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地区水泥产能过剩调查:做水泥不如养猪

经济日报 · 2013-05-14 08:48

  山沟建起水泥厂 增产容易增利难

  驱车走在四川省广安市前锋镇,一路坑坑洼洼,不时能看到满载着熟料的大卡车。当地村民告诉记者,这些笨重的大卡车每天来来回回,把镇上的道路弄得“面目全非”,村民们每天都得往路上洒上几遍水,否则一起风就尘土飞扬。

  记者来到广安桂兴水泥有限公司,只见公司大门紧闭。销售经理贾光辉告诉记者,公司仅有的一条日产2500吨的生产线正在停窑检修。

  “这是例行检修吗?”记者问。

  “这条线今年以来就没怎么开工过。”贾光辉说。

  记者了解到,2007年,桂兴水泥申请了对原有落后工艺进行改造的技改项目,建成了年产能120万吨的生产线。但在2008年后,广安地区水泥产能急剧增加,这条生产线开开停停,2012年的产量只有50多万吨。

  停窑检修只是权宜之计。“全厂有近300名员工,窑停了,厂里只能搞些培训或娱乐活动,把大家组织起来,工资照发,否则,你让他们干吗去?”贾光辉说。

  大型水泥企业的日子也好不到哪去。华蓥西南水泥有限公司是广安市的水泥龙头企业。公司党委书记杨天科告诉记者,汶川大地震后,四川省的水泥发展方略就被打破了。出于灾后重建等原因,政府对新增水泥投资一律核准。2010年,不少新增产能集中释放,但基础设施、房屋、桥梁等方面的灾后重建已完成80%,导致水泥产能过剩显现,并日益严重。2012年,华蓥西南水泥的产量只有140多万吨。

  一位水泥企业的负责人随手给记者画出当地水泥产能分布示意图。记者看到,以华蓥市为中心,方圆60公里内分布着近10家水泥企业,总产能达到1550万吨。仅华蓥西南水泥公司所在的山沟里,就聚集了4家水泥企业。从市场半径看,达州1200万吨的产能可以辐射华蓥市;加上粉磨站的500多万吨产能,广安市水泥产能远超出每年400多万吨的市场需求。

  由于产能过剩,广安水泥业已全面进入低谷期,一些企业搞起了低价倾销的“价格战”。在原材料价格和人工成本不断上扬的背景下,水泥企业的价格竞争,导致企业利润空间变窄,造成了大面积亏损。尽管经过区域市场协同,水泥价格有所回升,但在煤炭和人工成本上升压力下,不少水泥企业面临着生产越多、亏损越多的风险,有些企业甚至直接关停了生产线。

  技术效益难体现 做水泥不如养猪

  2009年,以饲料、农产品加工起家的东方希望,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宣布进军水泥行业,并在重庆市丰都县建成了5条5000吨的水泥生产线,成为目前重庆市单体最大的工厂。

  东方希望在丰都投建之时,重庆主城区下游聚集了多家国内水泥行业十强企业,水泥产能布局已经基本完成。当时,长寿有一条日产2500吨和一条日产5000吨的水泥生产线,涪陵有一条日产5000吨的水泥生产线,在丰都下游,有3条日产5000吨的水泥生产线和一条日产2500吨的水泥生产线。此外,沿江还有不少小型的粉磨站。

  在水泥企业已经预感到产能过剩压力的情况下,东方希望成了重庆水泥市场“搅局者”。有说法认为,东方希望在丰都上水泥生产线,是为了后期参与整合四川水泥市场。也有说法认为,东方希望的投建,主要由于当地政府在招商中给了不少优惠政策,期待东方希望创造税收和就业机会。

  作为后来者,东方希望的日子并不好过。东方希望重庆水泥有限公司总经理汤礼介绍说,公司的管理层原来主要从事农业领域,进入水泥行业后,管理方法和理念都需要调整。从市场角度看,尽管东方希望试图把水泥和熟料通过水路运往长江下游,以避开三峡库区的产能过剩,但想盈利并不容易。

