遭遇内忧外患,调整转型方可应对——2013年上半年水泥行业发展总结
1、宏观经济
新型城镇化难见短期效益
2013年伊始,在各界总结去年成绩、展望今年前景之际,国家发改委牵头,财政部、国土资源部、住建部等十多个部委参与编制的《全国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规划(2011-2020年)》初稿编制完成,并宣称两会前后对外公布,然而两会结束之后新一届领导人对于新型城镇化发展提出更新的要求,《发展规划》也迟迟未能与公众见面。似乎之前初稿编制完成的消息只是为了年初给人们增强经济发展信心打的一剂强心剂。规划初稿中“未来10年将拉动40万亿投资”的投资规模规划一时间吸引了惯常对数字敏感的中国人的眼球,一时间建材行业也开始了解析如果抓住这“40万亿”“馅饼”的热烈讨论。
两会前后,新型城镇化成为一时间领导层面直至坊间人们热议的话题,长期利好水泥行业也成为业内人士的共识,无论是国家经济增长还是各个行业的需求拉动都将新型城镇化建设当成“救命稻草”。
然而高层决策迟迟不能出台,一时间传出高层对城镇化规划不满意,又有消息称城镇化建设遭遇融资难题,截止到上半年未见短期内的利好消息出现,水泥业界人士对于该利好信息的敏感度被消磨不少。
多家机构预测经济增速不断下调
IMF1月份发布的报告对于2013年、2014年中国经济增速的预测值为8.1%、8.5%,4月份下调为8.0%、8.2%,5月底再次下调今明两年增速至7.75%。
5月份经济数据公布之后澳新银行将之前预测的今明两年经济增速7.8%、8.0%下调为7.6%、7.8%。
美银美林集团把对二季度中国经济增长率的预测从此前的7.7%下浮下调至7.6%-7.7%。
高盛在6月中旬发布的报告中下调中国2013、2014年经济增速预测:将2013年二季度实际GDP 增速预测从7.8%下调至7.5%,并将2013年经济增速预测从7.8%下调至7.4%、将2014 年经济增速预测从8.4%下调至7.7%。
瑞银证券5月份的一份研究报告中将2013中内地经济增速预测从8%下调至7.7%。
汇丰将之前对2013、2014年的经济增速预期8.2%、8.4%下调至7.4%,同时经济增速的放缓意味着通胀压力也随之下降,汇丰下调2013年中国CPI预测3.1%至2.5%,2014年CPI预测值也从之前的2.7%下调至2.6%。
诸多国际国内机构在看到2013年上半年中国经济发展现状之后纷纷下调对于全年及明年经济增速的预期,一方面由于之前几年中国经济高速发展,机构之前的预测水平偏高,从2012年下半年开始GDP增速才有明显的回落趋势,最终2012年全年增速破8使得机构预测人士看到中国经济转型的决心。另一方面基于今年新一届领导人上任之后对于国家宏观经济、货币、财政政策等方面的调控力度以及过剩产能、坏账、企业财务状况紧张等问题越来越突出,机构认为经济放缓速度明显快于预期。
房产新政、公路网规划未能形成真正刺激
春节之后推出的新一轮房产新政给予大众一定的心里冲击,然而接下来的执行落地却显然让大家安心了不少,只有少数几个城市真正执行了调控新政,大部分地区则只落了个一纸空文。因此此次的房产新政对于房地产开发投资影响力度不大,间接对于水泥需求没有形成利空刺激。
6月下旬《国家公路网规划(2013年-2030年)》出台,投资总规模4.7万亿的未来公路网建设让人从字面上联想到之前经济刺激的“四万亿”,然而仔细分析下来无论从建设进度还是从资金来源来看公路网规划只能是循序渐进的过程,不会对水泥需求产生突然地强大刺激,冷静分析之后水泥业内人士不会盲目热情高涨。
[Page]
2、环保
PM2.5令水泥脱硝甚嚣尘上
由国家和地方共投入约9.5亿元打造的国家环境空气监测网于2013年1月1日正式运行,我国74个城市从此开始按空气质量新标准开展监测并实时发布PM2.5等6项基本项目的实时监测数据。今年上半年以来雾霾天气频现更是给空气治理狠狠的敲响了警钟,水泥行业在全国高度关注空气污染的背景下自然也提高了行业排污现状和治理问题。
无论是工信部早在2010年印发的《关于水泥工业节能减排的指导意见》,还是2012年国务院发布的《节能减排“十二五”规划》都提出了水泥行业氮氧化物减排目标,从去年开始各地方就先于国家出台了氮氧化物排放标准,在杭州在制定出150mg/Nm3号称最严格排放标准之后,广东出台550 mg/Nm3的地方新标,其余省市未见标准先上脱硝线,部分地区是环保部门的强制要求。今年以来,行业新闻中不断出现某省N条水泥生产线脱硝工程投运的消息,让人们看到水泥行业在脱硝方面的努力。
