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机制砂石人工骨料的生产和在混凝土中的应用技术交流会在京召开

中国混凝土与水泥制品网 鞠丽 · 2013-08-24 19:42

  交流会现场
  当前我们还有很多观念中的误区,国内多数人在选用骨料时,仍然以筒压强度、坚固性等传统指标为依据,而忽略了改善粒形与级配以降低其空隙率,最终实现大幅度减小用水量的目标,实际上是脱离现今混凝土技术发展现状的。国家的建设在建设小康型社会过程中必然需要混凝土这个最大宗的建筑材料,混凝土原材料耗用的资源如此之多,一些地区的砂石资源已经枯竭或接近枯竭,怎样合理开发并充分利用好矿山资源,保证混凝土质量,是需要相关各方面认真探索、背负起建设发展和保护环境的双重社会责任。
  2013年8月24日,机制砂石人工骨料的生产和在混凝土中的应用技术交流会在北京隆重召开。会议由中国混凝土与水泥制品协会预拌混凝土分会、北京混凝土协会砂石工作部主办,福建南方路面机械有限公司、泰州市腾达建筑工程机械有限公司协办。主办方协同相关专家、企业,对如何制备优良品质机制砂石的人工骨料(含建筑垃圾再生人工骨料),以及机制砂石的应用技术进行技术交流和研讨。
  工信部原材料司副司长高秀英,中国混凝土与水泥制品协会会长徐永模,北京混凝土协会会长朱国民,中国砂石协会秘书长韩继先,中国资源综合利用协会副会长、国际低碳研究中心副理事长贺伟力,中国混凝土与水泥制品协会秘书长孙芹先、副秘书长韩小华,北京混凝土协会砂石工作部、北京建筑工程大学博士李飞,清华大学教授廉慧珍,北京建筑工程大学教授宋少民,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周永祥博士等领导和专家出席大会并做报告,预拌混凝土公司、混凝土构件、水泥制品生产企业及外加剂企业负责人和技术、质量管理人员;工程建设、监理、施工等单位负责人和技术人员、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混凝土技术研发人员及中国混凝土与水泥制品网等媒体参加此次会议。会议由中国混凝土与水泥制品协会预拌混凝土分会秘书长师海霞主持。
  工信部原材料司副司长高秀英
  工信部原材料司高秀英副司长表示,我国混凝土混凝土行业的快速发展,预拌混凝土的产能和产量逐年递增,砂石行业面临的新机遇和新挑战,研讨砂石行业如何适应当前产业发展的新产品,更好地满足建筑业的需要,是当前乃至今后较长时间的一段重要工作任务。目前,我国应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加快砂石材料行业转型升级;加强行业管理力度,引导砂石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高秀英表示,我国砂石产业将迎来一个更新换代的机遇期。如何引导砂石产业健康、有序发展,一要尽快制修订人造砂石(机制砂)产品标准,提高产品质量,满足节能建筑业发展和建筑安全对产品的需要,积极开展应用研究,加强与建筑设计、施工技术等规范的链接。二要完善产业政策、提高行业准入门槛规范企业行为,主要在产业布局、产品质量、技术和规模、产品能耗、环保、安全和社会责任等方面明确准入要求,防止建设不具备产品生产条件和低水平的重复,严格防范打击假冒伪劣产品流入市场。三要规划产业布局,依据各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国土资源、城乡建设、产业发展等规划,统筹各地资源、能源和环境承载力,针对各地区域特点,围绕建筑产业化和绿色建筑发展需要,编制砂石行业发展规划,指导砂石行业健康有序发展。四要加强行业指导,特别是会同行业协会做好行业运行监测,适时发布产销存等运行信息,加强行业自律,增强企业社会责任。
  北京混凝土协会会长朱国民
  中国混凝土与水泥制品协会预拌混凝土分会秘书长师海霞主持会议
  北京混凝土协会会长朱国民介绍如何建立砂石的调控机制,解决北京砂石资源不足的问题。北京混凝土协会已经组织建立机制砂的产品标准、应用技术规范,目前正在报批阶段中。
[Page] 
会议现场
  中国砂石协会秘书长韩继先
  中国砂石协会秘书长韩继先介绍砂石行业发展现状与趋势报告,砂石是开采和消耗自然资源的最大的产品,产、销量居世界第一,其刚性的需求至今没有其他产品替代。随着现代混凝土和高速铁路等重点建设工程对砂石的技术要求越来越高能满足其要求的天然砂石数量越来越少,甚至没有。为了补充砂石市场的刚性需求,机制砂石成了建设用砂的首选。机制砂石是高质量建设工程的重要的基础原材料。发展机制砂是建设市场形势发展的需要。据统计,我国砂石目前年产量大约在100亿吨左右,按平均价格30元/吨计算,直接产值3000亿,带动运输等行业产值至少2000亿,合计达5000亿。砂石行业传统生产方式的落后与分散,造成对该产品和行业的认识不足、重视远远不够。
