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寨建筑横行中国 照搬的建筑移植不来文化
杭州仿建巴黎埃菲尔铁塔,广东惠州仿建奥地利小镇哈尔斯塔特,郑州现法国朗香教堂,苏州有座伦敦塔桥……近年来,当今中国的一些建筑设计,盲目照抄照搬国外着名建筑的例子,总是时有耳闻。并已有建筑师对于中国一处建筑物“擅自模仿”表示强烈抗议,称将就此对簿公堂。还有国外记者质疑:中国建筑有悠久传统,却为何仿建成风?如此种种,不得不让业内人士反思,如何才能使中国的建筑在传统与创新,本土特色与国际化,人文与自然之间找到平衡,走出一条真正崭新的、且具有中国特色的建筑创新之路?
现象:
从千城一面到山寨风行
多年来,“千城一面”一直为人诟病。走在中国许多城市的繁华街道上,确实会让人产生一种同样的错觉:不知此时身在何处。中国大部分城市的高层建筑、道路似乎都是“孪生姐妹”,没有各自的城市个性。一样的马赛克、一样的玻璃幕墙、一样的立交桥、一样的大广场、一样的流行包装——全国一个样。
然而,近年来建筑业突显“特色”,五花八门的山寨建筑无所不“抄”,让人叹为观止。从天安门到世博中国馆,从水立方到鸟巢,甚至在有的地方,整个小镇都可以仿造:维多利亚式的露台,哥特风格的教堂,狭窄曲折的石板路,矗立街头的丘吉尔雕像……当你以为自己置身英伦小镇,其实你只是漫步于上海松江新城。这些“特色”城市由于热衷于“傍名牌、仿经典”,初衷本是想张扬美名,却因过分讨巧遭遇了新一轮的质疑。
质疑:
为何都奉行简单的“拿来主义”
当家人不计投入地仿造千万里之外的建筑,有意无意存在着某种膜拜心理,独独看不到自家的好处。有评论指出,“建筑业”热衷仿古又崇洋,其背后是创意设计的匮乏,以及追逐政绩的心态。究其原因:一是山寨保险又亮眼,集讨巧之大成。二是省心省力,省去了专门请人设计。
有两个数据很说明问题:1999年,上海评选出的50个经典建筑中,一半是外国人的作品。而中国建筑师一生完成的建筑量和建筑速度是美国建筑师的5倍,而设计费用只有他们的十分之一。因此,有网友猜测,有钱的政府请外国人来盖,没钱的政府让中国人来盖。
有评论分析,这就是山寨建筑横行的表面原因,更深一层次的原因则是权利的张扬。时下不少地方政府大兴土木,超出本地的实际需求,盲目搞开发建设、耗费巨资,大多沦为好看不中用的花架子。之中省略掉了专业精神,造成的损失恐怕不止一代人买单。可见,山寨建筑众口难调,仍旧费力不讨好。
观点:
抄袭国外和套用传统做不出好建筑
中国工程院院士何镜堂表示,现在中国建筑存在的“千层一面”的情况,和我们建设速度太快有关。要么是看到国外哪个建筑作品好看或者有特色,就抄袭人家,要么就是生搬硬套传统文化中的符号和民族特色,这都不可能做好建筑。真正的好建筑是要结合当地地形地貌环境,以及人文因素和文化,在此基础上进行传承和提升,做到既传统又现代。
两院院士吴良镛先生指出,只有突出了个性和特色,我们的世界、我们的文化、我们的生活才会生机勃勃、丰富多彩。正可谓“学我者生,似我者死”,城市建设莫不如此。先进的、带有规律性的东西,可以借鉴,但这决不等于一味地简单模仿,否则只能导致城市建设的雷同、刻板与僵化,无异于走进城市建设的死胡同。
反省:
模仿再像也不是文化
当城市建筑越来越趋于一致,西方建筑随处可见,可再好看也是别人家的,自己家的特色风格又在何方呢?
着名建筑师易介中分析表示,仿欧、仿古都是设计风潮,不仅是中国在模仿,欧美亚很多国家都在“仿古”,比如韩国也有欧洲小镇,印度、孟加拉也有“欧美地标建筑”。特别是仿古埃及、仿罗马建筑风格的设计,现在俨然成了全球范围内的一种“主流”建筑风格。真正让人难受的可能是,为什么当下中国人的建筑总是仿外国,而外国人不仿中国建筑?
