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工业经济十大关键词

中国工业报 · 2010-12-27 00:00

  “十一五”时期是新中国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5年。在“十一五”和“十二五”交替关键时刻的2010年,在全球发达经济体经济前景依然不明朗的大环境下,中国经济克服了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和冲击,实现了平稳健康发展。

  这一年,中国的工业在转变发展方式、淘汰落后产能、节能减排、自主创新、战略性新兴产业等国家战略举措的推进下,为“十二五”的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这一年,中国工业企业在转型升级、兼并重组、两化融合等发展战略的推动下,企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进一步提升了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在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召开之际,特推出2010年中国工业经济十大关键词,以飧读者。

  关键词之 1

  转型升级:推进加快 成效初显

  2010年,我国工业经济总体上保持平稳运行态势,初步实现了“保增长”与“调结构”的有机统一。新型工业化初显成效,产品结构得到优化,产业不断转型升级,整体技术水平和综合竞争力得到提升。

  背景

  近年来,各种要素价格快速上涨,企业低成本竞争优势的空间逐步缩小。为保持中国产业和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稳定和增强中国产业的竞争优势,就需要大力提升以中高端产业竞争力为重点的产业转型升级战略。这些中高端产业包括航空航天,也包括具有显著市场和生产规模经济优势的钢铁、有色、化工、汽车等产业,也包括属于技术前沿的新产业,如物联网、新能源、节能环保等。

  措施

  今年以来,我国工业经济进一步巩固回升向好态势,结构逐步优化,经济发展方式进一步加快转变。截至三季度末,中央财政安排的技术改造专项资金全部下达,一共安排项目4525项,总投资3862亿元,下达资金172.8亿元。能源工业投资逐年上升,工业基础设施投资放缓,技术改造投资力度加大。

  今年在促进工业经济增长的作用方面,内需拉动作用持续增强,这是今年工业经济中出现的亮点之一。家电下乡、以旧换新、车辆购置税优惠等鼓励消费政策效果继续显现,下乡产品销售金额累计达到1158亿元,同比增长2倍。此外,出口在去年较低基数上实现较快增长,形势不断转好。

  当前,我国产业区域分工正发生深刻调整,今年产业转移工作进一步加强。家电、皮革、陶瓷和发酵等传统产业已开始由沿海地区向中西部转移,同时,安徽、湖北、重庆、四川等省市都在积极承接产业转移。一方面,一些东部沿海地区的大型龙头企业带动一批上中下游企业组团转移,形成“龙头”带配套,“配套”引“龙头”的良性格局。另一方面,中西部地区和东部欠发达地区基础设施逐步完善,要素成本优势明显,承接产业转移空间较大。

  点评

  当前,从资源角度来说,我国正面临着严重的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等问题,继续走粗放型的发展道路绝对不行,而是要积极发展战略性产业,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我国不仅需要调整能源结构,而且需要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刻不容缓。

  关键词之 2

  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

  2010年9月8日,国务院审议并通过《关于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七大领域被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

  背景

  石化能源发展巅峰期过后面临的资源、环境问题,以及必须寻找未来产业发展的新空间,是我国培养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主要推手。事实上,在后危机时代,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已经被置于“抢占经济科技制高点”的国家战略高度,成为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突破口,并且成为国家“十二五”规划的重要内容。

  为解决新产业发展初期资金不足的问题,国家将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建立稳定的财政投入增长机制;同时制定、完善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税收支持政策。

  意义

  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加快培育和发展以重大技术突破、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于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升我国自主发展能力和国际竞争力,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必须坚持发挥市场基础性作用与政府引导推动相结合,把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

  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抓住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这一核心环节,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能力的培养上。否则,我国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全球竞争中将输在起跑线上。

  点评

  虽然国家明确了新能源等七个产业作为未来发展的重点领域,但是这七大产业并不会齐头并进,哪些将成为未来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令人期待。由于目前我国仍然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包括电子信息在内的装备制造业具备未来成为支柱产业的潜力。

  高端装备制造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以技术先进、基本成熟为主要特征,并且我国已有相当的技术和人才储备,对装备制造业和国民经济将起到支撑作用。但政府投入只能起到引导的作用,不宜“大包大揽”,关键还要通过政策措施引导和鼓励社会资金进入。

  据透露,未来两到三年内,中央财政计划投入100亿元、地方配套100亿元,并且通过批复成立的200支左右产业基金,最终募集1000亿元的总体资金规模。

  当然,随着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的出台,具体的实施细则和配套措施也将随即浮出水面。我国应该选择具有培养成为主导产业潜力的重点行业、核心技术创新实施重点突破。

