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育先:勇担材料强国责任 以实绩实效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

中国建材集团 · 2023-02-03 09:36

2022年10月16至22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中国建材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周育先作为中央企业系统在京代表,作为建材行业的一份子,出席了大会。

党的二十大胜利闭幕后,中国建材集团将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通过召开党委常委扩大会、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扩大)学习会、学习二十大精神大讲堂,组织集团和各级次企业宣讲会等,让二十大精神在集团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周育先在接受《中国建材》杂志记者采访时表示,党的二十大科学谋划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的大政方针和目标任务,为国资央企高质量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让他的内心深受鼓舞、倍感振奋,切实增强了团结带领中国建材集团迈向高质量发展、建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材料产业投资集团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

盛会落幕,激起阵阵回响,周育先结合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就如何将其转化为深入推进企业改革创新高质量发展动能,聚力打造“国之大材”,勇担材料强国责任,有了一些新的思考。

01 持续推进全面从严治党 探索高质量发展新思路新办法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这是党的二十大报告作出的一个新的重大论断,进一步凸显了高质量发展的全局和长远意义。近期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强调,“发展必须是高质量发展,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

国有企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我们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支柱和依靠力量,在落实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中义不容辞、责无旁贷,必须把发展质量摆在更突出的位置。“中央企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顶梁柱和压舱石,所以二十大报告对中央企业改革、创新、党建、国际化、安全生产、社会责任等等各领域的工作都是根本性的指导和遵循,我们要全面深入学习领会,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周育先说。

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理论的指导,需要制度的保障。近年来,中国建材集团始终瞄准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的目标,始终坚持守正创新,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确保党组织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

周育先介绍,中国建材集团高度重视党的理论创新,始终坚持党建和经营“一本账”,将党的领导融入公司治理,探索建立了“1345”党建工作体系和“3433”混合所有制企业党建工作机制,参与完成“加强国有控股混合所有制企业党的建设”,开展“党建工作品牌”和“善思”政研课题评选活动。建立大监督管理闭环体系,推动党内监督与企业内控管理深度融合,推进巡视巡察上下联动,构建巡视巡察工作格局。坚持“三不腐”一体推进,持之以恒推进作风建设,营造“亲清”廉洁氛围;坚持党管干部、党管人才,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取得新突破;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开展具有建材特色的宣传思想工作。

结合报告中提到的“推进国有企业、金融企业在完善公司治理中加强党的领导,加强混合所有制企业、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周育先讲道,这要求集团党委充分发挥好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作用,发挥好基层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健全全面从严治党体系,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向纵深推进;一体推进“三不腐”,完善大监督管理闭环体系;深入实施人才强企战略,把新时代好干部标准落到实处;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强化企业文化穿透管理,提升文化软实力。

传达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

“下一步,我们要强化理论创新,以永远在路上的政治定力持续推进党的自我革命,探索高质量发展的新理念新思路新办法。要把握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六个必须坚持”等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深入领会党的创新理论的道理学理哲理,做到学懂、弄通、做实;在建材实践基础上推进理论创新,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指导;完善党的自我革命制度规范体系,健全党统一领导、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监督体系,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周育先说。

02 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 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坚持守正创新,全力跑赢新材料产业赛道

“一代材料,一代装备”,小到手机零件,大到高铁飞机,新材料的身影无处不在。作为战略性、基础性产业,新材料被誉为产业“粮食”和科技进步的基石,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关键领域。2012年以来,中国新材料产业总产值年复合增长率超过20%,在原材料工业占比达15%,形成了全球门类最齐全、规模第一的材料产业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新材料产业的战略地位,指出“要奋起直追、迎头赶上”。这一重要论述,为中国建材集团把握历史机遇、跑赢新材料产业赛道指明了前进方向。

