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泥错峰生产大家谈:错峰生产未来的路怎么走
近几年,“疯狂”的砂石、“变味”的水泥错峰、“伤心”的混凝土……行业里热议的话题激发了更多专业人士的思考。应《中国建材报》“水泥错峰生产大家谈”栏目邀约,笔者就水泥错峰生产发表个人观点,不代表任何组织,仅供参考。
2014年3月两会期间,针对全国雾霾问题,全国政协委员白岩松提出了一个“关于促进构建北方四省一区(黑、吉、辽、蒙、冀)水泥和采暖错峰生产协调机制的构想”的提案。
2015年11月,工业和信息化部、环境保护部联合发布了《关于在北方采暖区全面试行冬季水泥错峰生产的通知》,开启了水泥行业错峰生产之路。
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建材工业稳增长调结构增效益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6〕34号)中提到要压减过剩产能,其中一点是推行错峰生产。
2020年12月28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生态环境部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水泥常态化错峰生产的通知》,推动全国水泥错峰生产地域和时间常态化,所有水泥熟料生产线都应进行错峰生产。
这是水泥错峰生产的发展之路。
错峰生产的初衷是好的,是为了缓解北方的冬季雾霾和采暖期的能源需求,将水泥生产和采暖用煤的高峰错开,即“错煤”。后来发展到南方夏季酷暑用电高峰与水泥生产用电错开,即“错电”。
最初的水泥错峰生产是行业自律的市场行为,水泥企业也尝到了错峰生产“市场协同”的甜头。在这个过程中,相关主管部门把错峰生产当成了化解过剩产能的重要抓手。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错峰生产缓和了供需矛盾,但是减少的不是水泥行业的真实熟料产能,而是短期的熟料产量。水泥行业的产能过剩问题依然严重。
与此同时,水泥行业对错峰生产的依赖度越来越高。因为错峰能给企业带来短期高额利润,也可以暂时化解产量集中释放的问题,缓解企业间相互打压竞争的矛盾,所以错峰生产也从局部范围迅速发展到全国各地。
但错峰生产不是万能的。库存满了,错峰;需求量不足,错峰;价格低迷,错峰。全国各地错峰停窑天数逐年快速增加,但是错峰生产的效果却在逐年减弱,由此产生的高额利润是否可持续也让人质疑。
2022年,因市场需求萎靡,几轮错峰下来,也达不到以前错峰效果了。历经多年实践,水泥错峰生产所面临的条件、环境等都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也促使业界人士开始重新思考水泥错峰生产未来的路该怎么走。
错峰生产能否从根本上解决水泥行业产能严重过剩的问题,值得探讨。如今的水泥错峰生产使某些落后产能得以苟延残喘,这在一定程度上将影响水泥行业的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笔者认为,解决产能过剩,要辩证地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既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又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发挥好;要利用好价格杠杆,使价格机制在管控增量和调整优化存量两方面发挥效用,从而推动建立和完善以市场为主导的化解产能过剩的长效机制。化解产能过剩,最终还要靠市场。
编辑:李佳蔚
监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