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影响联合粉磨系统产量的几点机械工艺因素
2013-06-18 09:09
随着粉磨工艺技术的不断成熟、现场实际操作水平的不断提高,使用辊压机、打散分级机、球磨机即联合粉磨工艺技术的用户,已尝到(相对于传统开流或圈流、高产高细磨等工艺)节能降耗、增产增效的好处,使自身在行业竞争中占得先天性设备与工艺技术的优势。笔者通过长期对使用合肥、洛矿、海安出产的“辊压机”+“打散机”+“球磨机”联合粉磨工艺现场进行调研发现,80%以上的用户因为过程操作、设备运转存在不合理的因素,导致:粉磨系统机械物理性能未得到合理发挥,系统产量未能得到最佳提升,吨位水泥能耗未能得到最合理的控制。笔者对这些不合理因素简单罗列如下:
1、辊压机挤压效果不理想,物料未能挤压成料饼。
2、打散分级机分级效果不明显
a、回料粗粉中,混有大量细粉;
b、进磨细粉,混有部分中大粗粉;
c、分级设备对水分敏感性强,水份略偏高,系统产量显著下降。
3、入磨粒度偏粗
4、磨内结构不合理:磨内流速快,通风不合理,仓长球锻配比不合理
原因分析:
笔者现结合工艺流程以及设备运作、操作过程,就以上产生不合理的因素的原因进行剖析:
1.辊压机、打散分级机部分
1.1物料经挤压后成散状,不能成为料饼,即挤压效果不明显,未能发挥挤压效应,主要原因:
a、料仓的料位、料压不够,不能连续供料;即工艺布置及参数不合理。
b、辊面失圆或辊缝偏大,辊压机充当破碎机用;
c、工作压力设定偏低或液压系统不正常,不能提供物料挤压粉碎所需要的压力。
后果:造成料层粉碎不够,达不到挤压预粉磨应有的作用。直接影响、制约了联合粉磨系统功效的发挥,造成产量不能提高,综合能耗不能下降。
1.2 打散分级机效果不明显,主要因为设备(打散分级机)设计制造不合理,即机械设备内部结构存在缺陷,导致粗、细粉分离不清,造成了应当入磨的细粉不能分选入磨,有部分中、大粗粉也随细粉进入磨机粉磨。
后果:a、因已经挤压后的合格细粉重复回到辊压机挤压,造成挤压能耗的浪费;b、因回料粉中细粉偏多,导致辊压机正常使用时可能产生振动,造成液压系统操作不稳的状况;c、因中、大粗粉入磨粉磨,造成磨机相关参数设定偏于保守,导致能量浪费,直接导致系统产量得不到提高。
1.3 入磨粒度偏粗。
a、设备设计制造原因,入磨细粉中混有部分粗粉;
b、打散分级机未经过合理改造、改进,过分强调分级效果,采取加大过滤筛板篦缝的措施,造成入磨细粉偏粗,某些使用厂家甚至将筛板篦缝提高到8-10㎜。
后果:入磨粒度偏粗,因粉磨这些中、粗颗粒到合格细度,磨机相关物理参数:一仓偏长、钢球、钢锻级配比表面积变小,球径、锻径必须配大,不利于粉磨能量的利用,制约了球磨机粉磨功效的发挥,制约了产量不能提升!
以上几点不合理的过程操作、设备运作、工艺布置因素给联合粉磨工艺系统能效发挥,带来了制约性的瓶颈。该瓶颈不能突破,只能使现有工艺系统处于低水平运作,对能耗也是极大的浪费,其损失的经济效益也是非常可观的。
笔者组织海安天济机械公司的技术人员成立攻关小组,围绕着“以控制、降低入磨粒径为中心的粉磨理论”入手,即入磨粒度越细、粒径分布带越窄,对磨内参数调整、产量提高、降低能耗越有利,经过针对性地对用户工艺系统、设备进行现场综合改进、改造,取得了理想效果。
2.磨机部分
2.1.一仓二仓磨内流速太快,水泥细度无法控制;
2.2.磨内通风不合理,
改进、改造方案:
1. 修复辊压机:a、检查、修复辊面宽度、圆度,保证辊面圆柱度;b、检查、修复辊压机液压部分,即恢复辊压机的工作性能,保证挤压料层粉碎效应;
2. 实际系统操作注意控制物料流速平衡,保持料位料压,形成料柱;
3. 对打散分级机内部进行综合改造、改进。改造后粗细粉分离清晰 ,分级粒径准确;≤1mm细粉分级≥95%。使得应当入磨的细粉充分选入磨、应当回料仓重新挤压的粗粉全部反回料仓,杜绝中粗颗粒入磨。同时,改选后分级设备对水分适应性增强,给系统工艺操作带来了较强的稳定性。
以上三步保证了入磨粉料粒径、细度得到了绝对控制,使得物料可磨性大幅度地提高,再对磨机内部结构以及参数作适应性地技改调整,充分发挥了磨机的研磨功效,提高了粉磨产量,减少了能耗浪费。
改造、改进后的综合效果:工艺水平得到极限发辉,物料配比不变,水泥细度不变,比表面积不变,水泥强度等级不变情况下,单位台时产量在原有的基础上增产10~30%,吨位水泥能耗按相应比例下降,达到了节能、增产、增效的目的!
