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泥产能过剩成解不开的“死结”

中国商报 邓大洪 · 2013-07-25 10:02

  产能过剩致恶争

  “目前水泥行业产能确实严重过剩。”分析师卢宁告诉记者。工信部在2010年发布的《水泥行业准入条件》指出:对新型干法水泥熟料年产能超过人均900公斤的省份,原则上应停止核准新建扩大水泥(熟料)产能生产线项目,新建水泥熟料生产线项目必须严格按照“等量或减量淘汰”的原则执行。因此我们可以把人均熟料产能占有量0.9吨看成是一条熟料红线。截止到2012年12月底,全国新型干法熟料产能达16.12亿吨,人均熟料产能达1.19吨。

  “产能利用率也是衡量产能是否过剩的一项重要指标,而目前(2012年底)水泥熟料产能利用率仅58%,而正常利用率为80%左右。” 卢宁说。

  因产能严重过剩引发的行业摩擦和纠纷也是接连不断。不久前黑龙江省21家水泥生产企业就联名上书黑龙江工信委、哈尔滨市政府及中国建材联合会等部门,抵制冀东水泥哈尔滨在建的日产7200吨熟料生产线项目。这21家水泥企业认为,目前黑龙江水泥已严重过剩,产能已达到了6300万吨左右,而实际需求仅3402万吨,产能过剩占比为46%;哈尔滨过剩尤为严重,哈尔滨现有水泥产能为2000万吨,而实际需求仅1060万吨,过剩产能占比为47%。

  “如果该项目建成投产仅哈尔滨就会造成1300万吨水泥产能过剩,到时将会引发企业恶性竞争,从而造成多家企业倒闭大量工人失业。”这21家企业上书中还用了“绝对过剩”、“严重过剩”等词句。

  而冀东水泥则不以为然。

  “他们的说法是片面的。”冀东水泥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就是2011年全国水泥普遍暴跌时,黑龙江熟料水泥价格仍然居高不下,周边大量熟料水泥涌进黑龙江市场,说明其还存在很大的市场空间。他们所说的产能过剩并不是指熟料,相反黑龙江水泥熟料每年要从外面进口700万吨。

  对于冀东水泥这一说法,黑龙江的水泥企业并不认同,当地一家水泥企业相关人士告诉记者,“黑龙江水泥熟料有缺口的说法不符合实际,仅宾州水泥的熟料库存就超过了60万吨,水泥窑只能停产,何来的市场缺口?”

  谁是谁非这里难以简单下结论,但21家本地水泥企业与冀东的争论反映了企业日子不好过、产能过剩则是肯定的。

  产能过剩除了争地盘外,就是打价格战,这在重庆尤为严重。

  数据显示,P.O 42.5散装水泥全国均价为323.13元/吨,重庆仅为270元/吨。而实际情况比这个更糟糕。

  “重庆水泥价格可以说是直线下降,从3月份300元/吨左右下降到4月份的280元/吨左右,再到5月份的260元/吨左右,现在市场上实际价格每吨仅230元至240元,如果要销往外地,运输成本还得企业出,那就每吨只能卖210元了。”重庆一家不愿公开身份的水泥企业销售人士电话告诉记者。“重庆水泥市场价格比全国平均价格相差几近100元/吨!”

  如果说重庆水泥价格反映了重庆水泥企业生存状况的话,那么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会长、中国水泥协会会长乔龙德的一组对比数字则说明了整个水泥业的生存状况。

  “现在水泥价格远远偏离了其实际价值。” 乔龙德说。以水泥、钢材和煤炭作对比,以前1吨钢材的价格与4吨水泥的价格相当,而现在1吨钢材的价格超出了10吨水泥的总价格;以前1吨水泥可买2吨煤,但现在反过来了,要2吨水泥才能买1吨煤。“当前水泥企业利润还不如烧砖的利润,许多企业的销售价格基本上都是在成本线的上下徘徊,盈利的也多处在微利的边缘。”

  导致水泥行业价格低于合理的利润价格的原因毫无疑问就是产能过剩,调产能已喊了多年,为何非但没有调下去,反而越调越高了呢?