  关键词之 3

  淘汰落后产能:目标顺利完成

  近年来,由于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工业领域特别是一些高消耗、高排放行业,落后产能比重较大,淘汰落后产能的任务仍很艰巨。

  背景

  数据显示,钢铁行业需淘汰的400立方米及以下落后炼铁高炉产能仍占总产能的近20%;水泥行业落后产能约有5亿吨,占总产能的20%以上。

  落后产能资源能源消耗高、环境污染重、二氧化碳超排多、安全无保障,是经济发展方式粗放的重要表现,已成为提高工业整体水平,落实应对气候变化举措、完成节能减排任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严重制约。

  因此,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重大举措,是推动节能减排、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迫切需要,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措施

  2月,国务院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淘汰落后产能工作的通知》。当月,召开了部分省(区)淘汰落后产能工作座谈会,对做好淘汰落后产能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

  5月7日,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淘汰落后产能工作的通知》、国务院第109次常务会议和全国节能减排电视电话会议精神,淘汰落后产能工作部际协调小组成立暨第一次会议在工业和信息化部召开。

  5月27~28日,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淘汰落后产能工作和确保实现“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的部署和要求,进一步统一思想,分解落实2010年任务,2010年全国工业系统淘汰落后产能工作。

  会议在北京召开。8月5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对2010年炼铁、焦炭电石、电解铝、水泥、化纤等18个工业行业淘汰落后产能企业名单予以公告。

  12月13~23日,相关部门对重点省份淘汰落后产能工作进行监督检查。期间对今年淘汰落后产能任务较重的山西、江苏、贵州等20个省(区)进行了监督检查。

  点评

  今年以来,我国加大了淘汰落后产能力度。目前,18个工业行业(炼铁、炼钢、焦炭、铁合金、电石、电解铝、铜冶炼、铅冶炼、锌冶炼、水泥、玻璃、造纸、酒精、味精、柠檬酸、制革、印染、化纤等行业),已经全部完成2010年淘汰落后产能目标任务。

  预计“十一五”时期,我国将淘汰炼铁、炼钢、焦炭、水泥和造纸落后产能分别为11172万吨、6683万吨、10538万吨、34000万吨和1030万吨,约占全部落后产能的50%。淘汰落后产能工作的顺利推进和完成,为我国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Page]

  关键词之 4

  节能减排:工业贡献最大

  据统计,工业节能对完成“十一五”节能目标的贡献率将达到80%以上。单位GDP能耗降低20%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是“十一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约束性指标。

  背景

  全球性金融危机后,随着我国国民经济企稳回升和工业经济恢复增长,工业能耗增长开始呈现快速回升势头,能源消耗大幅上升,导致预期的节能目标全部落空,完成“十一五”节能目标的难度骤然加大。

  措施

  今年5月5日,国务院召开了节能减排电视电话会议,明确了完成“十一五”节能减排的目标要求,工信部于6月11日召开了全国工业系统节能减排电视电话会议,提出了打好节能减排攻坚战的七项具体措施。

  一是坚决完成淘汰落后产能各项任务。要采取经济、法律、技术和必要的行政等一系列综合措施,严格执行差别电价等政策,限制高耗能企业生产。

  二是严格控制“两高”和产能过剩行业新上项目。为严控高能耗、高污染行业盲目增长,全国工信系统要立即停止审批、核准、备案“两高”和产能过剩行业扩大产能项目。

  三是大力开展能效对标达标。要把对标达标活动作为管好存量的重要措施,逐步推广到各行业各领域。总结推广达标企业先进做法,组织节能减排经验交流,推广行业节能减排先进技术和典型经验。

  四是认真开展能耗限标准额执行情况专项督查。对不达标企业要责令立即停产改造,改造无望或经改造仍不达标的企业要列入淘汰名单。

  五是积极实施节能降耗技术改造。国家技术改造专项资金安排,要结合实施十大行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把节能降耗、减排治污作为技术改造主要方向,把重点节能技术推广作为支持重点。

  六是尽快建立工业节能减排监测预警体系。加快建立地区、行业、重点企业三位一体的全国工业节能降耗监测和预测预警体系,及时做好工业节能降耗形势分析。

  七是广泛发动群众,打一场工业节能减排的全民攻坚战。工信部会同全国总工会启动了“我为节能减排献一策”的活动。真正把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变成全体职工群众的自觉行动。