1、辊压机挤压效果不理想,物料未能挤压成料饼。
2、打散分级机分级效果不明显
a、回料粗粉中,混有大量细粉;
b、进磨细粉,混有部分中大粗粉;
c、分级设备对水分敏感性强,水份略偏高,系统产量显著下降。
3、入磨粒度偏粗
4、磨内结构不合理:磨内流速快,通风不合理,仓长球锻配比不合理
原因分析:
笔者现结合工艺流程以及设备运作、操作过程,就以上产生不合理的因素的原因进行剖析:
1.辊压机、打散分级机部分
1.1物料经挤压后成散状,不能成为料饼,即挤压效果不明显,未能发挥挤压效应,主要原因:
a、料仓的料位、料压不够,不能连续供料;即工艺布置及参数不合理。
b、辊面失圆或辊缝偏大,辊压机充当破碎机用;
c、工作压力设定偏低或液压系统不正常,不能提供物料挤压粉碎所需要的压力。
后果:造成料层粉碎不够,达不到挤压预粉磨应有的作用。直接影响、制约了联合粉磨系统功效的发挥,造成产量不能提高,综合能耗不能下降。
1.2 打散分级机效果不明显,主要因为设备(打散分级机)设计制造不合理,即机械设备内部结构存在缺陷,导致粗、细粉分离不清,造成了应当入磨的细粉不能分选入磨,有部分中、大粗粉也随细粉进入磨机粉磨。
后果:a、因已经挤压后的合格细粉重复回到辊压机挤压,造成挤压能耗的浪费;b、因回料粉中细粉偏多,导致辊压机正常使用时可能产生振动,造成液压系统操作不稳的状况;c、因中、大粗粉入磨粉磨,造成磨机相关参数设定偏于保守,导致能量浪费,直接导致系统产量得不到提高。
1.3 入磨粒度偏粗。
a、设备设计制造原因,入磨细粉中混有部分粗粉;
b、打散分级机未经过合理改造、改进,过分强调分级效果,采取加大过滤筛板篦缝的措施,造成入磨细粉偏粗,某些使用厂家甚至将筛板篦缝提高到8-10㎜。
后果:入磨粒度偏粗,因粉磨这些中、粗颗粒到合格细度,磨机相关物理参数:一仓偏长、钢球、钢锻级配比表面积变小,球径、锻径必须配大,不利于粉磨能量的利用,制约了球磨机粉磨功效的发挥,制约了产量不能提升!
以上几点不合理的过程操作、设备运作、工艺布置因素给联合粉磨工艺系统能效发挥,带来了制约性的瓶颈。该瓶颈不能突破,只能使现有工艺系统处于低水平运作,对能耗也是极大的浪费,其损失的经济效益也是非常可观的。
笔者组织海安天济机械公司的技术人员成立攻关小组,围绕着“以控制、降低入磨粒径为中心的粉磨理论”入手,即入磨粒度越细、粒径分布带越窄,对磨内参数调整、产量提高、降低能耗越有利,经过针对性地对用户工艺系统、设备进行现场综合改进、改造,取得了理想效果。
2.磨机部分
2.1.一仓二仓磨内流速太快,水泥细度无法控制;
2.2.磨内通风不合理,
改进、改造方案:
1. 修复辊压机:a、检查、修复辊面宽度、圆度,保证辊面圆柱度;b、检查、修复辊压机液压部分,即恢复辊压机的工作性能,保证挤压料层粉碎效应;
2. 实际系统操作注意控制物料流速平衡,保持料位料压,形成料柱;
3. 对打散分级机内部进行综合改造、改进。改造后粗细粉分离清晰 ,分级粒径准确;≤1mm细粉分级≥95%。使得应当入磨的细粉充分选入磨、应当回料仓重新挤压的粗粉全部反回料仓,杜绝中粗颗粒入磨。同时,改选后分级设备对水分适应性增强,给系统工艺操作带来了较强的稳定性。
以上三步保证了入磨粉料粒径、细度得到了绝对控制,使得物料可磨性大幅度地提高,再对磨机内部结构以及参数作适应性地技改调整,充分发挥了磨机的研磨功效,提高了粉磨产量,减少了能耗浪费。
改造、改进后的综合效果:工艺水平得到极限发辉,物料配比不变,水泥细度不变,比表面积不变,水泥强度等级不变情况下,单位台时产量在原有的基础上增产10~30%,吨位水泥能耗按相应比例下降,达到了节能、增产、增效的目的!
编辑:姜立东
监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
本文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水泥网立场。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news@ccement.com。(转载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