领航者和跟风者的区别就在于创新。近年来,作为我国无机非金属材料领域的“国家队”,中国建材集团强化自主创新和成果转化,助力创新型国家建设。一批新材料鼎力支持了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列举的载人航天、探月探火、深海深地探测、卫星导航、核电技术、新能源技术、大飞机制造等重大成果。成功攻克一批“卡脖子”新材料,30微米柔性可折叠玻璃、世界最薄0.12毫米超薄电子玻璃、8.5代TFT-LCD玻璃基板、5.0中性硼硅药用玻璃、碲化镉发电玻璃、T800和T1000高性能碳纤维、高强度玻纤纱、氮化硅陶瓷、锂电池隔膜、周期极化磷酸氧钛钾晶体、超特高压支柱瓷绝缘子、特种涂料等一大批新材料实现工业化量产,为我国战略新兴产业发展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基础保障。荣获7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4项中国工业大奖,累计有效专利2.1万项。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积极打造材料工业原创技术策源地,推动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创造了石膏板、玻璃纤维、风电叶片等多个材料领域原创技术工业化量产的典范案例。运用数字化智能化技术打造了一批水泥、玻璃、玻纤等世界级的“梦幻工厂”“未来工厂”。

玻璃新材料生产线

看到成绩的同时,周育先也清醒地认识到,我国新材料产业发展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守正创新是贯彻党的思想路线的重要内涵,要求我们坚持创新驱动,以满腔热忱对待一切新生事物。下一步,我们要立足‘四个面向’,坚决打赢关键材料技术科技攻坚战,勇当低碳无机非金属材料原创技术策源地和现代产业链链长,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自主保障安全水平,促进我国材料工业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速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普及,让更多新材料创新成果服务人民美好生活。”

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在2022年11月召开的“全国建筑材料行业科技创新大会”上提出:建材行业是多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咽喉要道”的承担者,要引导行业科研力量围绕非金属材料在物理、化学等性能指标上超越不少于一个数量级的“超级材料”展开技术攻关,包括超快硬、超强、超耐磨、超保温、超密封、超耐腐蚀等,以实现满足抢修抢建的需要、满足战时的需要、满足极端应用场景条件下对材料的需要、满足我国自主原创技术发展的需要、满足未来相关领域科技进步对材料的需要等五个满足。周育先认为,这一提法极具前瞻性。“全世界的科技和产业革命发展到现在这种程度,实际上新材料已经成为了一个国家科技创新的先导和基石,每个国家国民经济的发展、科技创新,以及其他方面的国防建设上面的衡量指标就是新材料的水平,全世界有70%以上的新的战略性发展都是依靠了新材料。所以,我们要积极解决‘卡脖子’技术壁垒,加快新材料产业领域自主创新和工业量产,通过产业基金、并购重组、上市等多种方式,培育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集群,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不仅要选择和培育有市场前景、有发展潜力、有资源优势的产品,还要聚焦行业颠覆性、突破性、迭代性技术攻关,做好技术储备,推动新材料产业创新发展,着力推进新材料产业的高端化、量产化,保障国家材料产业链的战略安全。”

高性能碳纤维生产线

“比如我们的碳纤维,应用在国产大飞机上,就可以说是一种‘超级材料’。2020年投产的青海万吨级碳纤维生产基地,让我们在解决了T800、T1000级碳纤维‘0到1’跨越的基础上,也解决了‘1到100’的大规模量产。只有实现量产,才能保证性能稳定、性能一致,才能保证其在国防军工、航空航天领域的应用。现在产量提高了,规模上来了,从‘国之重器’到新能源、基础设施建设,碳纤维材料的应用领域会得到进一步拓展,也就能进一步提升各种装备的水平。”万吨级产业基地的建成,为中国建材集团树立了信心:外国人能做的,中国人不但能做,而且将来可能做得比他们更快更好。

坚持“大创新”,打造具有建材特色的创新体系

科技创新并不是孤立存在的,需要优秀的管理开路架桥,创造良好环境。近年来,中国建材集团坚持“大创新”,打造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创新、管理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四位一体”具有建材特色的创新体系,创造专注事业的成长环境,形成上下联动、注重创新的文化氛围,吸引培养一批优秀企业家和科研人员。凝练了“三精管理”、八大工法等管理工法。牵头设立国内最大规模之一的新材料产业基金,成立数智建材研究院,加快建设工业互联网平台、智慧供应链平台、大数据中心,推出“水泥+”“我找车”“跨境电商+海外仓”和建材家居连锁超市等创新模式。