  2012年,东方希望的产能释放了60%,但市场仍主要集中在库区,企业没能盈利。“同等资金要素投入,产出的利润还不如养猪。”汤礼坦言,水泥是工业的脊梁,但在产量增长消费却没有成比例增长的情况下,做水泥的价值很难体现。

  “在东方希望身上,我们更深刻感受到产能过剩带来的冲击。”中国水泥协会名誉会长雷前治曾这么评点说,产能释放了60%,但企业还在亏损,印证了这个厂子本来就是盲目投资和重复建设的产物。

  据了解,东方希望曾动过转手的念头,中国建材等水泥业龙头企业对东方希望的评价颇高,认为东方希望无论从技术创新还是管理创新的角度看,都是同行中的“佼佼者”。不过,这些龙头企业对于收购事项不置可否。雷前治点出了其中要害:“厂子虽然建得好,但市场又在哪里呢?没有市场,技术效益又怎么可能得到体现?”

  根据重庆市水泥协会提供的数据,2012年,重庆市水泥总产能达到7600万吨,水泥产量5276万吨,较上年同比增长4.41%,但全行业却亏损1.05亿元,企业亏损面占39.32%。

  “这些年,西南地区的水泥行业技术改造进程在加快,技术进步比较明显,但是,在产能过剩之下,技术进步的效益根本无法体现,不少企业考虑的是控制成本,哪里还敢在技术创新方面搞大投入?”一位水泥企业负责人说。[Page]

  贫困县争办水泥厂 优势资源遭浪费

  记者在调查走访中发现,尽管水泥市场已经处于供给远远大于需求的状态,不少工厂已经处于半开半停状态,根本无法完全释放产能,但是,这似乎还不足以影响到人们新建水泥生产线的热情和积极性,在一些贫困地区更是如此。

  我们走进贵州新双龙水泥有限公司时,企业还处于停产期。日产2500吨的水泥生产线上,只有一名检修工人在搞焊接。双龙的这条生产线是2007年当地的一位商人出资所建,当时政府给出的承诺是只允许建三家。2009年6月公司投产后,赶上遵义水泥供不应求,利润可观。

  好景不长。随着水泥行业的大企业相继进入,水泥价格迅速拉低。双龙陷入资金困局,被迫停产。“遵义市平均每50公里就有一家大型水泥厂,目前遵义地区大型水泥厂的实际产能均为50%至70%左右。二期日产2500吨的生产线,我们也拿到了批文,但不敢再建。”公司副总经理焦辉说。双龙的产能为100万吨,但负债高达7亿多元,债权人多达861人,其中70%以上来自于民间借贷,资金链彻底断裂,业主无力还债,只能申请破产清算。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遵义市虽然下辖4个国家级贫困县,但在2008年以后产能快速增长,几乎县县都有水泥厂。目前,遵义水泥产能共1400万吨,加上今年即将建成投产的600万吨产能,全市水泥产能将超过2000万吨。按理说,这个产能规模已经足以覆盖遵义全市。不过,遵义的国家级贫困县正安县和道真县,虽然只有50万吨不到的市场空间,但这两个县却各自建有产能100万吨的水泥厂。

  一位业界人士告诉记者,当初两个县建水泥厂,关键还是看中了其带来的GDP和税收,并没有做好市场调研。正因为如此,水泥厂投产后并不顺利。2012年,其中一个水泥厂的产能只发挥了30%,另一个厂调试完生产线后,就再未启用过。

  “贵州有不少国家级贫困县本身的市场空间不大,但每个县都想把丰富的石灰石资源开发出来,于是就争先上水泥生产线,试图以此拉动GDP。”贵州省水泥协会秘书长陆石明说。

  一位业内人士表示,地方政府依托矿产资源优势谋发展的初衷是好的。但大家一拥而上地搞水泥生产,反而造成了水泥产能不能充分发挥,带来大量资产闲置,使资源和资本遭到了很大浪费。

