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息称下半年新一轮投资陆续启动 总体规模万亿级
万亿投资暗启
与五年前的狂欢盛宴不同,新一轮的投资将注重优化结构,“以长带短”,慢热释放。启动投资的同时,决策层亦在推动经济体制改革,下放审批权,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垄断和公共事业领域
2013年已然过半,“稳增长”仍为当前经济领域的核心议题。种种迹象表明,虽已不再如五年前的“4万亿”般高调,但新一轮投资潮却悄然涌动。
投资,作为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之一,历来扮演着令人又爱又恨的角色。它是见效快、易于使用的“兴奋剂”,但若服用过滥,却又极易侵蚀健康肌体。
决策者努力从五年前的那场资本盛宴中吸取经验教训,本轮投资“以长带短”的政策思路清晰可见,即选择那些既能长期优化经济结构,又能短期起到拉动投资和经济增长作用的领域,比如棚户区改造、中西部地区铁路建设、市政基础设施和地铁公共交通建设等。值得一提的是,决策层已提出,将引导民间投资通过多种途径进入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和公用事业等领域。
然而,要真正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进而推动经济结构转型目标,需要实在的体制性变革。回顾历史可以看到,上一轮经济体制改革同样启动于经济低迷期,同样是面临重重阻力。但通过改革释放的生产要素,启动了中国经济的引擎并将红利延续至今。
如今,新一轮投资箭在弦上,新一届政府亦再次祭出改革大旗。但能否将投资与改革形成的“组合拳”转化为经济发展的持久动力,一切有待观察。
——编者
投资又来了!
8月下旬,在各界为下半年经济走势焦灼之际,相关部委应对经济下行的宏观调控政策已经提交决策者讨论。记者获知,今年下半年开始,新一轮投资将陆续启动,总体投资规模达“万亿级”。
“新的投资拉动异常谨慎。”一位接近国家发改委的人士告诉记者,决策者不再启用“N万亿投资”的概念,亦不会再现五年前一拥而上的“盛况”。
2008年11月推出的“4万亿”投资计划,在短期内有效地稳定了就业和增长,但地方债高企、投资低效、产能过剩加剧等负面效应在随后几年越来越突出。也正是如此,对于新一轮的投资启动,决策者将更为关注有效投资和结构调整。
8月上旬,国家发改委主任徐绍史在谈及经济形势和下半年宏观调控时指出,要“继续发挥好投资对稳增长的关键作用,保持合理的投资增长。要保证有限的政府投资投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
徐绍史特别指出今后将扩大市场准入,破除民营企业的“弹簧门”“玻璃门”“旋转门”,引导民间投资通过多种途径进入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和公用事业等领域。
“稳增长”保卫战
中国的经济形势在2013年上半年经历了微妙而复杂的变化,下行压力增加是上半年经济运行的显著特征。今年一季度,中国的出口数据光鲜,但后来被爆出数据不真实,深圳地区出现的出口“一日游”现象,到了四五月份被“打回原形”。5月份,出口仅增长1%,2013年上半年,出口对GDP的拉动只有0.1个百分点。
世界银行在今年中发布的报告中称,中国的高投资率可能无法维系,而如果投资在缺乏管理的状态下无序撤出,则会导致中国经济迅速减速,且如果投资回报率无法达到预期,很多发展项目的还贷将受到威胁,届时中国可能将被迫介入解决坏账问题。
7月30日,最高决策层召开专门会议,讨论研究当前经济形势和下半年经济工作。按照惯例,这种最高规格的经济形势分析会在每年的7月中旬和12月中旬召开,其中,7月中旬的会议将确定下半年的宏观政策基调和政策。
为了筹备此次经济形势分析会议,中央派出五个调查组,分赴各地调研。一位曾参与西北调查组的人士透露,地方最担心的是经济增速下滑,以及背后的质量、效益、就业和财政收入等相关问题。他表示,就目前的现实来看,无论是哪种类型的投资,都呈下降态势。“制造业投资、房地产投资、基础设施投资是最重要三大投资领域,其中制造业投资增长速度在下降,房地产投资相对稳定,基础设施投资明显下降,不管是公路还是铁路。”
虽然对于中国经济的整体走向仍众说纷纭,但地方对经济增速下滑的担忧,已经通过调查组等渠道传递到中央决策层。
在7月中央经济形势分析会议之后的政策表述中,“稳增长”被置于第一位,紧随其后的是“调结构”“促改革”。
然而,“4万亿”殷鉴不远,新一轮投资将如何出手?