同时脱硝技术与成本问题也成为企业与行业内热议的话题,环保部在2012年11月发布的《水泥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征求意见稿中现有水泥生产线的氮氧化物排放限值“十二五”期间应降低到450毫克/标准立方米,新建线低于320毫克/标准立方米,国内水泥大鳄海螺水泥则表示这个标准很难达到,政策的不到很好执行会出现造假行为,此外政策真正的实施买单的都是大企业,小企业根本不会去做。或许正是遭遇全民环保时期水泥排污标准制定和执行过程中会遇到的问题更加复杂,最新排放标准确定版才会迟迟未能发布。
低碳减排--碳交易路途艰难
水泥工业排放对环境产生的危害中,氮氧化物只占一部分。水泥产业对环境造成的最大的影响是二氧化碳,水泥工业二氧化碳排放量约占全人类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5%,这个数字是非常大的。在我国,水泥行业二氧化碳的排量放约占全社会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9%。去年10月国家发改委批准北京、天津、上海、重庆、广东、湖北和深圳7省市开展碳交易试点工作,要求在2013年启动碳交易试点,2015年基本形成碳交易市场雏形。被确定为试点之后,各地都已发布了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实施方案,今年6月18日,深圳市排放权交易所正式启动碳排放权交易,成为国内首个运行的强制碳市场。去年9月广东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启动,四个水泥企业以7800万元认购了130万吨碳排放权配额。从北京、上海、天津、广东碳排放权交易体系的标准来看,水泥行业的大部分企业将很可能被纳入试点。
然而中国碳交易当前处于试点阶段,多数以企业资源碳排放交易或操作清洁发展机制项目(CDM)为主。碳交易体系建设至今,试点地区也出现了许多急需解决的问题,管理机制不明确、统计数据基础薄弱、相应保障措施有待进一步完善等等问题使得交易现状不容乐观,市场呈现“有价无市”的情况,尽管政府部门决心不小但仍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影响经济增长的担忧。但在节能减排、低碳减排的发展目标越来越明朗的趋势下,水泥企业作为碳排放大户必将受到无论是碳交易还是碳封存等市场与技术的制约。
3、产能过剩
产能过剩俨然已经不仅仅是水泥行业的热议话题,从传统的钢铁、汽车、电解铝、不锈钢、农药、玻璃行业到新兴的光伏伏产业都已经受到产能过剩问题的严重困扰,可以说产能过剩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的最大挑战。2013年水泥行业对于产能过剩问题的认识开始逐渐从最初的探讨是否过剩过渡到如何解决过剩的层面,然而,海螺水泥却发表出“并没有达到市场认为的过剩程度”的非主流论调,引起业界一片哗然。
海螺反驳产能过剩
今年两会期间,海螺董事长郭文叁公开宣称中国水泥产能已达30亿吨的说法与实际情况有较大出入,据其估算年产能不足20亿吨。在当日的股东大会上,公司方面表示“按国际标准看,国内水泥是17-18亿吨产能,并没有达到市场认为的过剩程度”。这样的估算不包含落后水泥产能,并且是在混合材、石膏添加比例较小的前提下估算出来的,产能过剩程度是站在高等级水泥的角度来看的。
这又引出了另一个问题,即低标水泥是否应该被取消。据了解,目前国际上发达国家比如德国,32.5等级水泥占到1/4。我们国家这一比例要高出很多,尤其是在广大农村地区。低标水泥有很大的应用空间,是否应用应考虑建筑需求与经济、社会效益相结合,就目前的市场和政策层面来看取消低标水泥尚不可行,因此加上尚未被淘汰的落后水泥及低标号水泥中国水泥产能的过剩程度自然是不言而喻了。
化解产能过剩的途径--市场还是政策?
