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中山拟建两个机场 6条城市轨道

广州日报 秦松 · 2013-09-10 13:23

  2个机场、7条城际轨道、6条水上巴士、6条城市轨道、9条高速公路……9月9日,广东省中山市城乡规划局对《中山市综合交通规划(2012~2030)》草案(下称“草案”)进行了公示,公示描绘了全市今后近20年交通发展的宏伟图景,为中山打造珠三角西岸交通枢纽绘就蓝图。

  该草案与市交通运输局此前发布的《中山市干线公路网规划(2012~2030)》相比,出现许多新的变化,市城乡规划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该草案正处于建议阶段,将征集意见汇总给规划部门后再修改转交市政府审批。

  该草案公示期为30天,市民或相关单位对该规划有意见或建议可向规划局市政科反映。

  背景:中山交通地位凸显

  珠三角湾区的南沙新区、前海新区及横琴新区先后成为国家战略,港珠澳大桥和深中通道彻底转变珠江东西两岸交通格局,珠三角格局由“A“向“、”“△“转变,中山作为珠江西岸重要桥头堡战略地位凸显。

  在规划背景部分,“草案”认为,珠三角交通格局即将出现重大转型,中山需紧抓战略机遇期确立珠江西岸枢纽地位。中山中心城区东扩,翠亨新区开发成为广东省发展战略,中心城区将逐步转变为“一心双核”的空间结构。外围镇区也需组团化整合交通体系,支撑“全域中山”的建设。与此同时,随着城市发展,原有道路交通及居民出行方式都发生了变化。而目前中山交通的现状是,在珠三角湾区,缺乏大型对外客货运枢纽,区域交通地位沦为过境通道;在城区,高耗低效的私人交通主导,缺少客运骨干设施服务;在镇区,交通服务仅为基本保障型,难以满足市民生活品质化的诉求。

  “草案”中针对湾区融合、市区拓展和镇区发展等方面的交通挑战,提出了构建“湾一市一镇”体系下以宜居、宜业、服务为导向的交通发展战略,并针对湾区、市区、镇区分别提出了方案。

  目标:各区镇60分钟互达

  ”草案“中本轮综合交通规划的目标是,建设成珠江西岸区域枢纽城市,打造特色公交都市,逐步建立以轨道和中运量为骨架,常规公交为主体,出租车和水上交通为补充,慢行交通为延伸的现代化、一体化、低碳化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区域化指标方面,2小时内到达珠三角各城市中心,1小时内到达广佛都市圈、港深都市圈,30分钟内到达珠澳都市圈,1小时内到达区域重要机场港口;城市畅达指标方面,市域组团中心40分钟互达,各区镇60分钟互达,主城区与区镇30分钟可达,晚高峰平均车速30km/h.

  在分担率方面,不同区域采取差异化公交分担率,全市公交机动化分担率40%,其中主城区50%、主城区-外围区镇40%、外围区镇30%,公共自行车交通分担率10%.地面公交运营准点率85%.。

  城轨

  七条城际轨道途经中山

  “草案”中指出,广珠城际、广中珠澳城际(湾区西线)、中莞城际线、广佛江中珠、肇顺南城际、珠斗城际、深珠城际线7条城际轨道将途经中山。与此前的市交通局公布的《中山市干线公路网规划(2012-2030)》相比有较大改动。

  其中广珠城际将开通国铁长途同时强化城际客运服务功能。而目前广中珠澳城际(湾区西线)正与广州、珠海共同推动前期研究,争取纳入珠三角城际轨道网,形成珠江西岸第三条南北向城际通道。中莞城际线中山境内正结合深茂铁路立项开展前期工作。广佛江中珠也将争取接入中山,预留广佛江中珠城际接入广中珠澳城际规划条件。肇顺南城际则将争取经南沙枢纽南延经火炬区接入中山东站。

  另外,还将预留珠斗城际坦洲境内通道。值得注意的是,在规划图中并没标出深珠城际线,市规划局相关负责人称,深珠城际只是在意向之中,是否经过中山尚未确定,将争取推动线位北移。远景争取深珠城际经马鞍岛,通过翠亨新区中心后进入珠海。

  公路

  将形成“四纵、五横”高速公路网

  在公路方面,”草案“称将持续推进高速和干线公路建设,打造”四纵、五横“高速公路网。据悉,高速公路网总长655km。其中规划新增415km高速公路。据了解,与此前规划的干线公路规划不同的是,北部的广中江高速东凤段将与南沙疏港铁路并线,而中开高速的线位也将变为途经大涌、南区、五桂山、东区、火炬开发区及南朗,与此前差异较大。市规划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广中江高速与中开高速的走向都还未最终确定,目前只是一个建议方案,最终还要与省里进行磋商。

  另外,“草案”还指出将建设主骨架道路网络,总长514.9km.主骨架道路包括长江路、北外环路、国道G105、南外环路、省道s111、沙港公路、南外环西沿线、环镇北路、新沙水公路、东圃路、南三公路、环中北路、沥心沙路、新岐江公路、东部快线、沿江路、翠亨北路、翠山公路、坦神公路、三乡东路、古神公路、新沙水公路南延线,广珠中线、翠珠快速、翠珠快速北延线、环中东路等。

