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祥忠:顺水好行舟 扬帆入大海
1995年年底,原国家建材局提出了我国建材工业“由大变强、靠新出强”的发展战略。《战略》像中国建材行业前行的灯、行船的帆,提出了发展目标,指明了发展途径,描述了发展内容,制定了发展措施。中国水泥工业也正是在实践《战略》中取得了“由大变强、靠新出强”的辉煌成就。
15年来,中国水泥工业以结构调整为发展主线,以节能减排为中心,以技术进步和创新为根本出路,向着大而强的目标不断迈进。正是有了《战略》的引导,中国水泥工业在短短15年的历史瞬间,水泥产量占到了世界总量的50%,新型干法水泥技术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已成为世界最大的水泥技术装备出口商和工程承包商。
一、新型干法水泥发展的15年
早在15年前,中国水泥产量已位居世界第一,但那时的水泥生产主要是以立窑为主,1995年立窑水泥产量占当时全国水泥总量的82%。要改变中国水泥工业大而不强、技术落后的局面,就要大力发展新型干法水泥、淘汰落后产能。
“九五”期间,正值实施《战略》的前5年,即作为打基础阶段。原国家建材局围绕“控制总量,调整结构”,努力推动两个根本性转变,制定了水泥工业“上大改小”和地方水泥工业“限制、淘汰、改造、提高”的发展方针;通过“科技创新、优化设计、国产设备、业主负责”的路径,实现了新型干法水泥的“低投资”,突破了发展中的“资金”瓶颈制约。与此同时,各大水泥研究设计院所围绕装备国产化、低投资,通过引进消化、科技创新、优化设计,有力地促进了新型干法水泥的大发展。这5年间,水泥总量累计增长25.52%,新型干法水泥熟料产能累计增长了120.29%。水泥工业的技术结构调整虽起步艰难,但有了突破,为后来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节能减排取得初步成效。
在实施《战略》的第二阶段,即在“十五”、“十一五”期间,新型干法水泥得到了快速发展,技术结构调整得到了彻底改观。2009年,新型干法水泥产量占到总量的76.8%,预计2010年将达到85%以上。
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的规模由小到大,从日产2000吨到日产12000吨水泥熟料生产线的陆续投运,外企投资运行的生产线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我国大企业也发挥了技术和资金的优势,为国产化日产5000吨及以上的水泥熟料生产线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充分体现了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作用。截至2009年,我国已有5条国产万吨级新型干法水泥熟料生产线投运;在2009年1113条运行的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中,有316条日产4000吨规模及以上的生产线,其熟料产能占到新型干法总量的51.25%;在当年新投产的176条生产线中,81条日产4000吨规模及以上的生产线熟料产能占到了当年投产新线总产能的64.1%。预计2010年,我国将有150条新线投产,届时我国新型干法水泥熟料年产能将达到11.4亿吨,其中日产4000吨规模及以上的生产线将有400多条,熟料产能占到新型干法总量的60%以上。
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的规模化也有力提升了国内建材机械工业的加工制造能力,日产万吨级水泥熟料生产线的窑系统、配套的大型立式磨、辊压机都已做到国产化。
在《战略》指导下,中国水泥协会协助政府部门编制了《水泥工业发展专项规划》、《水泥工业产业发展政策》、《水泥能源消耗标准》,并参与修订《硅酸盐水泥标准》。尤其在“十五”、“十一五”期间,国家为促进水泥工业发展所颁布的政策法规最为密集,仅在2009年,政府就出台了9个涉及水泥工业发展的政策、法规文件。这也反映出水泥工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影响力正在不断提升。
二、企业规模不断扩大的15年
长期困扰水泥工业发展的另一个问题是企业众多、规模偏小、竞争力差。只有完善行业的组织结构调整,提高生产集中度、建立和完善市场机制,才能增加企业竞争力,做大做强企业。水泥大企业的快速成长对中国水泥工业的未来发展具有重大历史意义。