出路:
建筑生命力来自原创性与合理性
着名作家韩少功说,真正的文化是创造性的,原创性的。中国作为文化悠久、地大物博的国家,在建筑史上也曾经写下辉煌的篇章,北京的四合院、苏州的园林、陕北的窑洞等经典之作不胜枚举,连丹麦哥本哈根大学的宿舍楼的设计灵感也是源自福建的客家土楼。
着名建筑家程泰宁表示,欧陆风格不是我们的文化符号,山寨也不可能让建筑具有时代特性。正如所言,中国的建筑设计应该立足本土,进行跨文化的对话,要在现代化、全球化的语境下解读传统,从建筑本体出发解读西方现代建筑,探索现代和中国的契合点,力求有所突破和创新。长此以往,我们相信,创新之风盛行之时,即是山寨建筑绝迹之日。
现象:
从千城一面到山寨风行
多年来,“千城一面”一直为人诟病。走在中国许多城市的繁华街道上,确实会让人产生一种同样的错觉:不知此时身在何处。中国大部分城市的高层建筑、道路似乎都是“孪生姐妹”,没有各自的城市个性。一样的马赛克、一样的玻璃幕墙、一样的立交桥、一样的大广场、一样的流行包装——全国一个样。
然而,近年来建筑业突显“特色”,五花八门的山寨建筑无所不“抄”,让人叹为观止。从天安门到世博中国馆,从水立方到鸟巢,甚至在有的地方,整个小镇都可以仿造:维多利亚式的露台,哥特风格的教堂,狭窄曲折的石板路,矗立街头的丘吉尔雕像……当你以为自己置身英伦小镇,其实你只是漫步于上海松江新城。这些“特色”城市由于热衷于“傍名牌、仿经典”,初衷本是想张扬美名,却因过分讨巧遭遇了新一轮的质疑。
质疑:
为何都奉行简单的“拿来主义”
当家人不计投入地仿造千万里之外的建筑,有意无意存在着某种膜拜心理,独独看不到自家的好处。有评论指出,“建筑业”热衷仿古又崇洋,其背后是创意设计的匮乏,以及追逐政绩的心态。究其原因:一是山寨保险又亮眼,集讨巧之大成。二是省心省力,省去了专门请人设计。
有两个数据很说明问题:1999年,上海评选出的50个经典建筑中,一半是外国人的作品。而中国建筑师一生完成的建筑量和建筑速度是美国建筑师的5倍,而设计费用只有他们的十分之一。因此,有网友猜测,有钱的政府请外国人来盖,没钱的政府让中国人来盖。
有评论分析,这就是山寨建筑横行的表面原因,更深一层次的原因则是权利的张扬。时下不少地方政府大兴土木,超出本地的实际需求,盲目搞开发建设、耗费巨资,大多沦为好看不中用的花架子。之中省略掉了专业精神,造成的损失恐怕不止一代人买单。可见,山寨建筑众口难调,仍旧费力不讨好。
观点:
抄袭国外和套用传统做不出好建筑
中国工程院院士何镜堂表示,现在中国建筑存在的“千层一面”的情况,和我们建设速度太快有关。要么是看到国外哪个建筑作品好看或者有特色,就抄袭人家,要么就是生搬硬套传统文化中的符号和民族特色,这都不可能做好建筑。真正的好建筑是要结合当地地形地貌环境,以及人文因素和文化,在此基础上进行传承和提升,做到既传统又现代。
两院院士吴良镛先生指出,只有突出了个性和特色,我们的世界、我们的文化、我们的生活才会生机勃勃、丰富多彩。正可谓“学我者生,似我者死”,城市建设莫不如此。先进的、带有规律性的东西,可以借鉴,但这决不等于一味地简单模仿,否则只能导致城市建设的雷同、刻板与僵化,无异于走进城市建设的死胡同。
反省:
模仿再像也不是文化
当城市建筑越来越趋于一致,西方建筑随处可见,可再好看也是别人家的,自己家的特色风格又在何方呢?
着名建筑师易介中分析表示,仿欧、仿古都是设计风潮,不仅是中国在模仿,欧美亚很多国家都在“仿古”,比如韩国也有欧洲小镇,印度、孟加拉也有“欧美地标建筑”。特别是仿古埃及、仿罗马建筑风格的设计,现在俨然成了全球范围内的一种“主流”建筑风格。真正让人难受的可能是,为什么当下中国人的建筑总是仿外国,而外国人不仿中国建筑?
出路:
建筑生命力来自原创性与合理性
着名作家韩少功说,真正的文化是创造性的,原创性的。中国作为文化悠久、地大物博的国家,在建筑史上也曾经写下辉煌的篇章,北京的四合院、苏州的园林、陕北的窑洞等经典之作不胜枚举,连丹麦哥本哈根大学的宿舍楼的设计灵感也是源自福建的客家土楼。
着名建筑家程泰宁表示,欧陆风格不是我们的文化符号,山寨也不可能让建筑具有时代特性。正如所言,中国的建筑设计应该立足本土,进行跨文化的对话,要在现代化、全球化的语境下解读传统,从建筑本体出发解读西方现代建筑,探索现代和中国的契合点,力求有所突破和创新。长此以往,我们相信,创新之风盛行之时,即是山寨建筑绝迹之日。
编辑:徐洁
监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
本文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水泥网立场。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news@ccement.com。(转载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