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泥业淘汰6亿吨产能仍过剩 企业扩张冲动未减
3月11日,工信部网站发文表示,为引导绿色建材产业发展,促进建材工业结构调整,日前原材料司分别会同湖北、安徽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组织专家组先后赴华新宜昌、怀宁海螺、铜陵海螺、铜陵上峰等水泥企业调研,并复核申请准入公告的7条水泥生产线。
据了解,专家组认为这7条生产线在质量保障、能耗物耗等方面,严格执行水泥行业准入条件,达到了行业准入要求,特别是当前业内普遍关注的氮氧化物(NOx)排放浓度均控制在500mg/m3以内。
“国家严格控制能源、资源消耗的目标是明确的,但是我国的水泥行业存在的问题依旧亟待解决。”分析师卢宁对记者表示。
行业发展问题多
2012年,中国水泥行业却一片惨淡。经中国水泥协会初步核实,2012年水泥行业利润总额为560亿元,被业内称之为水泥市场新圣地的新疆地区也未能幸免,甚至比全国降幅水平还要厉害。来自中国建材联合会2012年全国建筑材料工业发布的数据显示,2012年新疆水泥行业实现利润8.97亿元,比去年同期减少17.25亿元,同比下滑65.79%。
“造成水泥行业发展进入如此低迷的情形,最大的问题就是产能过剩。”卢宁对记者表示,虽然在2008年后,因为一些政策性的原因,水泥短期内价格上升。但是随之而来的能源清洁化的政策出台以及一系列市场要求,加上2012年房产楼市的不景气,造成水泥需求饱和,水泥产能过剩的情况,那么价格走低,行业亏损更是毋庸置疑。与此同时,这些已经是整个华东区域乃至全国范围内水泥发展的共同问题。
除此之外,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政府人士对记者表示,水泥行业集中度发展非常不均衡。根据调查表明,目前国内水泥企业的区域集中度在30%-40%,华东地区的水泥企业行业集中度最高,甚至占有整个东部的70%。海螺、中建材两家龙头企业的行业集中度达到近 50%。在细分市场,仅海螺水泥或是中建材一家企业,在浙江省某地区的集中度就达到50%。
“任何行业,都不应该过于集中在特定的区域内发展。”卢宁表示,由于西南地区水泥企业行业集中度较低,对于水泥业的全面发展造成了障碍。虽然,中建材、海螺水泥和台泥正在西部地区进行并购整合,但过程将相当漫长。
淘汰困难重重
由于产能过剩、能源环境等潜在风险成为水泥行业健康发展的绊脚石,国家也在不断采取措施进行调整。
据2012年7月份工信部公布的第一批2012年水泥淘汰落后产能企业名单中,其中包含了19个工业行业共2579家企业,水泥产业占据了1053席,比重高达41%。而第二批产能落后淘汰名单中,水泥企业比重亦在32%的高位。
虽然近年来水泥全行业淘汰落后产能力度不断加大,甚至有数据显示,2009年-2012年共淘汰落后产能近6亿吨。但是在大规模的淘汰落后产能后,水泥业产能过剩仍然严重。
有业内人士指出,水泥行业不能只依靠国家的淘汰政策进行“被动改革”,它是一个内外都需加强的行业。
“工信部的调研标准以及国家一系列政策都表明,国家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水泥的准入条件。然而在近几年,水泥行业淘汰的覆盖率虽然已经很广,但是落实到当地的深度却依旧不够。”卢宁认为,国内很多水泥企业,已经随着生产线的调试和技改,生产能力都已经超过了此前设定的产能。但是有些企业却在政府的保护下,没有完全将落后的工艺淘汰,遭淘汰的落后工艺却依旧存在于某些地方的工厂里,这其中就涉及到当地政府的保护政策。
“加快水泥行业的转型升级,国家政策的制定已经很全面了,关键还是最终的落实。”卢宁说。
编辑:刘冰
监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