力合作,全面实施“边开采、边治理”,不添生态“新账”,走出了一条高效、经济、可持续的矿山发展之路。
重庆梁平海螺水泥用石灰岩矿山
遵循自然规律,减少边坡风化侵蚀
如何有效减少坡面水土流失和地表侵蚀?重庆生态修复技术团队采取了“修复引领、绿色开采”的工作思路。
梁平海螺水泥用石灰岩矿山高处山坡上有两个高度标牌,高处牌子写着“+736米”,坡下牌子写着“平台高度724米”。“这2个牌子代表着坡高12米,是矿山单个作业平台的高度。每开采一个平台,我们就要同步对四周高12米的边坡进行绿化治理。”梁平海螺水泥矿山相关负责人说。
“具体来说,我们结合重庆季节性气候及植物生长特点,将边坡形成时间控制在2-3月或9-10月,刷坡覆土时间控制在一个月完成,这样能确保在最适宜修复的4月和11月进行喷播复绿,减少边坡长时间裸露造成的风化和侵蚀,确保生态修复与自然节律同步,做到形成一批、修复一批,提高生态修复成功率。”重庆地质矿产研究院副院长、市生态修复技术团队负责人马磊介绍说。
节约利用资源,减少矿山开采损毁
如何高效利用矿山开采过程中产生的土石资源,减少矿山开采对土地的损毁是矿山生态修复的又一难题。重庆生态修复技术团队采用了三招攻克难关。
一是采取“应剥尽剥”策略。充分利用剥离的表土、平台夹层及低硅砂岩,对筛分出的土石混合物进行分类使用。例如:土壤用于喷播或熟土培肥,土石混合料作为穴植坑或边坡刷坡用底土。
二是优化采区与水泥加工区的布局。利用矿区300米的地势高差,建成2.1公里长的皮带廊道,替代了传统的公路运输。这一措施不仅减少了7公里公路建设,避免了可能造成的约150亩土地损毁,还显著降低了运输过程中的扬尘及噪音污染。
三是统筹管理利用矿区水资源。利用矿区地形优势建造蓄水池,收集和储存雨水及其他可用水源,确保水资源在干旱季节可以合理分配和高效利用,有效降低了矿区对外部水源的依赖。
降低修复成本,提升植被恢复效率
如何有效提升植被恢复效率,实现低成本、快速复绿的目标是矿山生态修复的核心问题。
重庆生态修复技术团队多措并举,成功实现了从传统“挂网+攀爬植物”到“有机基材喷播”,再到“反铲刷坡+覆土+有机基材喷播”的技术革新。
简单来说,一是控制爆破,最大限度减少爆破对边坡的破坏程度。二是稳定边坡,去除边坡上的松散石块和不稳定土体,形成约30厘米覆土层,为植物根系生长创造条件。三是采用机械喷播,配比固土黏合剂、保水剂及复合肥形成基底层,均匀覆盖于坡面,确保土壤稳定性和水分保持能力。在此基础上,选择根系发达、自我结种率高的水土保持优良种,搭配灌木,进行复绿。
“生态修复效益显而易见。”梁平海螺水泥矿山相关负责人感慨地说,过去矿坑布满碎石、粉尘,道路破碎,寸草不生。现在通过绿化治理,矿山环境美了,生产也更安全,还提高了周边环境质量,一举三得。
披绿的矿山后期管护十分重要。对此,重庆生态修复技术团队建立了分阶段管护体系,在植物萌芽阶段、生长阶段和稳定阶段采取不同措施,确保植物四季常青。
“一系列实践证明,适宜石灰岩边坡的喷播生态修复技术简便适用。一方面,可以做到边开采、边治理,效果优于传统模式,修复后的矿山绿化面积在90%以上。另一方面,经济实惠,修复成本每平方米约30元,比原来降低40%以上。”马磊介绍道。
在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统筹下,目前该技术已作为省部级生产矿山优秀案例上报自然资源部,为全国其他地区矿山生态修复提供借鉴。
监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