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碳市场运行三年:碳价翻倍,总成交额近270亿元

澎湃新闻 · 2024-07-18 13:19

7月16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启动运行满三年。截至7月15日,全国碳市场碳配额(下称,“CEA”)累计成交量超过4.65亿吨,累计成交金额近269.69亿元。

自2021年7月16日启动以来,全国碳市场共运行了725个交易日,CEA平均收盘价报63.33元/吨,最低报41.46元/吨,最高报103.47元/吨,最高价较启动日48元/吨的开盘价翻倍。

生态环境部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全国碳市场覆盖年二氧化碳排放量约51亿吨,纳入重点排放单位2257家,是全球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最大的碳市场。据测算,前两个履约周期,全国电力行业总体减排成本降低约350亿元。

2023年末,全国碳市场第二个履约周期收官,履约完成率超过99%。

中国二氧化碳排放主要集中在发电、钢铁、建材、有色、石化、化工、造纸、航空等重点行业,这八个行业占全国碳排放总量约75%。目前,全国碳市场仅纳入了发电行业。

碳价逐年上涨,突破百元大关

全国碳市场碳排放权交易采用“总量控制-市场交易”的机制设计,政府设定一定时限内的排放总量,以碳配额形式分配给管控单位,碳价由碳配额的市场供需关系决定。

碳价是碳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关键环节,自碳市场启动以来,碳价逐年上涨。

据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数据,2021年至2023年,CEA平均收盘价分别为46.6元/吨、58.07元/吨、64.01元/吨。截至7月16日,2024年CEA平均收盘价报86.88元/吨,较去年均价同比上涨超过35%。

其中,全国碳市场收盘价在今年4月24日首次突破百元关口。

作为碳市场发展的“晴雨表”,全国碳市场交易活跃度有所提升。

生态环境部数据显示,相比第一个履约周期,第二个履约周期全国碳市场日成交量增长了19%,成交额增长了89%。

截至7月15日,全国碳市场挂牌协议交易平均日成交量约10.98万吨。

碳价主要是由配额供需结构和碳市场政策预期决定,未来,更多交易主体进入全国碳市场,将进一步提升全国碳市场活跃度。

今年2月27日,《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下称《条例》)发布,并于5月1日起正式施行。这一政策的出台为全国碳市场的有序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对碳排放权的分配、交易、核查、清缴等环节进行了详细规定,并设立了更加严格的监管框架。

碳市场扩容在即,CCER启动

3月,国务院总理李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部署2024年政府工作任务时明确,要“扩大全国碳市场行业覆盖范围”。

目前,生态环境部门积极推动,对水泥、电解铝等行业开展专项研究,碳市场扩容预期升温。

3月15日,生态环境部就《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与报告指南铝冶炼行业》和《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查技术指南铝冶炼行业》公开征求意见。4月3日,生态环境部就《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与报告指南水泥熟料生产》和《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查技术指南水泥熟料生产》公开征求意见。

铝冶炼行业和水泥行业均为碳排放量大的重点行业,明确排放核算标准和报告要求是企业纳入碳市场交易的前提。

今年1月22日,暂别六年的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正式启动,交易产品是CCER(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

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的启动,实现了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互联互通,形成了强制碳市场和自愿碳市场双轮驱动。

监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

本文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水泥网立场。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news@ccement.com。(转载说明
2024-11-03 20:2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