仇保兴: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将给百姓生活带来改变

新华网 · 2013-09-21 10:15

  水、电、气、热、公共交通,哪一样不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

  中国政府网16日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意见》明确指出,“民生优先”是基本原则。

  那么,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将给百姓生活带来什么改变?带着这个问题,记者专访了住房城乡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

  交通拥堵将得到有效改善

  记者:交通拥堵问题愈来愈突出,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举措中,对于缓解交通拥堵有何考虑?

  仇保兴:近些年,全国每年都要投资7000亿元用于城市道路桥梁建设改造,但是仍未从根本上解决城市交通拥堵问题。

  为了提高城市道路桥梁投资效率,更加有效地改善城市交通,《意见》提出了下一步城市道路桥梁的建设重点是“加快完善城市道路网络系统,提升道路网络密度”.

  一方面,通过改造道路网络结构,处理好道路的功能分级,在城市外围地区加强各功能区快速通道建设,在中心城区严格控制快速路和立交桥建设,要按照“小街坊、高密度”的要求,加强次干路和支路建设,加密路网,完善微循环系统,提升道路网络的连通性和可达性;另一方面加大道路交通管理系统建设,引导交通流量合理分布,通过精细化的交通工程设计,提高新建和改建道路的使用效率和安全保障水平,缓解交通拥堵。

  记者:如何保障步行和骑自行车这样的绿色出行方式?

  仇保兴:近年来,我国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出行环境日益恶化、出行比例持续下降。据有关统计,城市自行车出行比例正以年均2%-5%的比例下降,如北京市2006年自行车出行比例为27.7%,到2010年,已下降到16%.

  《意见》明确提出加强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建设,在我国尚属首次,对于牢固树立行人优先的理念,切实改善居民出行环境,保障出行安全,推动绿色出行,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记者:一些大城市、特大城市已经出现“地铁热”现象,您认为,这个热度处于正常范围吗?

  仇保兴:近年来,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发展较快,一些大城市、特大城市,在交通拥堵状况日趋严重的情况下,积极规划建设城市轨道交通,一定程度上出现了“地铁热”现象,这是长期历史欠账累计形成的,需客观看待。

  目前运行、在建和批准规划的轨道交通线路全部投运,也仅为欧盟一些人口密度较大城市群的50%左右,轨道交通的规划建设还存在巨大的发展空间。

  特别是在当前城市居民尚未完全形成依赖小汽车出行的习惯之前,应不失时机,大力发展轨道交通,促进公共交通的发展,加快居民绿色出行习惯的形成。

  “垃圾围城”有望得到进一步缓解

  记者:加快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能否消除“垃圾围城”现象?

  仇保兴:2012年全国设市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达44.6万吨/日,无害化处理量1.45亿吨,无害化处理率84.8%.目前处理能力的增长超过了产生量的增长,按照这个增长速度,“十二五”末设市城市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0%的目标可以实现,“垃圾围城”可望得到进一步缓解。

  同时也要看到,2012年全国设市城市生活垃圾清运量仍达到了1.71亿吨,比2010年增长了1300万吨,增长速度有增无减,总量巨大。当前设施能力依然不足,现有设施超负荷运行情况非常普遍。

  下一步将重点做好的工作包括加快处理设施建设,提高建设运行水平,逐步建立国家、省、市(县)三级联网的生活垃圾收运、处理监管系统;大力推行垃圾分类,开展生活垃圾处理收费方式改革,保证设备正常运行。

  管网事故率降低 减少“马路拉链”

  记者:近年来,全国城市地下管网事故频发,有何具体措施来遏制这类事故的发生?

  仇保兴:加强市政地下管网管理与改造,包括供水、污水、雨水、燃气、供热、通信等各类地下管网,建立地下管网协调制度与信息化管理网络。《意见》要求开展城市地下综合管廊试点工作,提出用3年左右时间,在全国36个大中城市全面启动。

  力争2015年实现全国水质达标

  记者:水质问题,群众很关心。如何实现水质的达标?

  仇保兴:“十二五”期间将重点做好以下工作:一是针对供水设施落后、不能保证出厂水水质稳定达标问题,升级改造水厂规模6714万立方米/日。二是针对管网漏损和二次污染问题,更新改造使用年限超过50年和管材劣质的9.23万公里供水管网。三是为满足新增城镇人口用水和城乡统筹区域供水的需求,新建水厂规模5545万立方米/日、供水管网18.5万公里。四是加强供水水质检测监管能力建设和供水应急能力建设。同时,还将配合环保、水利等部门加强饮用水水源建设与保护,合理利用水资源,限期关闭城市公共供水管网覆盖范围内的自备水井。

  通过上述工作,力争到2015年实现全国城市公共供水普及率95%和水质达标双目标。

  城市“逢雨必涝”现象将逐步减少

  记者:近年来,一到雨季,“到某某城市看海”就成了许多城市居民的口头禅。城市内涝频发的症结到底在哪儿,将如何解决?

  仇保兴:目前,缺乏城市排水防涝系统规划、标准体系不完善、排水防涝设施建设滞后、重建轻管、河湖水系被随意侵占现象突出,是导致城市内涝频发的几个重要原因。具体措施:

  首先是消除“黑点”,要求各地根据近年城市内涝情况,针对多发内涝点(区域),逐一制定对策,缓解城市内涝。

  其次是针对长远,需要系统、完整的一揽子解决方案。我部要求各地在全面摸清家底的基础上科学编制规划,按照对城市生态环境影响最低的开发建设理念--低影响开发理念,大力发展绿色建筑,从建筑物对雨水分级收集利用开始,强化雨水的滞、渗、蓄,加强排水防涝设施、排水通道的建设,强化江河水系的治理。

  还要通过建设城市湿地公园、下沉式绿地、集雨型绿地等提升城市绿地阻滞、吸收雨洪,防涝排涝、汇聚雨水回收利用、回渗补充地下水、净化水体、保护水生态等功能。

编辑:鞠丽

监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

本文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水泥网立场。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news@ccement.com。(转载说明
2024-11-06 07:3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