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水泥价格飙升 水泥价值新曙光

中国建材报 · 2011-01-14 00:00

  2010年全国大部分地区水泥价格创新高,记者就市场最敏感的上海、江苏、浙江3个地区自2003年以来的水泥价格和水泥供给(产量)情况进行对比分析。

  产量

  取上海、江苏、浙江2010年全年、一季度与四季度的月平均产量。

  1.一季度是全年水泥需求淡季,月水泥产量为全年最低,一般只是全年平均产量的75%。四季度是全年水泥需求最旺季,月水泥产量是全年平均产量的1.12倍以上。

  2.2010年全年、一季度、四季度的平均水泥产量指标都创下了历史新高。

  3.从一季度、四季度的平均产量差来看,最高的一年是在2009年(受金融风暴影响,一季度产量增长缓慢,后逐渐恢复),最低的一年是在2003年。2010年的季节量差位于历年量差的中游水平,说明2010年一季度与四季度的水泥供需关系并没有发生明显的质的变化。

  价格

  取上海、南京、杭州2010年一季度与四季度P.O42.5水泥的月平均价格。

  1.四季度是全年市场需求旺季,也是水泥价格最高的时期,2003年曾有超过400元/吨的纪录,最低点则在2005年,跌至250元/吨。

  2.一般来说,一季度水泥价格处于全年最低,四季度是全年市场需求旺季,但2004年比较特殊,出现了“倒挂”现象,该年正是该地区市场价格的转折点。

  3.2010年前7个月的价格较去年同期略有提升,7月份,浙江率先限电,随后波及其他地区,10月份,较3个月前上涨了80元/吨,达到370元/吨,1个多月后,虽然限电已结束,但“轻仓”促使价格再度上调,创下了历史新高540元/吨,上海则到600元/吨。

  4.2010年价格上调是在意料之中,冲破400元/吨是可预期的,但冲破500元/吨,是没有一个预言家所能料到的。

  5.2010年已经过去,大家更关心的是2010年水泥价格走向。2011年年初价格回调是肯定的,回调100元/吨不算少,回调150元/吨也不多。回顾历史,近年来一季度的最高价格是在2004年,达到382元/吨,但其背景是华东市场正当需求高企之时,而当年年底市场就大幅滑坡,跌至274元/吨,2005年更是一发不可收,年底跌到250元/吨。

  提价背后

  2010年长三角地区水泥价格如此大幅度的上调,一扫多年的阴霾,迎来了难得的艳阳天。但细细琢磨起来,这是由多元素共同推动的。

  首先,限电是这次调价的基础条件,而年底正值施工旺季,带来最直接的反应是造成了水泥的市场流动性。往日的“低价”水泥不是那么就地唾手可得了,水泥在工程成本中占比很小,因水泥造成停工损失则更大,人们从心理上产生了对“缺口”的担忧。下游工程企业为保持工程连续施工多积蓄一些水泥,从而进一步减轻了水泥生产企业的库存。

  其次,水泥市场价格的长期低迷,积累了市场报复性反弹的能量。低估的水泥价格向价值回归大踏步地向前迈了一步,在适宜的机会下,迈得大了一些,这个节奏是可以调整的。

  但我们认为2010年水泥价格上扬的背后,最值得关注的是供给的变化。

  一方面是限电带来的分区域、分时间段的供给缺口。需求是外在因素,供给是内在因素,但限电是外部力量直击了供给,而它作用力又是发生在旺季之前,后在旺季时又扩散到其他地区,使供给受到了抑制,因此释放出的市场价格提升空间大大超过了以往。

  另一方面是供给结构的变化。过去的新型干法企业向小粉磨站提供熟料,小企业买入新型干法企业的熟料生产水泥,又反过来冲击新型干法企业的水泥市场。限电不仅使大企业减少了熟料库存压力,增加了水泥提价的底气,还大幅减少了熟料外销甚至不销售,切断了对小粉磨站的供给。这基本上形成了大企业共同维护市场的格局,加强了对终端市场的维护,并直接反映到水泥价格上。大企业对市场的健康成长与维护逐步有了认识与共识,没有这个前提,是不会有2010年的价格的。

  实质上,这个区域内的产能过剩现象并没有发生根本改变。虽然上海、江苏、浙江近年来新增产能、落后产能淘汰变化都不大,2009年4万亿元投资带来的高铁等重点工程项目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水泥需求,然而这些区域原本就是产能过剩地区,水泥供需关系其实也并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2010年水泥价格的大幅上涨是在一个特定的时间段,借助外力,压制了供给,放大了需求,根本原因是供给发生了变化,因此不要认为是需求带来价格的上涨,特别是对长三角市场的需求企盼不要过高,更不宜再画“馅饼”。

  市场经过繁荣期,后期出现产能过剩已成为常态,市场长期背着产能过剩的“黑锅”,也就是业内俗称的“浙江现象”。如何改善水泥市场供需关系?面对产能过剩如何控制供给?这是限电的“负作用”给我们带来的最大启示。过剩产能的挤压出局与控制应是改善市场关系的关键,市场的预期应寄希望于此。

  中国建材南方水泥在这方面做出了巨大努力,得到了市场的回报和行业的首肯。但过去的限产保价是在市场低迷期维护市场以防止市场价跌,而此次限电是在旺盛期,外部因素限制了供给产能的发挥,造成供给不足,从而实现了价格的攀升。

  经过几年的市场搏杀,成长中的大企业已经对市场逐步形成共识,推进、维护正常的市场秩序,是企业与产业的共同利益所在。但以下2个方面还亟待改进:一是企业仍然众多,集中度不高,造成市场信息的传递不畅,甚至不对称,因此对市场变化的了解与前瞻性的判断都很有限,更不要说对市场的把握与控制;二是大企业集团熟料和水泥粉磨能力不匹配是非常普遍的现象,而且反差还不小,从而造成对终端市场的控制能力大大降低。

  “十二五”期间,市场整合是水泥行业的重头戏,而上述2点,是影响市场健康成长的主要问题。过剩产能应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加以控制,水泥产业正在从一个分散的产业走向一个高集中的产业。“解铃还须系铃人”,关键是对产能过剩这个问题,我们必须面对、正视、达成共识,并进一步采取措施,通过结构调整,改变市场的供需关系。其特点和以往不同的是,在市场高成长期,大家都希望抓住机会发展壮大。而进入市场成熟期,更重要的是面对过剩的产能,如何提高集中度,控制产能,改善市场的供需关系?这才是产业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

  对市场有共识是一大进步,改变市场的供需关系和格局还有很多工作要做,需要通过市场竞争、并购重组逐步推进,但我们已经看到了水泥价值回归的曙光。


(中国水泥网 转载请注明出处)

编辑:lujj

监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

本文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水泥网立场。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news@ccement.com。(转载说明
2024-11-06 09:4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