  机制砂石产业的发展,促进了碎石机械设备行业的快速发展。目前一些地区,机制砂石的生产工艺及设备等多方面都在积极追赶世界先进水平,不论在规模产量还是在技术水平、产品的质量上都有了整体的提升和进步。
  韩继先表示,我国机制砂石产业发展不起来的原因为:有关政策与法规的缺失和不到位、政府部门缺乏规范的管理程序和系统、政府行政管理法规有待统一、协调、机制砂生产企业税、费过重、海砂是当前行业关注的热点,部分沿海地区对海砂资源的开采、使用缺乏规划,对用于钢筋混凝土的海砂淡化质量监管力度不足、由于砂石行业的产业长期不规范,砂石行业的产、供、销各环节没有纳入国家工业管理体系,导致不能准确地掌握行业发展现状。
  最后,他总结到,我国砂石行业面临的主要问题:工业化程度不高、产业的集中度低、企业及产品质量良莠不齐、环境保护理念缺乏且管理能力差、总体发展水平落后。砂石行业发展趋势为:天然砂资源迅速减少、 机制砂生产基地建设发展势头强劲、 砂石行业的企业管理力度加大、 产业升级、延长产业链、 科技进步、和谐发展。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博士周永祥
  冀东水泥股份公司副总经理兼砂石骨料事业部总经理李占军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博士周永祥,介绍几种岩石石粉的应用研究,在发展机制砂时,不可避免的一个问题是石粉问题。周永祥表示,当石灰石粉在混凝土中掺量为20%时,泥粉8%左右的石灰石粉对混凝土力学性能和耐久性能影响很小。石灰石粉的特性集中体现到其吸附性能,具体表现在:对水的吸附作用小——减水效应(流动度比);对外加剂的吸附作用小——在外加剂作用下,减水剂应更加突出;反映其吸附性能的重要指标是——MB值(不仅仅是反映含混量的指标)。
  冀东水泥股份公司副总经理兼砂石骨料事业部总经理李占军围绕“水泥企业发展混凝土和骨料产业探究”,就国际大型水泥企业发展混凝土和骨料的情况、国内大型水泥企业发展混凝土和骨料产业的现状、三大行业的特点和存在问题以及水泥企业发展混凝土和骨料优劣势分析等进行了分析,并提出水泥企业发展混凝土和骨料产业的建议。
  目前,在国外混凝土和骨料收入在拉法基和西麦斯的总体收入中已占据相当比重,分别超过30%和50%,水泥企业发展混凝土和骨料已成为国际大型水泥企业的普遍做法。国内骨料行业正处于整合的阶段,大型企业开始进入,小企业逐步关停、退出,如:亚泰、华新、金隅、冀东等大型水泥企业目前都已经进入骨料行业,据了解,海螺也正在研究启动骨料业务。小企业数量将逐步减少,大企业所占份额会越来越高,行业集中度逐步得到提升。
  水泥企业发展混凝土和骨料产业的建议:水泥企业发展骨料要选择具有区位优势的矿山资源。项目建设中,选择优秀的设计单位和设备供应商,避免无效和低效的投资,实现投资省、成本低、产量高、质量好的目标;水泥企业发展混凝土和骨料,要重视技术、管理和团队建设工作,混凝土、骨料与水泥产业在生产经营上存在较大差异,水泥企业在发展混凝土和骨料时,不能照搬水泥发展的经验和模式。在新产业发展过程中一定要注重技术积累、管理提升和团队建设工作,只有在这些条件达到一定水平后,企业才能实现持续的发展。
  北京建筑工程大学教授宋少民
  北京建筑工程大学教授宋少民以“高品质骨料及其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为题做报告。讲述了现代混凝土的定义和特征、高品质骨料的技术要求、高品质骨料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
  利用玄武岩与尾矿石灰石岩加工的高品质混凝土粗骨料配制的C15-C60混凝土,其胶凝材料用量少,和易性良好,28天强度高,与目前新疆混凝土生产常用的卵石与破碎卵石相比较技术优势明显,且经济性较好,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混凝土产业应该遵循优质优价的市场规则,鼓励骨料加工业采用高品质骨料技术标准进行生产。粗骨料利用单粒级在搅拌站分别存贮计量,控制非常不规则骨料含量;细骨料严格执行级配技术要求,并在级配合格基础上控制细度模数。机制砂提出片状颗粒概念、检测方法以及技术指标。
[Page] 
会议现场