  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底,贵州省人均产能达到2.58吨,大大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但产能利用率仅为68%。

  不过,产能过剩的状况并没有引起足够重视,新增产能的冲动仍十分强劲。随着六盘水、贵定等一大批新增产能陆续投产,今年贵州省水泥总产能将达到1亿吨。

  生产线审批不合规 淘汰落后进展慢

  记者来到位于昆明市东南面的云南澄江华荣水泥有限责任公司时,厂子的一条生产线正在投入运行中。

  “我们厂有2条日产2500吨生产线,但只能轮流开工,两条线不能连续同开超过1个月。”公司负责人文光告诉记者,这些年云南省的水泥产量增长太快,国务院38号文件出台以后,地方经信委曾承诺不再批新线了,并计划到2010年10月底,淘汰全部立窑。于是,华荣水泥开建第二条生产线。可是第二条生产线建成后,政府承诺的淘汰任务却没完成。

  文光所说的情况并非仅有。黔西南州目前已经投产的产能达到750万吨,在建产能700万吨,如果加上已经批的水泥生产线大概15条,产能将达到2000万吨。但是,全州仍然保留着200万吨的立窑产能。

  贵州省黔桂西南建材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饶明告诉记者,面对产能过剩,大企业还能主动参加区域协调,共同应对不利局面,但小型立窑水泥厂并不遵守行业规则。他们生产线的启动成本很低,一旦市场价格回升,就会开足马力,使产能过剩雪上加霜。

  在云南,尽管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达到105条,但落后的立窑生产线还保留着78条。一位业内人士十分不解:这些落后产能只占全省产能的10.5%,为何不尽快淘汰出局呢?

  一些业界人士也向记者讲述了淘汰落后产能中遇到的诸多乱象。有些地方为了避开38号文件的约束,利用技改项目进行审批,炸掉小立窑,却置换出了更大规模的生产线;一些企业在拿到省里“路条”之后,就开始投资开展前期工作;也有一些企业建成生产线以后,就等着大企业来收购,高价出售,从中赚取巨额收购款。

  云南瑞安建材投资有限公司销售总监冯涛介绍说,目前,云南省企业已经拿在手里的批文至少有20条以上,不少企业虽然没有批文,但已经在筹备上项目;一些久经沙场的大企业,不管不顾产能过剩的局面,仍公开宣称要继续建厂增产能。

  落后产能不出局,新产能快速上马,不仅降低了行业联合重组的效果,加大了企业兼并重组的成本,也降低了联合重组企业的积极性,造成了大量的社会资源和人力资源浪费,给产业结构调整带来了更大的困难。

  “先投资,等死;后投资,找死。”文光一句简单的话,道出了云南多数水泥企业的无奈。目前,西南地区的水泥产能过剩水平,已经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截至2012年底,西南区域人均产能为2.31吨,其中,贵州、重庆人均产能达到2.58吨和2.76吨,远超全国人均产能将近2.3吨的水平,更高于国际人均产能1吨的红线。[Page]

  竞争加速白热化 企业几乎无钱可挣

  2008年,四川大地震以后,西南地区的水泥产能快速增长。雷前治在四川调研后撰写了一份灾后重建中水泥需求情况的报告。在这份报告中,雷前治写道:“对于水泥行业来说,产能过剩比地震灾害造成的破坏能量还要大”。

  由于灾后重建对水泥需求量的放大,在某种程度上掩盖了产能过剩问题,因此这份报告当时并未引起太多重视。许多水泥项目未经核准就擅自建设并投产。在市场萎缩的情况下,水泥产能过剩的局面进一步加剧,产品价格大幅度下滑,全行业亏损压力加大。

  2012年,西南区域产能过剩造成了区域内前三季度水泥行业竞争白热化,贵阳周边水泥价格曾低于200元/吨,大昆明、大重庆区域水泥价格长期徘徊在200元/吨左右,企业大幅度亏损。尤其是重庆,名列全国亏损之冠,企业亏损面达46%。