业内对于化解产能过剩的办法无非是从两个层面来入手:市场手段和行政手段。之前政策面从落后产能淘汰、严控新增产能、鼓励兼并重组三个方面给出了化解产能的途径,也正是由于政策力度的加大使得整个市场似乎更偏向于依靠行政手段去产能化。然而时至今日水泥产能仍然越限越增,从今年开始对于利用市场手段化解产能过剩的呼声越来越高。
一方面,新一届领导人上任后对于权力机构结构调整,下放项目审核权使得“市场派”人士的呼声逐渐明朗。中国水泥网刊登的一篇《市场才能根本化解产能过剩之痛》文章引起业内人士的热烈讨论,支持文章观点的人占绝大比例。
另一方面,国家主管部门工信部、发改委再次联合发文《关于坚决遏制产能严重过剩行业盲目扩张的通知》,通知中表示两部委正在抓紧制定《化解产能过剩矛盾总体方案》,有关综合性的政策措施将陆续出台。并强调严禁核准产能严重过剩行业新增产能项目、坚决停建违规在建项目。
2013年上半年对于化解水泥行业产能过剩我们听到更多市场化解决问题的呼声,同时国家政府层面在国民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过程中我们又能看到政策层面对于产能过剩行业的调控力度有加大的趋势,预计下半年两部委的《化解产能过剩矛盾总体方案》出台后又会引起一波大讨论,若新的《方案》仍只是宏观地重复之前的“严控新增”、“淘汰落后”、“兼并重组”,那么真正有效的解决方法可能需要更大程度依赖于市场才可以。
[Page]
4、兼并重组、战略合作
中国建材&台泥
今年年初水泥行业内最轰动的企业合作事件当属中国建材与台泥在西南地区分而治之的合作事宜。台泥国际旗下六家贵州公司的部分或全部股权(遵义赛德水泥90%的股权,遵义建安混凝土75%的股权,习水赛德水泥90%的股权,毕节赛德水泥90%的股权,毕节赛德混凝土70%的股权及贵州管理公司100%的股权)、四川泰昌建材集团70%的股权作价11.14亿元人民币转让给中国建材旗下的西南水泥;西南水泥将四川四个公司的部分股权(合江赛德水泥10%的股权,泸州赛德混凝土25%的股权,纳溪赛德水泥10%的股权及泸州赛德水泥10%的股权)作价5300万转让给台泥国际。
“领地”划分完毕后台泥在西南地区的布局更集中于四川东南地区及重庆市的现有布局,西南水泥更有效地拓展了其在贵州和四川的产能规模。最大的赢家应该是贵州及四川的水泥市场,集中度得到提高会有助于行业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
华新水泥收购华祥
1月23日,华新水泥公告称公司拟9943.7万人民币总价收购武汉市华昌硅酸盐制品有限公司、廖国树先生分别持有的湖北华祥水泥鄂州有限公司60%、10%的股权;拟以约4.2亿人民币的总价,收购武汉市华宇建材集团有限公司、廖斌魁先生分别持有的湖北华祥水泥有限公司50%、20%的股权。
湖北华祥水泥有限公司有两条新型干法熟料生产线,一条规模为2500t/d,另一条5000t/d;湖北华祥水泥鄂州有限公司主要是水泥粉磨站,年粉磨能力为200万吨/年。通过并购华祥,华新水泥在鄂东区域的客户端形成互补,物流得以整合,同时该区域的市场集中度提高,进一步提升了华新水泥在该区域的市场竞争力。
上峰水泥借壳ST铜城成功上市
2012年8月,ST铜城公告与上峰水泥拟进行重大资产重组,9月底公告了重组方案。公司实际控制人金昌投资以现金方式收购铜城现有的全部资产、负债与业务,并接收所有铜城现有人员,使其成为除现金外无资产、无负债、无人员的“净壳”;同时,铜城以非公开发行股份方式购买上峰控股、铜陵有色以及浙江富润拥有的上峰建材100%股权,南方水泥拥有的铜陵上峰35.5%股权。上峰控股成为第一大股东,自然人俞锋成为公司实际控制人;铜陵有色控股、浙江富润、南方水泥将分别持有公司发行后总股本的12.77%、8.82%、21.77%。
上峰水泥成功上市当天股价收盘价上涨近40%,为7.21元,但到了年中6月28日收盘价下跌到4.99元,与上市当天相比下跌幅度为30.8%,与同期申万水泥制造指数相比跌幅要大近10个百分点。目前上峰水泥熟料及水泥产能达到1500万吨,当前市值40亿元左右,相当于吨水泥熟料市值280元。上市后明显提高了自身资产的价值,与标的物为非上市公司的收购价格相比上峰水泥的市价高出一半以上。
