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亿应收款 7万被拍卖!混凝土企业应收账款之痛如何破局?
3月份的第一天,在阿里法拍网上,无锡市迎来了一宗非常特别,但是又没有多少人关注的拍卖,说它特别是这宗拍卖是一宗应收款债权拍卖,拍卖的应收款账面金额巨大,但是起拍价超低,不过这宗拍卖却没有吸引多少人前来围观,拍卖结束后,围观人次也才204次。
这次拍卖的是资产名称为“(破)无锡大洋纺织印染有限公司应收账款”,从拍卖公告来看,这宗拍卖的应收账款,账面金额高达1.12亿元。
如此高的应收款权利,这次拍卖的起拍价却非常低,只有7.6577万元。不过即使这么低的起拍价,最终拍卖还是只有一个人报名竞拍,竞得者以起拍价拿下了这宗1.12亿元的应收款权利。而竞得者出价时间也是相当的踩点,在截止出价10点前的9点58分35秒才出价,最后一分多钟低价捡漏超亿元的大单。
值得注意的是,这次无锡大洋纺织印染有限公司应收账款拍卖,已经是第27次拍卖了。第一次拍卖的时候,起拍价是高达2533.72万元,流拍后就开启不断降价拍卖,从千万级别的起拍价降到百万级别、十万级别,直到这次只要7万多起。
而在混凝土行业内,应收账款超过1个亿的搅拌站比比皆是,现金业务占比普遍不到15%,这也使得不少搅拌站开始信奉现金为王,宁愿主动降低利润,接现金单,也不愿接利润高的赊销业务。
打土一时爽,收款愁断肠,是整个混凝土行业的真实写照,接项目打土时有多高兴,收款时就有多难。
应收账款居高不下已经成为行业普遍现象,金额大、回款慢,有的款项甚至要不回来,成为坏账、呆账。
应收账款甚至已经严重影响到了混凝土企业的日常经营。
“我们去年6个站总产值有5个亿,其中现金款只有3000万,公司账户上根本没什么现金流,中高级管理层已经两月没发工资了”,某商混企业负责人坦言。
做着上亿的买卖,发不出员工工资,这不是笑话,是少部分混凝土企业面临的现实。
赊销本无过,但欠钱不还就是天理难容。
一直以来,作为乙方的混凝土企业姿态一直很低,没什么话语权。
合法合理合规地讨要应收账款,本来应该是一件天经地义、理直气壮的事情,现实却是,去甲方要钱,也只能哭穷诉苦、说可怜、讲困难。
对簿公堂,实属无奈,黑名单一上,十几年不联系。
被逼无奈,走投无路的混凝土企业,最后只能诉诸法律,与甲方对簿公堂。
“法院起诉实在是无奈之举,一个原材商把我们告了,直接发来律师函,要起诉并申请强制执行,公司想了各种办法筹钱、各种协商,还是没解决,最后我们只能把甲方告了”。
“钱是要回来了,但我们也上了对方的黑名单,十几年来再没合作过。我身边有个同行,心一狠,破釜沉舟,把拖欠账款的甲方全部告了,直接改行,退出混凝土行业,他说这辈子再也不想碰混凝土了”。——一个搅拌站站长的辛酸史
应收和应付账款的问题,有时只能通过法律途径解决,混凝土企业在原告和被告之间来回切换,这也使得不少混凝土企业都会配备法务部门。
▲某混凝土企业涉诉信息
“一家搅拌站没几十件官司,那只能说明入行不长”。——某搅拌站法务
那么,混凝土行业应收账款居高不下是如何产生的呢?
简单来看,就是作为混凝土需求方的建筑方不付钱嘛,但其实不然,建筑方只是这个链条上的一环,建筑方的上一环还有项目方。
首先,赊销本就是行业传统。
在建筑工程领域,主要就是基建和房建,一个大项目开工建设,动辄就是几十上百亿的投入,在建设周期内筹措如此大规模的资金,对于任何量级的项目方来说,都绝非易事,所以,绝大多数项目都是层层赊销垫资。
项目方找建筑方垫资,建筑方找混凝土企业垫资,混凝土企业找原材商垫资。
说得通俗一点,甲方直接把乙方当银行,因为相较于银行高额的利息、滞纳金、违约金,和法律风险,赊销垫资,不仅无息低息,而且乙方还不敢轻易把自己送上被告席。
其次,行业履约程度低,账款到期支付少、不支付。
赊销垫资本来无可厚非,双方按照合同约定的账期支付款项就好,但关键在于行业鲜有契约精神,逾期违约已经成了家常便饭。
为了项目顺利推进,只能采用赊销,先干活先供土,再付钱。所以,应收账款的产生在于赊销垫资,其源头在于项目所需的大额资本金;导致应收账款居高不下的关键在于行业履约程度低。
对于基建类项目,有政府站台和背书,无非就是回款慢一点,但应收账款问题不大。
但房建类项目就不好说了,尤其是近来不少头部房企接连爆雷,资金链断裂,建筑方与混凝土企业纷纷躺枪,即使走法律途径强制执行,也要等开发商资产变现,可谓遥遥无期。一般房企只有把楼卖出去之后,才能回收款项。
理论上来讲,在建筑方收到款项后,就会支付混凝土企业的账款,不过这是乐观情况,二者不一定正相关。在行业内,款项回收之后,一般大家都会优先把银行的钱还了,再根据自身经营情况,支付其他款项。
以前搅拌站接项目打土,只看建筑方背景,现在不少搅拌站为了降低应收账款的违约风险,还要对项目方调查评估。
那么,造成混凝土行业应收账款居高不下的现状,搅拌站当真无辜吗?
第三,行业不自律,无序扩张,行业准入门槛低。我们不妨也从搅拌站自身找找原因。一个行业的乱象与痛点,都与行业主体脱离不了干系。
相较于建筑承包施工方的各种行业资质、技术要求和体量规模,搅拌站的准入门槛实在低太多了,理论上来讲,找好场地,购买设备、原材料,招点生产和技术人员,办个建筑业预拌混凝土专业承包资质,接了项目,就可以开工打土了。
市场需求量大,搅拌站盲目扩大产能,遍地开花。
混凝土需求量大是事实,但搅拌站的混凝土产能更大,不少搅拌站动辄就是4条240产线,但实际混凝土订单还满足不了一条产线,产能严重闲置。
“在中国,哪怕是在农村,方圆100公里之内,你一定能找到搅拌站”,行业内人士说道。
行业门槛低,再加上万亿级的市场需求量,使得搅拌站无序扩张,从根本上改变了供需关系,混凝土市场供过于求,成了买方市场。
作为手握项目的买方,建筑方在市场上有绝对的主导权,搅拌站为了竞标接项目,赊销垫资也就自然而然了,应收账款居高不下,作为混凝土市场主体的搅拌站难辞其咎。
其实,搅拌站对于建筑方拖欠应收账款的行为并非束手无策。
毕竟搅拌站手里掌握着混凝土,混凝土作为一种大宗特殊预生产建筑材料,受浇筑时效性和经济运输距离限制,有很强的区域性,一旦停供,甲方项目直接停工。
案例:某地区混凝土企业,为了解决应收账款居高不下的难题,联合了区域内的所有搅拌站,区域内统一定价,且一旦建筑方到期未履约,拖欠账款,集体停止对其供土,但没过几天,就有搅拌站撑不住反水了,不仅恢复供土,还降价销售。
编辑:余丹丹
监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