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叶青:坚定实施五大战略引领百年华新持续健康发展
华新水泥于1907年建厂,至今已走过了100多年的发展历程。华新之所以能辉煌地走过100年,特别是在上世纪90年代后期,面临设备老化、工艺落后、资金严重短缺、人员过多、企业背负着沉重的社会包袱的情况下,能够快速摆脱困境,持续、健康发展,得益于我们认真领会并落实我国建材行业“由大变强、靠新出强”的发展战略,大胆实践,勇于创新,企业重新焕发出青春活力。
如今的华新,在全国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建有水泥生产基地,拥有已建成的29条世界先进水平的新型干法水泥熟料生产线、11个大型粉磨站、3条在建熟料生产线、24座混凝土搅拌站、2个骨料生产基地、1个大型机械装备生产基地、3个水泥窑环保协同处理厂、5个包装袋制造厂、1个省级技术中心、1个国家级实验室,形成了集规模优势、技术优势、人才优势、管理优势、质量优势为一体的大型水泥集团,构建了以华中为主市场,以中西部地区为延伸市场的整体格局,水泥年产能已突破5500万吨,总资产165亿元,营业收入近百亿元,综合实力居我国水泥行业前列,名列中国制造业500强,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华新水泥畅销国内外,有力地支援了国家重点工程建设,深受用户好评。华新的发展走的是一条“由大变强、靠新出强”的道路。
一、审时度势,顺势而为,将华新定格在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上
华新在发展战略上形成了共识:必须针对国际国内日趋激烈的竞争形势,以培植企业核心竞争能力和将水泥企业自身做大做强为根本目的;必须摆脱既有市场、产品观念的束缚,瞄准水泥行业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选择装备;必须坚持量力而行的原则,避免资源配置过于分散、运作费用过大、人才难以支撑和时机选择难以把握的“陷阱”;必须加大技术创新工作的力度,以提高水泥工业生产、资源、能源利用效率,降低环境污染为重点课题,逐步缩小与世界发达国家水泥企业的差距,使企业成为具有较高社会和经济效益、可持续发展的绿色企业;将产权制度的改革与水泥行业的结构调整相结合,实现与多种经济成分企业的联合,使华新走上一条由小变大、由大变强快速发展的道路。
由此,华新制定出明确的发展目标,即针对我国水泥工业的宏观形势,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规避风险、发挥优势,把握国家“上大改小、控制总量、结构调整”和中部崛起、西部大开发的良好机遇,以低成本扩张为主要方式,实施渐进的发展战略,在实现规模扩大的同时,实现体制、管理、技术的全面创新,使企业与生态、社会和谐相处,员工与企业共同发展。
二、勇于实践,不断创新,百年企业再展英姿
发展思路确定之后,我们适时地把握机遇,组织实施了公司发展的五大战略,企业面貌焕然一新。
“十字型”定位发展战略。华新的发展战略以长江流域为“十字型”战略的横轴,以京广线区域为纵轴;以中部地区为发展重点,兼顾长三角和西部地区,涵盖了我国发达、中等发达和欠发达地区。华新“十字型”发展战略与国家发展规划中的“西部开发”、“中部崛起”战略相吻合,具有强大的生命力。2003年3月,华新在湖北西部的宜昌公司3200t/d水泥生产线点火投产,开始走出黄石,走向全国。此后,华新乘势而上,先后在湖北、云南、江苏、西藏、湖南、河南、四川和重庆等地投资建厂,不仅壮大了公司实力,优化了市场布局,而且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实现了企业与地方经济的“双赢”。