  点评

  今年上半年单位GDP能耗水平与去年同期相比基本持平,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1.25%;今年1~8月,年综合耗能万吨标准煤及以上重点用能企业综合能源消费量为13.49亿吨标准煤,比去年同期增长10.81%,增幅较前7个月回落1.77个百分点。8月份,年综合耗能万吨标准煤及以上重点用能企业综合能源消费量为1.645亿吨,同比下降0.47%。节能减排工作初见成效,有望完成“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

  关键词之 5

  工业品质量:质量信誉建设稳步推进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工业的不断发展壮大,工业产品的质量水平也得到了显著提高,企业成为质量管理和建设中的主体。

  背景

  工信部会同相关部门和行业协会,通过大量调查研究,初步形成了加强质量建设的基本思路。概括讲,就是突出“一个主体”,建立“两个体系”,抓好“四个重点”,用好“六个抓手”。

  突出“一个主体”,就是要突出企业在质量管理和建设中的主体责任;建立“两个体系”,就是要推动企业建立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质量管理体系和质量诚信体系;抓好“四个重点”,就是要把握好品种开发、质量提升、品牌创建和服务改善这四个要点,解决好工业产品质量的突出问题;用好“六个抓手”,就是要综合运用规划、法规、标准、技术改造、质量监管和行业指导等手段,积极推进质量工作。经过努力,工业产品质量管理工作有了新的进展,其中质量信誉建设是重要内容之一。

  措施

  为加快推进工业产品质量提升,今年以来,工信部相继发布了《关于加强工业产品质量信誉建设的指导意见》、《关于推进重点工业产品质量达标的实施意见》等文件,督促企业将产品质量信誉建设落实到技术进步、技术改造中。同时,要求加快已有企业、行业、国家标准的修订、制定工作进度,确保今年完成3400项急需标准的制、修订工作。

  点评

  在“全国质量月”(9月份)期间,首届中国工业产品质量信誉论坛在京召开。会上,156家优秀自主品牌企业现场签署了“全球质量信誉承诺”倡议书,郑重承诺“共同为全球消费者创造美好的生活”。

  为进一步巩固推进工业产品质量工作的阶段性成果,工信部牵头开展了“提高工业产品质量示范项目”的试点工作,重庆、黑龙江、辽宁、四川和广东等五个省市成为首批试点地区。示范项目涉及发电设备、输变电设备、家电、摩托车、乳制品、特大型铸锻件等行业。

  11月份,工信部会同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确定纺织行业“质量兴业”活动率先在家纺领域展开。在此基础上,涵盖江苏、浙江、山东和河北等省的质量调研活动在年底集中展开。

  关键词之 6

  中小企业:迎来最好发展时期

  今年,经历了金融危机洗礼后的中小企业开始了重生之路。与此同时,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成效显著。

  背景

  2009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36号文)发布,抵御了金融危机冲击的中小企业步入发展的春天。2010年,36号文的相关政策任务得到进一步落实,中小企业的政策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中小企业正迎来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

  政策

  在加强和改善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方面,人民银行、银监会、保监会、证监会四部门出台《关于进一步做好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工作的若干意见》,要求进一步完善信贷政策,对小企业金融服务实施差异化监管,合理增加对小企业的信贷投放。

  在创新中小企业融资方式、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方面,财政部、工信部、银监会和国家知识产权局等六部门,共同研究制定了《关于加强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与评估管理,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通知》,鼓励和引导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和各类担保机构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业务,支持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目前,全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已达5547家,中小企业累计担保额2.5万亿元,累计担保户数112万户。在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方面,《关于促进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的指导意见》和《国家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管理暂行办法》相继出台,推动形成社会化、市场化、专业化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

  点评

  2010年前三季度,全国规模以上中小工业企业户数达到43.82万家,资产总计33.02万亿元,从业人数6858万人。

  2010年,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中,安排15亿元重点支持中小企业加强专业化生产,发展新兴产业,引导中小企业集聚发展,提高产品质量和节能减排水平,支持物流、信息等生产性服务业,共支持1131个固定资产投资类项目。同时,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有效缓解。截至9月末,小企业贷款余额7.12万亿元,同比增长27.7%,比大型企业贷款增速高15.2个百分点。截至11月末,全国共组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425家。截至9月底,483家中小企业通过中小企业板上市融资2925.5亿元,123家中小企业通过创业板上市融资895亿元。

  关键词之 7

  兼并重组:助推产业结构调整

  促进企业兼并重组是推动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需要,随着《国务院关于促进企业兼并重组的意见》(下称《意见》)的印发,我国工业企业兼并重组进入了黄金时期。