经济形势分析会议一天以后,国务院常务会议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进行部署,从“看不见”的市政地下管网建设和改造,到“看得见”的污水和生活垃圾处理及再生利用设施,以及地铁、轻轨等大容量公共交通系统建设都涵盖其中。同时,会议还将铁路固定资产投资额从年初的6500亿元,调高至6900亿元,新开工项目由37个增加至47个,并以中西部铁路项目为主。
此前不久,环保部亦透露,中国将投资1.7万亿元,开展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将投入2万亿元进行水污染治理。
种种迹象表明,新一轮投资计划悄然启动。
“2008年的‘4万亿’投资是公开的,这轮投资没有公开说,但是,在悄悄地使劲。”一位接近国家发改委的人士透露。
在中信证券等机构看来,中国政府“以长带短”的政策思路已然清晰,即选择那些既能长期优化经济结构,又能短期起到拉动投资和经济增长作用的领域,比如棚户区改造、中西部地区铁路建设、市政基础设施和地铁公共交通建设等。由于这些是关乎长远发展的项目,因此也被称为“定向投资”。
回暖迹象初显
刚进入下半年时,中国经济已有回暖迹象。
海关总署公布的外贸数据显示,7月份,中国进出口额比去年同期增长7.8%,回升态势明显;此前的6月份,中国外贸进出口额出现双降,其中出口额出现了三年来最大跌幅。
8月18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7月份的经济运行数据。其中PPI(生产者物价指数)同比下降2.3%,虽然这一经济先行指标并未摆脱17个月连续下跌的趋势,但跌幅已比上月收窄0.4个百分点。
分行业看,石油和天然气开采、黑色金属出厂价格环比降幅分别收窄1.4个和2.2个百分点。从流通领域重要生产资料交易价格变动情况看,7月底大部分黑色金属、有色金属、化工产品的交易价格比月初均有不同程度的上涨。这些皆与7月份制造业PMI略有回升的趋势契合。
8月22日,汇丰发布的8月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预览指数升至50.1,相比之下,7月份终值为47.7。这是PMI指数连续三个月徘徊收缩之后的首次反弹,并创下2010年8月以来最大升幅。
汇丰控股首席经济学家屈宏斌认为,新订单及产出回升拉动制造业活动重回扩张区间。受新业务和产值温和回升的推动,中国制造业增长已经开始企稳。
“预计随着棚户区改造、铁路投资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和IT基建的加快及小微企业减税等政策措施全面显效,未来几个月,经济将在目前企稳的基础上进一步回升。” 屈宏斌表示。
然而,新一轮的投资显然会采取“慢热型”驱动,五年前的狂欢场景不会再现。
国家发改委投资研究所研究员刘立峰曾公开发表《对4万亿投资计划的回顾与评价》的研究报告。报告称,从2008年四季度到2010年底,新增中央政府投资1.18万亿元,带动地方投资8300亿元,银行贷款1.41万亿元、企业自有资金等其他投资5800亿元。其直接效果是“经济增长实现V型反转”。在2009年一季度中国经济增长跌入谷底6.2%以后,2009年二季度、三季度、四季度,经济增长率分别提升至7.9%、9.1%和10.7%。
“‘4万亿’之时强调‘出手要快’,要求旬报、月报、周报,恨不得各种项目一哄而上,实际上确实带来了无效投资。”一位当时参与“4万亿”研究决策的专家表示,新一届政府会借鉴这些问题。新一轮的投资是在下放审批权的改革推进背景之下,明确“凡社会能办好的尽可能交给社会力量承担”,因此,本轮投资“慢热”的同时,将具有市场化特征。
“新一轮投资跟之前是有区别的,其中最大的区别就是这次讲有效投资。从消费和投资两方面来看,2008年那次是重点在于供给,但是这次重点是提振需求。”中国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曹远征告诉记者。
[Page]货币政策“不松口”
资金将是新一轮投资行动的最大障碍。
“从投资空间来看,基础设施投资还有很大余地。”中国投资协会会长张汉亚认为,现在的问题是地方投资冲动强烈,但是投资能力有限。
按照事权划分,基础设施投资资金主要由地方政府筹措。但在经济增速下滑、地方债务高企、税收收入下降的背景下,基础设施所需资金仍主要依靠土地出让收入,即卖地收入来支撑,这显然非长久之计。
瑞银首席中国经济学家汪涛注意到,今年前两个季度基础建设投资的变化——二季度基建投资比一季度略有放缓。
在汪涛看来,基础设施投资得到了各方面的支持,包括地方融资平台通过信托等从银行表外方式筹措了不少资金,加上上半年各地方卖地收入增长迅速,使得地方有更多资本投入基础建设。然而,此种状态并非常态,二季度开始放缓,基础建设投资并未明显变好,明显增强的是房地产开发投资。