“纵向一体化”产业发展战略。除水泥业务外,华新大力拓展混凝土骨料和环保业务,使产业链和价值链得到有效延伸,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和谐统一。早在“十五”期间,华新就开始涉足上游的骨料、矿粉、替代原燃料业务及下游的混凝土业务。在环保业务方面,华新采用“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综合利用模式,大力发展可替代原燃料事业,形成国内领先的水泥窑协同处理技术,消纳和处理社会上其他工业生产和生活所产生的废弃物。华新秭归公司利用水泥窑协同处理三峡漂浮物,有效地解决了长江上游漂浮物对中下游可能造成的污染问题,保障了三峡大坝的安全运行。该项目采用世界先进水平的可替代燃料煤新工艺,在处置过程中不排放任何有毒有害气体,也不产生残渣,该厂被科技部列入“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示范工厂。华新在湖北武穴建立的国内首个危废处理中心,可大批量处理农药、有毒有害化学品及其他工业产生的化学废弃物和工业废弃物。目前,华新公司已拥有1个环保公司和8个废物预处理工厂,建立了完善的职业健康安全体系,并投资1500万元建立了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AFR实验室,可根据分析结果提出危废处置技术方案。
管理创新战略。华新充分利用上市公司的有利条件,率先提出了进行B股战略性配售的大胆设想(当时中国证监会还没有B股战略性配售的法规),向国际上最优秀的水泥企业之一——豪瑞公司发行了7700万B股,使之成为企业的外部战略投资者。2008年2月,华新向豪瑞定向增发0.75亿股,豪瑞持股比例进一步上升,成为华新最大的单一股东。在合作中,华新注重学人之长、补己之短,通过“嫁接”国际著名水泥企业的成功经验,华新的管理体制迅速与世界接轨,形成既有百年历史积淀又蕴含当代管理精华的管理风格。华新管理创新目的,是力图做到战略管理系统化、连续化、数字化。
技术创新战略。多年来,华新在项目建设中,把引进国际先进技术装备和企业自主创新结合起来,创造了国内同行业中项目建设多项之最,成为中国水泥行业中提供产品最多最齐全的公司。华新大型设备国产化居于行业领先水平(设备国产化率达到100%),形成了以XZ1000t/d、ES2000t/d、XF4000t/d、WX6000t/d为代表的具有华新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干法生产线系列,享有水泥产品、窑、磨等多个技术专利。华新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研制的高效HXL筒辊磨和原料、水泥、矿渣的立磨系统,最大产能可达480t/h生料、200t/h水泥、150t/h矿渣,主要技术指标居于世界先进水平,被国家列为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项目和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工程。以华新为主研发的“水泥低环境负荷化关键技术及工程示范”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华新还十分注重在生产经营运行中加强技术管理,不断优化操作方案,以技术创新支撑企业生产经营业绩的提升,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社会责任战略。华新把成为“中国建材行业最受尊敬和最吸引人的公司,为所有投资者和客户创造价值”作为公司发展目标,并将这一理念贯穿到生产经营和改革发展的全过程中,成立了社会责任管理委员会,设立企业社会责任部,建立了完善的社会责任管理体系。在发展中,华新始终坚持3条原则和3个标准:即在矿产资源丰富地域建熟料生产基地,在市场资源(销售市场和工业废渣)丰富地域建粉磨站,在城市发展密集地域建搅拌站;每一新建项目的环保投入占总投资的8%以上,每一个新建基地要做到厂区内三季有花、四季常绿,每一个分(子)公司要实现“洁、绿、亮、美”。
三、转变观念,注重环保,积极拓展新的业务领域