  背景

  《意见》考虑,一方面,促进企业兼并重组是推动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需要。一些行业重复建设严重、产业集中度低、市场竞争力弱、经济效益差等问题仍很突出。另一方面,促进企业兼并重组是适应世界经济深刻变化、增强我国经济抵御国际市场风险能力的需要。当前世界经济复苏的基础仍然脆弱,欧洲部分国家发生主权债务危机,贸易保护主义明显抬头,发达国家加快调整产业发展战略更加重视制造业,国际间产业竞争更加激烈,我国产业发展面临的外部压力更加凸显。

  措施

  《意见》试图从财政信贷政策倾斜和体制改革突破上,积极推动中国企业兼并重组工作。

  《意见》在财政金融资源上对企业兼并重组给予大力支持:支持企业利用资本市场开展兼并重组,促进行业整合和产业升级;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通过发行股票、债券、可转换债等方式为兼并重组融资;鼓励上市公司以股权、现金及其他金融创新方式作为兼并重组的支付手段。

  同时,着力完善制约企业兼并重组的比较突出的税收、土地使用、债务处理、职工安置问题等方面的政策措施。

  点评

  实际上,我国工业领域的兼并重组工作已经启动,意见的下发将我国工业企业兼并重组工作推向了高潮。

  12月17日,三钢闽光发布公告称,公司控股股东三钢集团与鞍钢集团的重组方案已于近日上报工信部,这是连日来鞍钢集团重组的又一大动作。鞍钢集团一手推进与攀钢的实质性重组,一手又准备将位于福建的三钢集团囊入怀里,又与*ST钒钛的钢铁业务进行了置换。至此,东南、西南、东北,鞍钢集团在中国钢铁行业的版图上构建的兼并重组“大三角”已显形。

  与此同时,包括山东钢铁集团、河北钢铁集团在内的国内钢铁业巨头也传来了兼并重组进展的新消息。钢铁巨头们纷纷加速“跑马圈地”,在今年“最后的机遇期”里尽可能地盘踞更大的势力范围。

  而建材企业也不甘示弱,5月祁连山收购宏达建材60%股权;6月华润收购宁波和惠州水泥企业;7月赛马实业收购西水股份子公司部分股权等等。以中材集团、中国建材集团、海螺水泥和冀东水泥等为代表的行业龙头在区域内的争夺更加激烈,我国工业企业兼并重组已进入黄金时期。[Page]

  关键词之 8

  两化融合:逐步走向成熟规范

  今年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工作取得了显著进展,已逐步走向成熟规范,有效地推动了企业调结构转方式。

  背景

  两化融合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历史起点上所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只有将信息化的时代特征与工业化的历史进程紧密结合,加快转变增长方式、调整产业结构,才能把握发展主动权。

  随着金融危机的影响进一步深化,企业开始主动寻求两化融合。两化融合将让更多的企业来解决调结构转方式当中面临的瓶颈、制约和大的压力。目前,企业在新技术应用方面也非常活跃,从互联网至3G电子商务应用,企业正进行着丰富的实践。

  措施

  目前,两化融合已经纳入到“十二五”相关规划中。规划将引导企业紧紧把握信息化条件下的生产和服务、信息化条件下的管理和决策、信息化条件下研发和创新三大主线,确定两化融合工作的方向、目标和路径,构筑清晰的工作蓝图。

  与此同时,工信部起草了关于加快两化融合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深入推进两化融合工作,据悉,目前该意见已进入修改和完善阶段。

  点评

  当前工信部已经确定了“系统推进、多维推进、关键突破”的总体思路,也就是宏观、中观、微观,线(行业)、面(地域)、点(企业)的三级推进思路,今年两化融合工作取得显著进展。

  行业方面,工信部在去年完成首批钢铁、重型机械等7个重点行业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工作的基础上,今年对水泥、有色、船舶等行业进行了两化融合发展评估。

  地域层面,八个两化融合试验区也已确定并开始新的探索。去年批复的八个两化融合试验区,今年对两化融合工作做到了心中有数,并逐步走向成熟和规范化。试验区两化融合工作思路逐步清晰,初步形成了套路,并且各地对两化融合工作作了重要部署,也取得了积极成效。

  企业层面,各省已经开始在省内确定“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示范企业”,引导企业加速两化融合。各地引导企业普遍采用信息技术和电子信息装备,拉动工业行业的升级改造,实现经济增长方式和资源配置的优化,从而缩短劳动时间和空间,使我国工业走上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工业化的道路。