今年前五个月,信贷增长迅速,处于不可持续的水平,在这样的情况下央行和中央政府有意调整信贷增长,使之变缓,于是出现6月20日后央行突然断供,导致银行“钱荒”。“这一点我们认为是一个正确的方向,下半年也会继续实现。当然不会像6月份那样突然压得很紧。”汪涛对记者表示。
此前,市场普遍存在预期,经济形势一旦向下,高层就会动摇盘活存量、调整结构的决心,回到大肆投资的老路上来,随着新一轮投资计划浮出水面,货币政策亦会跟随性放松。
但现实给市场泼了一瓢凉水。8月19日,央行行长周小川公开发言,中国经济增长内在动力还很强,不会出现所谓连续性下滑的形势,需要找到一个平衡点,既保持经济较快增长,同时又能优化结构。周小川称,今年下半年仍将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如果有需要会做一些调整,但不会有大调整,只是“适当的、结构性”微调。
周小川表态的第二天,市场即做出反应,银行间拆借利率再次上升,这是自今年6月流动性危机平复后,又一次明显反弹。当天,上海银行间拆放利率(Shibor)全线上涨,隔夜Shibor上升45.1个基点至3.85%,七天Shibor上升33.6个基点至4.42%。
曹远征认为,与“4万亿”时“遍地开花”的做法不同,此轮投资稳增长的同时,“调结构”意味明显。货币政策的稳定,显示出高层的政策决心。
7月30日,信用评级机构标普发布报告,再次下调对中国今年经济增长的预期至7.3%,此前的数值为7.9%。“这反映了我们对中国决策层调整经济结构决心的判断。”标普金融机构评级资深董事廖强说,高层对经济放缓的容忍度上升,意味着货币政策大幅放宽的可能性变小。
在稳健的货币政策之下,新一轮投资计划的资金困局正在变成现实。
作为社会投资的主力,银行信贷投放在最后几个月放量的可能性不大。根据年初各家银行确定的年度信贷投放计划,今年全国银行系统新增信贷资金累计投放量约为8万亿元,与2012年8.2万亿元相比并无增量。而在各家银行年中会议上,也普遍未有扩大信贷投放的相关部署。
今年前七个月的统计数据显示,银行系统信贷新增5.8万亿元,同比增加3800亿元。更能反映社会资金供给情况的社会融资总额指标,今年上半年新增10.15万亿元,同比增加2.38万亿元,非银行融资更趋活跃。
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预测,下半年货币政策会增加灵活性、针对性和协调性。但市场普遍认为信贷总量不会有大的变动,全年会控制在8万亿元-9万亿元之间。
在具体操作层面,商业银行对风控的谨慎态度也压制了部分信贷需求。
“现在有没有现金流是硬性条件。”一位国有大银行公司业务部负责人说,“一些公益项目,即使银行参与,也仅限于其他服务而非贷款。”另外,在抵押方面要求也趋向严格,“纯信用贷款基本不发放”。
一位国有大行西部分行人士也表示,下半年会重点关注有明确政策导向的产业,比如棚户区改造和新农村建设等,“综合收益是首先考虑的因素,其次才是规模”。
由于资本压力、存款短板、授信集中度和不良率等监管指标,以及经营理念的变化,如果货币政策导向不转,商业银行短期信贷激增的空间并不大。
钱从何来
记者了解到,在信贷这一融资渠道受限情况下,中央有意扩大直接融资规模,重点通过地方债和企业债扩容,以及政策性银行支持来解决资金之渴。值得一提的是,吸引民间资本参与经营性项目建设与运营将成为此次投资的亮点。
近期,央行特批国开行1000亿元“软贷款”新增额度,用于支持棚户区的改造。棚户区改造被认为是新型城镇化建设落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能拉动投资、消费需求,还能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此次国开行“软贷款”与商业银行普通贷款的不同在于,可以作为项目资本金,“杠杆式”撬动更大规模的融资。其他商业银行也在积极储备相关项目,并给予地方分行更多授权政策倾斜,以支持相关项目。
债市方面,作为新一轮投资的先锋,中国铁路总公司于7月和8月连续发行债券融资400亿元。就在此前的7月3日,国家发改委做出批复,同意铁路总公司2013年分期发行1500亿元铁路建设债券,所筹资金全部用于哈尔滨至齐齐哈尔铁路客运专线等73个铁路建设项目。这意味着在剩下的四个月中,铁路总公司将密集发行剩下的1100亿元债券。
一位供职于国有大银行公司部铁路融资团队人士介绍,由于受授信集中度15%的限制,目前对铁路贷款新增难度较大,近年来债券成为支撑铁路建设最可靠的资金来源。债券融资占铁路投资总额的三分之一左右。
曹远征认为,目前铁路负债率并不严重,主要问题是债务期限偏短,与长期投资错配。“未来可通过债务品种多元化,来改善当前负债结构并大幅缓解压力。”
但是,自今年以来债市动荡,需求萎靡,这为新债入市融资增加了不确定性。
除了重点企业的直接融资,地方政府发债亦为投资的蓄水池。