  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1-6月,全国水泥累计产量达109607万吨,同比增长9.7%;6月当月全国生产水泥22754万吨,与2012年同期相比增长8.8%。

  招商冲动致越调越过剩

  “关键是地方政府的投资冲动,”一位不愿公开身份的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国家发改委虽三令五申限制水泥产能,但地方政府为了拉动本地经济仍变相核准水泥项目。”

  为了抑制水泥等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引导产业健康发展,国务院在2009年9月26日颁发了“国发〔2009〕38号”文件。

  “严格控制新增水泥产能,执行等量淘汰落后产能的原则。对2009年9月30日尚未开工的建设项目一律暂停建设,并进行一次性的认真清理。与上述规定不相符合的项目严禁开工建设……”这是“38号文”对水泥调控的大致指导意见。

  尽管“38号文”中对水泥建设项目进行了严格控制,但似乎并没有控制住,其在建水泥生产线是不减反增。

  2012年底,在建生产线为623条,比“38号文”出台时418条还多了205条,在“38号文”基础上新增熟料产能3亿吨。到2013年6月,在建和拟建水泥生产线为220条,熟料产能2.8亿吨,折合成水泥产能为4.5亿吨。如果这些生产线全部建成投产加上以前的生产线,其总产能将会达到35亿吨,而十二五规划中水泥总需求量的产能为22亿吨。届时将有13亿吨的过剩量,产能利用率仅为63%。

  国家要控制水泥产能,可地方政府为何非要发展呢?

  “我们这地方的资源就是石灰石,不生产水泥拿什么发展经济?” 一些地方政府似乎也有苦衷。

  有的落后产能项目,淘汰三四次也淘汰不了。记者通过采访了解到,滥批滥建水泥项目在西南地区较为严重,特别是在云南、贵州。云南目前有在批水泥项目生产线31条,贵州有40条水泥生产线在批。

  为了遏制水泥等产能过剩行业的盲目发展,国家发改委、工信部在今年5月份又下发了 《关于坚决遏制产能严重过剩行业盲目扩张的通知》发改产业[2013]892号,该通知要求各地政府要对钢铁、水泥、平板玻璃、船舶等过剩产能行业不符合规定的产能进行彻底清查,并在6月底上报汇总。与此同时,发改委和工信部还在研究《化解产能过剩矛盾总体方案》。

  目前各地清查汇报产能过剩工作已结束,那么下一步,化解产能过剩矛盾的总体方案又是什么呢?
[Page]

  化解产能过剩路在何方

  “实行‘一刀切’,禁止审批一切新批水泥项目,或是国家化解水泥产能过剩矛盾方案的手段之一。”一位不愿公开身份的业内人士告诉记者。不过,这一风声刚放出,就有一些地方政府到国家发改委“求情”,“产能过剩该调控但不能一刀切”。这让发改委很为难,一刀切似乎有点武断,但如果一开这个口子,又难以关上,因为想上水泥新项目的地方政府,谁都能找出一大堆该给他们批项目的特殊理由,批给谁和不批给谁这是个很难控制的事。

  但似乎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就在《关于坚决遏制产能严重过剩行业盲目扩张的通知》下发后,西南某地仍突击审批了多条水泥生产线。

  在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会长、中国水泥协会会长乔龙德看来,“遏制水泥产能过剩问题,首先是要解决人们的思想认识问题。”供大于求是正常现象,只有供大于求才能形成有效竞争,才能实现优胜劣汰和产业的升级和革新。但是产能严重过剩就不行了,国家就得出面干预遏制其盲目扩张,目前的水泥行业正是处于严重过剩的阶段。

  乔龙德还认为国家出面干预,暂停减少新项目审批,并不是国家干预市场竞争,因为在产能严重过剩的情况下,如果再新批项目并不能促进产业的更新升级,最后还会导致几败俱伤。其次是当地政府,地方政府批新项目的目的是为了企业发展起来能对当地财政有所贡献,但在产能严重过剩的情况下,企业没有利润,自然交不了税,相反还破坏了环境浪费了资源。对企业来说,频繁的价格战令企业没有利润,自然也就没钱投入搞科技开发,这会影响到产业的正常升级。

  治病还得找到病因,那么,造成我国水泥产能严重过剩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

  在业内人士王燕谋看来,我国水泥行业产能严重过剩的主要原因是落后的过剩产能长期占领着市场而不能及时退出,而政府监管又不能完全到位,盲目投资不断产生更是对产能过剩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为了有效淘汰落后产能,中国水泥协会提出的建议是调整水泥综合资源的税收优惠政策。目前税收优惠的“惠普性’,使得落后产能也能平等享受到税收优惠政策,加大了落后产能的淘汰难度。

  “对32.5等级水泥掺兑废渣比例大于30%的由全额退税改为减半退税;对42.5等级水泥掺兑废渣比例大于20%的享受全额退税;对52.5等级水泥掺兑废渣比例大于10%的享受全额退税。”这是中国水泥行业协会提出的建议。

  重组也是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的一个重要手段,不过目前重组成本较大,一些企业希望政府在金融和税收方面给予重组企业一定的扶持力度。

  中国水泥协会还发布了重组计划目标:十二五末,水泥熟料生产企业要控制在1000家以内,年产60万吨水泥粉磨站要控制在2000家以内,到2020年行业排名前10名水泥企业集团企业市场占有份额要达到60%。

编辑:刘冰

监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

本文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水泥网立场。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news@ccement.com。(转载说明
2024-11-06 05: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