  机场

  神湾建通用机场

  三角建支线机场

  在公示的综合交通规划图中可以看到,中山还规划了两个机场,分别是位于三角的支线机场和位于神湾的通用机场。

  据了解,位于三角镇的机场隶属于中山本地一家大型民营企业集团,2008年开始运营,占地上千亩,拥有5架直升机和一架小型固定翼飞机,目前主要用作飞行员驾驶培训。而规划在神湾的机场紧邻磨刀门水道,与位于磨刀岛上的神湾游艇会隔磨刀门水道相望。

  中山市规划局副局长何俊文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中山周边已经有多个大型机场,中山不可能建设大的机场了,但国内低空空域放开后,通用航空迎来了很好的发展前景,中山需要加强这方面的建设。何俊文说,三角的机场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可以争取做一个支线航空的机场,而在神湾规划机场主要是考虑加强与港澳联系的便捷性,神湾已经有一个游艇会,和机场之间也是相互关联的。

  停车

  加快建设公共停车场

  将中心城区停车供应区域分为三类:一类区域为停车严格控制区,采取低水平的停车供应,辅以较高的停车收费,禁止乱停乱放;二类区为停车适度控制区,采取一般性停车控制政策,适当中等停车费率;三类区为停车适度满足区,提供相应充足的停车供应,执行相对较低的停车收费标准。同时在主城区加快公共停车场建设,近期在中心城区建设公共停车场108个,提供约18858个小客车停车泊位。增加路内停车,规范管理,规划中心城区共设置225个路内停车路段,共计8285个泊位。

  还将引入智能化停车系统,在管理方面,严格停车管理,大力治理违章停车,推广停车收费并逐步提高收费。

  慢行:

  推广公共自行车

  新增人行过街设施

  在城市慢行系统方面,统一设计标准,落实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继续在主城区及其他镇区推广公共租赁自行车。在主城区已经实施168个站点基础上,近期计划实施站点135个。

  建设二级慢行骨架网络,分别为通勤及休闲二级自行车网络,其中通勤道路长260公里,休闲道路长252公里。

  优化自行车道设计,提供专有路权:在路段及交叉口保障自行车路权优先,对非机动化道路空间提出控制要求,适当压缩机动车道宽度,提高慢行和绿化空间比例。

  完善人行过街设施,建立全天候优质步行网络,实行步行交通分区差异化发展策略,高标准建设完善步行交通系统:划分核心区、居住区、枢纽区、公园景区、历史街区、文教区等六类大区域。

  结合道路交通条件,合理布设人行过街设施:中心城区规划新增立体人行过街设施40座。

  再增至少6个城轨站点

  南朗站将变“中山东站”

  “草案”显示,在拥有了7条城际轨道后,除现有的南头站、小榄站、古镇站、东升站、中山北站、中山站、南朗站、翠亨站外,此后还将设置民众站、横栏站、板芙站、沙溪站、坦洲站等,另外,在南沙疏港铁路和中山港铁路上还将设置黄圃与民众两个货运站。

  规划6条城市轨道

  采用地铁或轻轨尚未定

  “草案”中称,将逐步推动城市轨道建设,建立城市客运主骨架。具体为建立“快线一干线一组团线”的城市轨道体系。

  其中最引人关注的莫过于作为干线的城市轨道。在规划图中,一共规划了6条城市轨道线路:

  其中1号线由城轨翠亨站引出,经南朗镇、火炬开发区、东区、石岐区、西区,最后终于城轨沙溪站附近;

  2号线则由三角镇引出,经三角、港口、石岐区、南区终于大涌镇;

  3号线则由翠亨新区引出,经南朗、火炬开发区、东区、石岐区、西区,终于沙溪镇,其中还有一条3号线支线由东区延伸至五桂山;

  4号线则是一条环线,在东区、西区、石岐区组成的主城区之间运行;

  5号线由火炬开发区引出,延伸至南沙;

  6号线由沙溪引出,经沙溪、横栏、古镇、小榄、东凤、南头后延伸至佛山顺德。

  但城市轨道到底是采用轻轨还是地铁的模式还未确定,将视情况采用。

  扩建中山北站

  研究轨道1、2、3号线

  “草案”规划期限为2012~2020年,与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五年计划保持一致;近期为2015年,与“十二五”计划一致;铁路、城际、道路、枢纽等重大设施展望到2030年。在公示中,对近期建设重点也做了说明。

  在区域设施方面,重点推进中山北站扩建、中开高速、小榄快线、深茂铁路、南沙疏港铁路建设。开展广中珠澳城际、中莞城际、中山港支线等的前期研究工作。

  在城市设施方面,重点推进长江路快速化改造、北外环路改造、广珠中线、东部快线续建、古神公路二期等13条路建设及市BRT首期工程。开展轨道1、2、3号线,中运量翠亨1号线、西北1号线等前期研究工作。

  四纵、五横”高速公路网

  “四纵”是:纵一为深中通道广珠连接线、纵二为广珠高速、纵三为广珠西线高速、纵四为小榄快线;

  而“五横”则是:横一为佛江高速一广中江高速,与虎门大桥对接;横二为中江高速,与深茂铁路公铁大桥对接;横三为中开高速;横四为西部沿海高速。

编辑:管旋

监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

本文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水泥网立场。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news@ccement.com。(转载说明
2024-11-06 05: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