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高水平生态环境保护不会阻碍经济发展
“所有这些情况表明高水平生态环境保护不仅不会阻碍经济发展,而且会为经济发展增添新动能,推动高质量发展。”3月5日,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首场“部长通道”接受采访时说。
以高水平保护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黄润秋给出的事实依据是,近十年来,我们在经济总量实现年均增长6.5%的同时,污染物排放在持续大幅度降低。在污染物减排方面,这十年,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的减排分别超过84%、58%,北京二氧化硫的浓度以个位数的微克来计。PM2.5连续九年下降,累计降低57%,重污染天气比例只占1%左右。根据最新调查结果,老百姓对生态环境的满意度超过90%。
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辩证统一、相辅相成关系,在黄润秋看来,还体现在“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实现高质量发展,高水平的生态环境保护是内在要求、应有之义”上。必须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中考量,统筹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一方面,要支撑服务保障好经济平稳运行和发展向好;另一方面,要守好生态环境底线,以高水平保护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比如,在环境影响评价领域,去年生态环境部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做好能源、基础设施等领域重大项目建设环评要素保障。“去年一年,生态环境部本级审批180个重大项目,涉及的投资1.9万亿。我们指导地方审批12.3万个项目,涉及投资23.3万亿。这些都为稳经济、促发展作出了贡献。”黄润秋说。
强化经济发展过程中环评要素保障
据黄润秋介绍,为在服务和保障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同时守好生态环境底线,生态环境部主要采取了“123”做法:
“1”是落实好一套政策,出台了相关政策,构建了一套创新的政策体系,包括同类项目打捆审批、规划环评和项目环评统筹联动这样一些创新性机制,确保环评审批高效率。
“2”是畅通两项机制,一项是环评审批的绿色通道,主要针对重大项目。另一项是直达基层、直达中小微企业的咨询服务机制,通过远程在线帮扶、释疑解惑提升基层治理能力,帮助中小微企业提升环境管理能力,所有这些都是对环境影响评价效能的极大提升。
“3”是落实好三本台账,就是国家层面、地方层面和利用外资层面三个方面的相关项目环评管理台账,提前介入、定期调度,共同推动这些项目落地。
黄润秋表示,新的一年会继续用好上述“123”的政策,继续强化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环评要素保障。同时,还要强调守牢底线,这方面有“345”的考虑。所谓“3”,就是守住“三条底线”:一是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这是总要求;二是依法依规,法律法规和标准是刚性的,不能动,这个底线不能破,特别对一些重大的、性质比较恶劣的违法行为,会严肃查处、决不姑息;三是生态环境质量只能向好不能变差的底线。
“4”是把好“四道关口”:一是环评审批准入关,包括规划环评、项目环评,前期的“三线一单”区域准入;二是排污许可关;三、四道关是兜底的,即监督执法关和督察问责关。
“5”是重点关注“五类项目”:涉“两高”项目、生态敏感项目、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排放比较高的产业项目、涉圈水圈地的公园类项目、人民群众和社会反映强烈的项目。对这些项目严格审批、严格把关。
三条可供国际社会借鉴的中国经验
中国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采取的措施积极有效,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在国际上更是贡献了可供借鉴的中国经验。去年12月,我国领导和推动《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第二阶段会议在加拿大蒙特利尔成功召开,推动达成了“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及一揽子配套政策措施。“这是中国首次作为主席国领导和推动联合国环境领域重大议题谈判取得成功,在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的历程上打下了深深的中国烙印。”黄润秋说。
黄润秋表示,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上,有三条可供国际社会借鉴的中国经验:第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一系列重要理念。绿色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这些重要的理念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也是非常值得世界各国所借鉴的经验。第二,中国的生态保护制度、举措。我国建立了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创设了生态保护红线的机制,把生态功能极为重要和敏感的区域划到红线里面妥善加以保护,陆域红线面积占比超过了30%,这在全世界是独一无二的。第三,实施的大规模、大尺度的生态修复。国家层面实施了44个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的项目,还有一大批矿山生态环境修复项目,这些工作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评价这些是“全世界最有希望、最具雄心、最鼓舞人心的大尺度生态修复范例”。地方层面,各地加强城市的黑臭水体治理、水环境质量提升、水生态修复。
“现在,大家到各个地方去,都希望沿着治理好的河流看一看,两岸水清岸绿,成了老百姓很好的生活休闲空间,这也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体现。通过以上这些措施,我们将真正实现生态效益、环境效益、经济效益三赢。”黄润秋说。
编辑:李佳蔚
监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