8月19日,财政部代发2013年第七期和第八期地方政府债券,利率均创下了历史新高。253亿元的三年期债券中标利率为4.29%,较上一期的同期限品种利率上升0.37个百分点。255亿元五年期债券中标利率为4.43%,上升0.58个百分点。利率创下了历史最高水平,参与投标的资金倍数却跌至年内新低。
一直以来,银行皆是大型企业以及城投债的大买家。但今年的新情况是,银行对投资债市积极性在下降。
一位国有大行金融市场部人士坦言,“我们很担心债券的风险,特别是信用债。”他透露,投资债券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拉生意,“如果不买一些,就拿不到承销的资格。而存款和咨询等金融业务也会受到影响”。
部分银行对于信用债的投资已执行“信贷标准”,需要会签授信部以及风险管理部等,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同时考虑。铁道债在银行投资中普遍划为企业债,但风险权重较普通品种下降,在资本占用方面也有较大比例的优惠。
与此同时,民间资本投资铁路、机场等基础设施有所放开,就在8月19日,国务院还出台了铁路投融资改革文件,以吸引民间资本。不过,业内人士普遍担忧,基础设施投资回收时间长,民间资本进入后亦难拥有收益分配权和话语权,致使其对于投资充满顾虑。
曹远征建议,铁路融资如要实现突破,需要改变铁道部撤消后仍然保留的铁路统一负债的模式。“零敲碎打而不是铁板一块,才能吸引民资改善资本问题。”
“实际上,社会资金并不少,主要看铁路投资是不是具有足够的吸引力。”一位国有银行公司部交通业务部人士说,多元化的融资早已存在,吸引新资金进入的关键是如何分离公益性和盈利性两部分,既保证公益服务,又能真正增加铁路本身的盈利性,比如票价定价机制怎样放开。
“目前,银行对铁路的融资基本维持此前铁道部的政策,利率和额度都未有大的变化。一切还要看进一步的铁路投融资体制改革细则。”上述人士说。
在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方面,地方也开始探索。近日,武汉市出台文件,鼓励民资参与公路、桥梁、隧道、水厂、污水处理厂等的建设。北京市发改委亦表示,将把轨道交通、城市道路、综合交通枢纽、污水处理、固废处置和镇域供热等六大基础建设领域列为试点,拟推出126个项目,引进社会资本1300亿元。
“改革引擎”需启动
记者获知,在逐步实施投资拉动和结构调整的同时,决策层出于为经济持续增长提供动力的考虑, 也在酝酿启动实质性的经济体制改革。
一位接近国家有关部委的人士告诉记者,即将在今年秋季召开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将决定经济体制改革的纲领,其中准备较为充分的财税、金融、能源等领域改革有望率先启动。
2013年3月,国办下发了《关于实施〈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任务分工的通知》。减少和下放一批投资审批事项,并列明取消审批的投资项目。5月,国家发改委出台了2013年的“经济改革清单”。刚刚履新的政府,率先推动的是机构和审批权改革。“经济领域要更多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社会领域要更好地利用社会的力量,包括社会组织的力量,把应该由市场和社会发挥作用的交给市场和社会。这也是改革的方向。”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称。
上半年经济工作会议前后,是经济新政策发布的第一个“密集月”。7月下旬起,国务院先后推出放开贷款利率管制、“营改增”试点扩至全国、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促进信息消费、金融支持小微企业发展、铁路投融资体制改革等一系列政策和改革举措。8月21日,李克强再次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在取消和下放了一批行政审批事项之后,防止其“反弹”的严控措施。
在7月9日召开的部分地区经济形势座谈会上,李克强也把改革与“稳增长”“推动结构转型”并列讨论,并指出“加快行政管理、财税、金融、价格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
上一轮经济体制改革启动于经济低迷期,同样是面临重重阻力。但通过改革释放的生产要素,启动了中国经济的引擎并将红利延续至今。如今,新一轮投资箭在弦上,新一届政府亦再次祭出改革大旗。
改革能否真正“壮士断腕”,投资与改革的“组合拳”能否再次为经济发展的持久动力,一切仍有待观察。
编辑:许玉婷
监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