  雷前治说,在一次国际会议上,有一位全球水泥行业的资深分析师问他,中国水泥已经连续4年保持两位数增长,为何利润不增反降,水泥行业为何挣不到钱?这一问题,让他既尴尬又无奈。

  西南地区的水泥企业,对“增产不增利”的体会也越来越深刻。2012年,贵州省的投资增长在50%以上,水泥市场需求增长达到38%,居全国之首,但价格却始终处于较低水平。其中,32.5标号水泥价格每吨在230至240元之间,今年年初甚至跌至190元。难怪乎,水泥企业老板们脸上写满苦涩,去年前11个月,贵州省水泥行业亏损了将近一亿元。

  在云南,一位业界人士告诉记者,前些年,由于水电站等建设项目较多,水泥需求量较大,在很大程度上掩盖了产能过剩的矛盾。然而,随着大型基础设施建设的陆续完工,产能过剩逐渐显现,企业之间暗地里打起了价格战,全行业利润空间变窄,出现了大面积亏损。2012年,云南省规模以上水泥企业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249.42亿元,增长19.58%,但全行业实现利润同比下降26.19%,亏损企业69户,亏损额5.63亿元,同比增长59.94%。

  记者了解到,大量的水泥生产线投产,产能发挥与需求不相匹配,很多厂家无法满负荷生产,价格下跌也很厉害。大重庆区域水泥价格长期徘徊在200元/吨左右,企业亏损面扩大。

  有关专家表示,目前四川、重庆水泥基本已到拐点,水泥消费量已经达到峰值,未来需求增长乏力,供求关系短期内不会有大的变化和改善。预计产能利用率四川保持在75%以下,重庆在70%左右。西南地区产能利用率低,供大于求的局面将长期持续,加上投机资本大量介入,市场竞争会更加激烈残酷,水泥价格很难保持行业合理水平,企业无法实现效益甚至大面积亏损,不仅使行业发展受到致命打击,还将直接影响地方经济发展。

  更重要的是,企业无法履行社会责任,环境保护投入和支出减少,能耗增加,污染加重,安全、环保都得不到有效保证,甚至可能引发一些亏损企业拖欠员工工资等影响地方稳定的事件,产生较恶劣的社会影响。

  “产能过剩造成了巨大的资源浪费。”金勇坤说,遵义的双龙水泥厂在2009年投产了一条年产100万吨的新型干法生产线。企业成立之初,政府十分支持,协助向银行贷款。在产能过剩之下,双龙停产了,不仅造成了资源闲置,还导致员工下岗。

  此外,拉法基的瑞安水泥、正安的玉溪水泥等目前也都处于半停产状态。“这些水泥厂都是生产能力比较强、管理水平高、装备水平好的企业,但产能发挥不出来,真的很可惜。”金勇坤说。

  为了盘活这些产能,当地政府急了;银行机构为了收回贷款,也委托金勇坤帮忙联系大集团收购整合这些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的企业。但这谈何容易。金勇坤说,这些企业并非破铜烂铁,没有市场,整合效果短期内也不大,现在企业能做的,似乎只有自律减产,等待市场需求回暖。

  水泥产能过剩引发的白热化、恶性化竞争,已经严重危及企业的生存和行业的健康发展。在西南水泥等大企业带动下,不少企业已经主动自救,逐步开展区域市场协同,自愿停窑降低产能利用率。

  面对产能过剩之殇,记者在采访中听到的业界的最大呼声,莫过于“不能再建新生产线了”。

  雷前治表示,不再上新的水泥生产线了,这是从源头上遏制西南地区水泥产能继续增长的最直截了当的做法。但西南地区水泥行业要走出过剩泥潭,还需要下更大的决心,以更大的勇气,还要有更多的配套措施。

 

编辑:方运田

监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

本文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水泥网立场。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news@ccement.com。(转载说明
2024-11-06 03:5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