中国混凝土与水泥制品协会副秘书长韩小华主持下午会议
  湖州新开元碎石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姚绍武
  湖州新开元碎石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姚绍武做“高品质机制砂石绿色生产技术”为题做报告,他分享了高品质机制砂石绿色生产技术思路、矿山爆破和采空区治理技术、三级破碎和筛分分级技术、高效固液分离技术、粉尘和噪音治理技术四大核心技术,并对绿色矿山建设进行总结。
  湖州新开元碎石有限公司采用的矿山爆破技术为:采用自上而下的大平台开采方式(它适合大规模爆破,大型装运工具);爆破孔轴向间隔装药和径向不耦合装药(可以减少炸药用量,可以利用间隔空间储存保障能量,延长爆破能量对岩石的作用时间,并减少爆破孔“压缩圈”的粉矿量);多排孔“V”型起爆技术(它可以从临空面到内部岩体、从中间向两侧岩体对称的起爆方法确保先爆孔为后爆孔创造充分的自由面;设计的起爆方法使得爆炸能量由起爆点对称向中间、由里向外传播,从多个方向反复地作用于岩体,使得抛掷岩块之间相互充分撞击破碎,即充分利用爆破能量,又可缩小岩块抛掷距离,获得理想的爆堆,方便爆破岩块挖掘和装运;实现了“大孔距小排距”和“多排孔大区爆破”技术推广,增加了一次爆破规模,进一步降低炸药消耗。
  江苏腾达建筑机械有限公司董事长彭龙喜
  江苏腾达建筑机械有限公司董事长彭龙喜分析了中国人工砂的现状与发展趋势、我国机制砂生产线及其技术装备的现状及优缺点,介绍了“腾达”一体化制砂系统的强大优势和市场前景。
  他分析了近几年砂石行业情况,表示我国已经到了发展机制砂行业的最佳时期。一是铁路公路桥梁建筑等行业。已经有了自己的机制砂行业标准,建设部有推荐使用的国家标准:GB/T14684-2011,对控制产品质量提供了依据。二是混凝土行业专家学者通过自主研究和学习国外先进的混凝土技术,一致认为通过外加剂提高质量和性能已经几乎到了尽头,只有通过提高混凝土用砂骨料的粒型、优质级配才是发展高性能混凝土的根本途径,同时降低水泥用量,降低生产成本。
  他重点介绍了“腾达”一体化制砂系统的特殊优点是该设备节能环保、砂型优越。具体优点如下:
  1.砂型优越:生产过程中,以破碎+碾磨+石打石整形一体化,成品砂级配稳定、粒形好(含10%以下微级配石粉),基本无针片状砂,成品为多棱角,接近圆形,细度模数(2.3~3.0)和含粉量(10%以下)可调,各项性能指标符合国家《建筑用砂》GB14684-2011标准(专利设备)。
  2.能耗低:出料能耗 3kW/t,每吨比国际国内同类产品节能60%;易损件消耗0.5元/吨。综合电费、易损件更换、人工工资、折旧、管理费用等,每吨加工成本不超过6.6元,大大降低制砂成本。 一次性出砂率0~4.75mm(>70%),满足混凝土用砂;0~2mm(>40%),满足干粉砂浆用砂。
  3.进料粒度范围大:进料粒径从0mm~120mm。
  4.噪音低:比传统制砂系统降低20分贝。
  5.破碎范围广:除正常破碎各种石灰石以外,同时可用于破碎尾矿、鹅卵石、建筑垃圾等材料。
  6.绿色环保:系统配置先进的除尘方案,工作环境无任何粉尘污染。
  7.结构紧凑:100~200m2(整体可拆装运输,正常情况下一星期可完成安装调试),高度较低,最大高度10~20m。
  8.自动化程度高:控制系统集成在一个操作室内,最大限度的降低了人力资源成本。
[Page]  
  北京市市政路桥集团工程师曾波