兼并重组是企业迅速做大、抢占市场、完成布局的有效发展战略。企业规模、融资能力、政策支持是推动企业兼并重组的关键因素。
企业兼并重组的瓶颈是融资能力。大企业除了具有规模盈利能力外,还有较高的银行授信额度,且多为上市公司,是参与企业兼并重组的主体。目前,国内已有25家水泥上市公司(A股、H股),在国内投资的外企和台企也基本都是上市公司。2001~2007年,水泥建设投资每年平均在400亿元以下。2008年水泥建设投资突破1000亿元,2009年水泥建设投资为1700亿元,2010年预计接近2000亿元。因此,企业并购重组的融资瓶颈已基本解决,今后需要在规范市场、合理布局、调整税费、加强服务等方面继续完善。
2006年,国家确立了60户大型水泥企业(集团)为国家重点支持水泥工业结构调整的企业。国家鼓励大型水泥企业兼并、重组、联合,迅速提高生产集中度,优化资源配置,带动水泥行业结构调整,并对这些大型水泥企业在开展项目投资、兼并重组时的项目核准、土地审批、信贷投放等方面予以优先支持。
据初步统计,2009年水泥行业兼并重组涉及整合水泥产能近8000万吨。通过竞争与联合重组,国内水泥区域市场格局越来越明朗化,市场集中度明显提高。2009年前50家水泥企业(集团)的水泥销售量达到6亿吨以上,产能利用率达到80%。前20家水泥企业水泥熟料年产能占全国新型干法水泥总产能的52.01%,前10家占到40.40%。
今年8月,国务院颁发《关于促进企业兼并重组的意见》,明确把水泥列为六大重点整合产业之一。企业兼并重组正是水泥工业组织结构调整的核心内容,随着国家对水泥新建产能进行严格控制,未来在全国水泥总产量难以持续高速增长的背景下,兼并重组将成为水泥行业投资主线,而具有央企、国企背景的水泥上市公司将是并购重组主体。加速水泥行业的兼并重组有利于淘汰落后水泥产能。在政策和市场的剪刀差下,3年基本完成淘汰落后水泥产能任务是有可能的。
推动水泥工业的兼并重组必将带来行业大洗牌,市场集中度进一步提高,企业竞争能力不断加强,对上下游行业的话语权、影响力会有所提高,水泥工业在国家经济建设中的作用和地位将越发凸显。
三、技术创新节能减排的15年
节能减排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性环节,是关系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大事,也是关系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大事。长期以来,水泥工业的技术创新主要表现在研发和推广节能减排的新技术、新产品等方面。技术创新给企业带来明显的经济效益,也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增强了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通过技术创新,还提高了企业管理水平,产生了一批创新型企业。可以说,没有技术创新,水泥工业结构调整也无从谈起。
15年来,水泥工业围绕“装备国产化、大型化、优化工程设计、资源综合利用、环保、新品种”等内容进行了持续的技术创新工作,不断推进行业的节能减排。
截至2009年,我国实现了日产5000吨水泥熟料生产线主机装备完全国产化。高效低阻窑尾预热器一级出口废气温度接近300℃;原料立式磨单位产品粉磨电耗小于17kWh;辊压机粉磨系统水泥单位电耗小于30kWh;余热发电、第四代水泥熟料冷却机、窑尾高效斗式提升机、煤粉计量转子秤、大型选粉机、大型袋式收尘器、高压变频器、水泥助磨剂、高效回转烘干机、耐磨耐热材料、电石渣替代石灰石生产水泥技术、矿山均化开采、大型破碎机、计算机集散控制技术等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技术和设备被推广应用;水泥标准的修订、水泥环保标准的修订、水泥清洁生产标准和水泥能源消耗标准的制定等,极大地推进了水泥工业的节能减排,行业形象得到彻底改观。
“十一五”期间,水泥窑余热发电创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为行业节能减排做出巨大贡献。1条日产5000吨水泥熟料生产线进行余热发电技术改造后,年可发电5100多万kWh,相当于节约标准煤1.9万吨,同时年可减排CO2约4万吨、SO2约40吨、NOX约140吨。
与此同时,金隅新北水、海螺水泥、广州越堡、华新水泥、拉法基瑞安、中联乌兰、亚泰水泥、大连小野田、浙江舜江等一批水泥企业,正在尝试利用水泥窑协同处置城市污泥、生活垃圾、危险废弃物。水泥工业寻求可替代原料、燃料的技术创新正在全面展开。