宁夏建材控股乌海西水水泥
2013年6月22日, 宁夏建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内蒙古西水创业股份有限公司同时发布公告称,宁夏建材以2.64亿元收购西水股份所持有的乌海市西水水泥有限责任公司55%股权。收购完成后,乌海水泥成为宁夏建材的全资子公司。
宁夏建材在宁夏地区已经产能规模最大的水泥企业,乌海由于地理位置更靠近宁夏,将乌海水泥全盘收编之后与乌海赛马形成合力,将乌海与宁夏相连接,延长并巩固了宁夏建材的供给链。近日上海产权交易所挂出一则宁夏建材拟转让包头市西水水泥有限责任公司45%股权的公告,加上6月份将乌海西水变成全资子公司的信息似乎给人一种宁夏建材要和西水股份在水泥业务上的合作彻底“分家”的信号。西水股份若不选择接手挂牌交易的包头西水45%的股权,则可能说明西水股份将彻底“瘦身”水泥业务,其内部的水泥资产有可能得到其他水泥企业的觊觎,产生另外一个资产收购时间。
5、协同保价
“锁窑”最终定性不属垄断行为
春节之前东北的“锁窑”就低调地传播开来,只是年近春节大家似乎将“锁窑”当成正常的春节淡季停窑检修。然而春节过后“锁窑”的事件越吵越烈,最终国家发改委派出工作组突击调查,而最终的调查结果至今也未有官方文件公布,有小道消息称最终事件未被定性为垄断行为,但对东北及湖南的一些企业进行了罚款,罚款的真正依据就不得而知了。
在春节之后中国水泥网发表了一篇评论员评论文章《锁窑锁住市场竞争 恐有垄断之嫌》,将这种行为套用上《价格法》、《反垄断法》去分析,尽管最终可能未能定性成垄断,但这种限制竞争的行为至少已经成为一种不正当价格行为,另外一篇评论员文章《限制竞争会助推水泥产能过剩》指出限制竞争对于企业进步、行业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可能会产生副作用,对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可能还会起到一定程度的助推作用。
尽管有不同观点认为“锁窑”有效阻止了区域内水泥价格的下跌,保住了行业利润,然而这种忽视消费者的“保护”毕竟还是违背了市场经济规律。经历了国家发改委的调查之后“锁”打开了,东北水泥价格依据市场需求开始了下降旅程。
停窑限产时间延长成常态
除去“锁窑”之外,今年全国各地的停窑限产时间几乎无一例外都延长了。例如东北地区往年春节停窑截止到3月底,之后随着需求的缓慢恢复企业生产会逐渐恢复正常,而今年受需求疲软及产能过剩的影响5月底辽宁中部地区企业停窑23-25天;华东的江浙地区5月份也有大面积的停窑,停窑时间在15天左右;四川部分地区5月份也有长达20天的停窑限产;华北的河北省春节停窑比计划延长半个月,山西则由于需求回暖较慢大部分企业停窑期有所延长。
面对产能过剩与需求疲软的供需双方面的压力,企业停窑限产应对似乎已经成为常态,华东地区从前几年的夏季用电高峰期限电被动停产到后来的限产保价直至现在的需求疲软为降低库存压力停产,企业的停窑主动性已经发生了根本改变,市场主导行为也越来越明显。
然而停窑时间延长无疑增加了企业经营成本,降低了行业整体利润。就像之前针对“锁窑”事件有人提出“能锁多久”,那么今年的停窑限产又能停多久呢?大概只有需求能够决定吧。
结束语:2013年上半年本来寄希望于两会之后宏观经济好转的各行业到了年中仍未见到经济明显起色的势头,投资动力减弱未能换来内需明显上升,人们在半年的等待中越来越急于见到有效的拉动经济的动力与措施,于是短期内依然需要依赖于投资来拉动经济的呼声越来越高,尤其是地方政府在政绩压力下纷纷出台投资建设规划,但却受制于资金难题显出纸上谈兵的无奈。水泥行业本是投资拉动型行业,若建设进度受阻水泥需求必然不足;另一方面水泥行业本身产能过剩、缺乏后继创新,同时面临社会环保考验,可以说当前的水泥行业身处“内忧外患”之中,笔者认为在全行业期盼下半年需求好转的同时行业内部调整似乎更为重要一些,何不趁此时机水泥行业在节能减排、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上多下些功夫呢。
编辑:jirong
监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