  北京市市政路桥集团工程师曾波以“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置在我国推广应用的思考”为题做报告。他介绍了建筑垃圾资源化背景、国外建筑垃圾资源化现状、我国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置现状、建筑垃圾产品应用及技术路线、影响建筑垃圾资源化推广的主要因素及解决途径。
  通过韩国、日本、美国、德国等国外建筑垃圾资源化进展情况与我国城市进行对比分析可以看出,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置在发达国家已发展为成熟的产业,现有的法规制度完善、设备及应用技术成熟,产业化程度和资源化率均较高,而我国建筑垃圾处置规模、设备保障能力、应用技术及产业化政策保障等方面我国已经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在此领域还基本处于起步阶段;现阶段政府部门对建筑垃圾处理的推进力度正在逐渐加大,部分省市在此领域的积极尝试已经收到了一定的成效,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置工作在我国正在全面升温。
  曾波表示,制约建筑垃圾资源化推广主要有三个方面:政策层面(政府部门缺少统筹规划,实施推进及监督保障的政策难以落实到位,使产业化很难开展。急需政府出台可行性的建筑垃圾料源政策、建筑垃圾从业企业及再生产品享受税收减免的政策、建筑垃圾再生应用政策);技术层面(应结合国情规范建筑垃圾处置应用方向,明确再生产品种类,并随即制定相应技术标准。同时对建筑垃圾综合利用技术进行深入研究并配套相应资金支持);产业层面(完善产业化支持政策,如:土地支持政策,免税政策,建筑垃圾绿色车队政策等;设立行业准入制度,规范行业管理;建立相关执法监督机制,规范建筑垃圾产生、运输、处置、应用的相关环节,确保从业企业利益;对组建建筑垃圾处置厂投资30%的政府配套资金或其他金融政策扶植;给予建筑垃圾处置企业特许经营权等)。
  福建南方路面机械有限公司市场部部长周炜

  清华大学土木水利学院教授廉慧珍
  “即使有一天骨料价格比水泥还要贵,混凝土也不能不用骨料。”“谁能把骨料做得使混凝土的骨料用量最大,谁的骨料销量也就越大,你就能赚更多的钱”清华大学教授廉慧珍三言两语道破砂石骨料对混凝土的重要性。她讲述砂石对混凝土的重要性、当前骨料质量问题之由来、骨料在混凝土中的作用,怎样解决。
  对于如何推动机制砂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廉慧珍提出几点建议:如,用户转变观念,加强质量意识;严格执行砂石标准,改造生产工艺;大力推广人工砂的使用,注意产品的整形;供应单粒级石子,提高限制粒形的标准,例如针、片状颗粒至少应小于10%;筛除砂子中5mm以上的颗粒,可单独供用户选择为5~10mm的石子;改变传统思维方法评价骨料的级配;标准不仅要制定,而且要管理;企业要有要求高于国际的企业标准和产品标准制定标准不能和功利有关;要高标准、可操作、不迁就落后;检测方法要简单,简单的才是最高级的。


编辑:鞠丽

监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

本文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水泥网立场。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news@ccement.com。(转载说明
2024-11-05 23:2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