2009年水泥产品综合能耗大大降低,吨水泥熟料能耗为124.15千克标准煤,比2008年降低4.85%;吨水泥能耗为95.08千克标准煤,比2008年降低8.11%。水泥工业巨大的节能减排市场催生了合同能效管理,打破了水泥企业单一投资改造项目的资金运作模式。
实践证明,水泥工业以单一的微观技术创新推进了行业的宏观节能减排,以众多的微观技术创新又达到了宏观行业结构调整的目的。在全球化、信息化、低碳经济的背景下,企业的技术创新遇到了新的挑战与机遇。
技术改造机遇。国家对水泥工业的能源消耗、环境保护的要求愈来愈高,因此有必要对“十五”期间及以前的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进行技术改造;用自动化技术提高生产控制水平;用计算机技术提升企业管理水平等。在未来新线投资建设减少的情况下,技术改造必将有大量的市场需求。
新领域研发机遇。重点是根据国情研发利用水泥回转窑协同处置城市污泥、垃圾及焚烧危险废弃物技术和装备。这不仅解决了环境保护问题,也将对我国城市化建设做出新贡献。随着大企业的整合,联合矿山开采的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矿山植被恢复技术、骨料加工储运技术、混凝土制品技术、水泥商品的物流监控技术等都将是大企业完善提高的内容。
国际合作机遇。为应对国际气候变化,发达国家水泥企业和许多国际研究组织都在积极探索水泥生产领域的节能减排,我国的技术创新可以主动参与国际合作,应转变长期依赖引进技术的思维,中国先进的水泥技术也完全可以进入国际市场,进行转让和服务。
四、未来可持续发展的20年
未来20年,是继续实施《战略》,追求“做大做强”目标的20年;是不断丰富《战略》内涵,提出更高目标的20年。
1.企业兼并重组——做大做强
未来10年,水泥行业通过兼并重组,可能会出现企业“大者恒大、强者恒强”现象,市场布局需重新划分的局面。预测未来,全国水泥产能分布将出现“631”格局,即前10家大企业的水泥产能占全国水泥总产能的60%;前20~50家的产能占总产能的30%;剩下的企业占到总产能的10%。在完成上述格局后,部分大企业将向跨国公司迈进,谋求海外投资。
2.企业国际化——扬帆入大海
中国水泥的技术、装备和工程能力已具备国际竞争能力,那些水泥工业欠发达的国家和新兴第三世界国家正是中国水泥企业未来的巨大市场。我们部分水泥大企业已经有能力、有实力“走出去”,向跨国公司的组织形式迈进。在支持那些需要投资的国家的同时,我们的企业也得到了成长。我们的集团公司可以向在海外投资的子(分)公司或合资公司转让水泥技术、出口装备、参与产品经营贸易,取得回报效益。
在国外水泥工程建设中,我们输出了技术、带动了装备出口、培养了国际化人才。但也必须看到,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交付了学费、付出了心血,甚至是生命的代价。中国水泥要走出国门,企业要国际化就必须探索“技术+工程+投资+收购=长期回报”的发展模式。仅靠国外工程拿点劳务费,没有海外投资,就不是企业国际化。
培养出中国水泥跨国公司才是“由大变强”的最终体现。从中国政府2000年第一次明确提出“走出去”口号至今已有10年时间。政府部门将继续通过具体政策,支持中国企业进一步“走出去”。外有市场需求,内有政府支持,有远见的水泥大集团应该积极调整发展战略,是扬帆入海迈进国际市场的时候了。
3.企业社会责任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
在中国社科院刚刚公布的2010年《企业社会责任蓝皮书》中,属于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的建材工业,在企业社会责任发展指数方面只是个“旁观者”,距“起步者”、“追赶者”、“领先者”得分甚远。在《中国100强企业社会责任发展指数(2010)表》的“旁观者”百强企业名单中,唯一见到的吉林亚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排名第66位,而众多大型水泥企业连名单都未见。我们的企业应研究企业社会责任的评价指标体系,争取早日有更多的企业进入“起步者”行列。
4.技术创新——节能减排
应对低碳经济发展,中国水泥工业节能减排的重点将转向可替代原料、燃料的利用,以及推行以质代量及高标号水泥的应用。水泥企业要合理增加废渣利用,利用水泥窑协同处置城市垃圾、污泥。
顺水行舟,扬帆入海。中国水泥工业在《战略》的引导下,依靠创新出强、坚持结构调整、推进节能减排,正经历着由小到大,由大变强的成长过程。
(中国水泥网 转载请注明出处)
编辑:wwb
监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