  关键词之 9

  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升

  2010年,我国在载人航天、绕月工程、高速轨道交通、高性能计算机以及电力、石化成套设备等领域已取得一批重大创新成果,高档数控机床等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加快推进,表明我国工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工业企业的创新能力和抗风险能力不断增强。

  事件

  10月1日,嫦娥二号卫星在西昌成功发射。12月20日,庆祝探月工程嫦娥二号任务圆满成功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这是我国探月工程取得的又一成就,也是我们建设创新型国家取得的又一成果。

  12月18日,由中国第一重型机械集团公司承制的我国首台完全自主开发的红沿河核电站1号机组核反应堆压力容器完工并发往辽宁红沿河。经检测,设备的各项技术指标全部满足要求,标志着我国百万千瓦级核岛主设备的制造完全实现国产化,具备了为我国核电建设标准化、批量化、规模化发展提供成套装备的能力。

  11月15日,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C919大型客机亮相珠海航展,并获得100架启动订单。

  11月14日,由国防科学技术大学研制的我国首台千万亿次超级计算机系统“天河一号”在最新全球超级计算机前500强排行榜中雄居榜首,我国由此成为继美国之后世界上第二个能够自主研制千万亿次超级计算机的国家。

  点评

  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李毅中强调,要坚持把加快自主创新作为转变工业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培育自主品牌,是“十二五”期间我国工业塑造竞争新优势的重要途径。要加大技术创新力度,整合科技资源,依托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突破核心和关键技术,扎实推进科技成果转化。

  原科技部副部长李学勇指出,必须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为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强大动力。为此,要充分发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的核心引领作用,大力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推动经济发展转入科技引领、创新驱动的轨道。要加强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攻克一批核心关键技术和重大技术瓶颈。要推进产学研紧密结合,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和产业聚集发展,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要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引导和利用外资为自主创新服务,打破发达国家技术封锁,提升科技合作水平。

  关键词之 10

   原材料价格:进入普涨时代

  金价作为反映经济运行的先行指标,在经历了“中秋”、“国庆”双节消费拉高后继续走高,截至12月20日,最高点已突破1430美元/盎司的历史新高。金价屡创新高是价格“普涨”来临的典型信号。

  背景

  现在原材料市场这么“好”,一方面,是欧美等地区之前的库存已经逐渐消化,经济转好就必须补充库存,这是刚性需求;另一方面,国际国内经济形势不确定性因素还有很多,人们对于一些像黄金、铜等保值性高的产品趋之若鹜。目前,经济复苏初期,订单选择性流向企业,企业虽然熬过了最艰难的时期,但在外贸全面复苏前,不少企业仍需艰难度日。

  数字

  除了黄金之外,其他主要工业原材料价格也快速升高。国内有色金属价格表现异常活跃,如最典型的“铜”,铜价目前已经冲破9000美元/吨大关,大有“比肩黄金不到一万誓不还”的气势。

  统计显示,10月29日,上海市场铜、铝、锌三个月期货价格分别为62460元/吨、16565元/吨和19560元/吨,比上月末上涨1870元/吨、560元/吨和1515元/吨。

  9月~11月,棉花价格节节攀升,从每吨1.8万元涨到3万多元,涨幅约70%。棉花是纺织业最基础的原材料,尤其在内衣、家用纺织品等领域,棉纤维几乎占了企业制造成本的60%~70%,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网购、翻新,平民订制因此正逐渐的受到追捧。

  在建材方面,水泥价格也继续上涨。据建材工业联合会统计,10月份重点建材企业水泥平均出厂价337元/吨,比上月上涨16元/吨。同时,10月份,进口铁矿石4572万吨,同比增长0.8%,比上月下降13.1%,月度平均价格为148美元/吨,比上月提高5美元,同比增长73.2%。

  最后,主要化工产品价格普遍上涨。在中国化工网监测的68种化工产品中,10月份价格呈现上涨态势的有58种,占85.3%;呈现下跌态势的有3种,占4.4%;维持平稳的有7种,占10.3%。丙烯、天然橡胶等化工产品受国际油价波动、气候和市场等影响价格持续走高。

  点评

  原材料价格上涨将会对PPI产生直接影响,但不会对CPI产生太大影响。这是一个完全竞争市场,企业可以选择自由买卖哪一种产品作为生产材料,导致上游产品价格不会对等传导到下游。从总体看,工业回升向好的势头正在逐步巩固,但继续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持工业平稳较快发展、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任务仍然十分艰巨。


(中国水泥网 转载请注明出处)

编辑:lujj

监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

本文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水泥网立场。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news@ccement.com。(转载说明
2024-11-06 00:3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