由量变到质变,实现增长方式的转变。众所周知,全国水泥总量从上世纪末的5亿多吨增长至2009年的16.5亿吨,2010年将突破18亿吨,人均水泥产量接近1.4吨,远远超过了美、德、日等发达国家的水泥消费峰值水平。可以预测,当前旺盛的水泥需求将可能因中国经济的发展而保持一段时期,但不会再有太大的增长了。因为水泥需求离不开社会的投资建设,社会的投资建设同样不能脱离经济发展的现实。近年来,国家实施的4万亿元投资计划是针对全球金融危机的严重威胁而采取的超常规举措,不能视作水泥工业长期增长的依据。虽然今年全国水泥整体形势向好,但四川、湖北等地水泥市场依然形势严峻,值得我们认真反思。水泥工业急需转变增长方式,由以往的总量增长转变到注重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注重企业发展质量的轨道上来。在发展上,华新的做法是“填空”,即不到产能密集过剩的市场去争挤,而是到有潜在需求的地区去发展,积极为行业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显示了巨大的生命力,不仅壮大了公司实力,而且推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精益求精,塑造水泥产品新形象。一是要产品创新。水泥行业经历了总量的巨大增长,但产品结构却一直没有太大的变化。时至今日,低标号水泥产品仍然充斥市场,水泥在专门化、精细化、特种化等方面还远远不够。水泥企业还只是停留在迎合市场需求以获取更大市场份额的初级阶段,还没有能力引导市场消费。因而未来水泥行业应该在产品创新上予以更多的投入,提高用户的使用效率,在满足建筑质量要求的前提下大幅度降低每平方米建筑面积的水泥用量。二是要技术创新。虽然水泥是技术相对成熟的行业,但水泥企业利用其他领域先进的技术为我所用的前景依然广阔。如信息技术在水泥领域的深入运用,将会给水泥企业的采购、生产、营销、财务等全过程带来深刻的变革。
树立“竞合”新理念,积极应对产能过剩的新形势。近10年来,煤炭价格上涨了近5倍,房地产价格也翻了几番,而水泥的低价位一直延续至今,既没有分享到房地产价格上涨带来的成果,同时还饱受煤炭价格上升的挤压。虽然竞争是成熟市场经济的必然选择,有序的竞争会使社会资源朝合理的方向配置,但是目前水泥企业之间的竞争往往是低质低价的无序竞争,很容易陷入“囚徒困境”,使整个水泥行业的利益受到损害。由于水泥需求对价格基本上没有弹性,不管是大型重点工程客户还是民用散户,一般都不会因为水泥价格的涨跌而改变购买量。如果市场稍有“风吹草动”,单个企业就降价倾销,很容易形成“竞相杀价”的局面,使全行业获利甚微甚至亏损。而且,当价格低到一定程度时,一些企业为了眼前利益,不惜偷工减料、弄虚作假,放松对产品质量的控制,后果不堪设想。牛奶行业的“三鹿”事件可以给我们很多的警示。因此,水泥企业之间的“竞合”(竞争合作),将具有行业战略意义。
投身节能环保,“变身”环保企业,是新时期水泥企业发展方向的最佳选择。一方面,要狠抓水泥企业的节能减排。节能减排是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到2020年,我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比2005年下降40%~45%。建材行业作为全国能耗大户,能耗总量高居产品制造业第三,有责任也有义务为中国的节能减排作出自己的贡献,水泥企业要在节能环保上作出更多的努力。另一方面,要为社会环保事业作出贡献。在做好水泥企业自身节能减排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要主动消纳环境废弃物,变身环保企业。利用水泥工业窑炉协同处理环境废弃物,不仅能满足废弃物焚烧所需的条件,同时还利用分解窑系统窑内温度高、热惯性大、工矿稳定、气体通过时间长、高温气体湍流强烈、碱性环境、还原气氛等特点,将废料中的绝大部分重金属还原并固化在熟料晶格中,又不排放二英、呋喃等有害气体,减少废弃物对环境的影响,大幅度降低废物处理的成本,因而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进一步而言,在产能过剩严重的形势下,水泥工业“变身”环保事业将是一个重要方向。未来的水泥工厂将不是为生产水泥而处理环境废弃物,而是为处理环境废弃物而生产水泥,水泥只是环保产业链中的产品。到那个时候,我们可以自豪地说,水泥工业不仅摘掉了高耗能、高污染的“帽子”,而且是环境废弃物消纳处理中心,水泥工厂是名副其实的社会清洁系统。
(中国水泥网 转载请注明出处)
编辑:wwb
监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