由于新材料产业发展受到上游原创技术和下游应用场景制约,科研创新便成为一个高风险事业,创新投入既要与企业战略的大方向一致,又要兼顾市场收益;既要注重产出效率和经济效益,又要尊重长期持续投入和高风险等规律。周育先说,中国建材集团要打造成创新的沃土,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营造创新氛围。强化体制机制创新,用好“种子”资金,培养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加快实施“揭榜挂帅”“赛马”等创新激励机制,鼓励创新、宽容失败,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强化管理创新,对标世界一流,创新提升管理水平,针对“从0到1”的原创技术创新突破和“从1到100”的创新成果产业化的差异化进行管理创新,助力新材料顺利迈过产业化“死亡谷”。强化商业模式创新,用好“水泥+”、国际化、“双碳”三大翘尾因素,进一步发掘集团内完整产业链、丰富数据资源、巨量应用场景、众多客户资源的潜在价值,为“大国重器”提供高端化、定制化新材料保障。

03 将市场化改革进行到底 书写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建设新篇章

以改革赋能高质量发展,将市场化改革进行到底

中国建材集团一直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先锋,近年来,改革取得了积极成效,活力效率不断提升。坚定不移深化市场化改革,成为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典范。至2021年末,集团以400多亿元国有资本,吸引1700亿元的社会资本,撬动6500多亿元的总资产,对相对控股混合所有制企业探索实施差异化管控。高质量组织落实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在双百企业、科改示范企业等各项考核中取得优秀成绩,顺利完成改革试点,正式转为首批国有资本投资公司。

巨石玻纤生产线

“以中国巨石为例,多年来的混改经验,让巨石走出了一条经得起历史和实践检验的成功道路,这证明了不同所有制成分的互补和共促,促进企业进入健康发展的良性循环,是集团探索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成功典范。”

改革永无止境。周育先认为,下一步中国建材集团要将市场化改革推向深入,助力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做到以下几点:坚持“两个一以贯之”,推动形成更加成熟定型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让企业的决策过程回归到公司法、公司章程以及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继续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完善混合所有制企业差异化管控,鼓励发挥非公股东作用,实现国有资本和非公资本的增值共赢;持续深化市场化经营机制改革,以更大力度组织实施新一轮深化国资国企改革专项行动,打造现代新国企。

建设世界一流材料产业投资公司

2022年6月,中国建材集团正式获批转为国有资本投资公司,成为首批转正的5家央企之一。此前,在产业集团转型国有资本投资公司方面,中国建材已试点3年。这一转变意味着什么?对集团未来的发展创造了什么样的新机遇?

周育先表示,这意味着中国建材要承担更多的使命,作出更大的贡献。国有资本投资公司为集团未来发展创造了新机遇。一是体制机制更加灵活高效。通过投资公司改革,基本形成以“管资本”为主的治理型管控模式、以有序授权放权和综合性监督管理闭环相结合的企业管理机制、以提升全体员工效率和活力为特色的市场化经营机制,初步建成了服务国家战略发展需求、服务国民经济主战场的科研创新体制机制。同时,国资委对国有资本投资公司的授权放权更加充分,集团将用好投资公司的体制机制优势,在培育新兴产业、做强存量产业上进一步发力,不断把培育的新兴产业转化为自己的优势主业,实现高质量发展。二是发展路径更加自主多元。成为国有资本投资公司,中国建材集团将继续强化投资能力建设,坚持战略理性与经济理性高度统一,树立产业投资思维,优选投资赛道、优化投资路径、精选竞争策略,打造世界一流材料产业投资公司运作体系。将以国有资本投资公司的定位积极参与央企专业化整合,加快将资本投入到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新能源产业链上梯次布局、在新材料领域内重点突破,加快创新引领、数字化转型、低碳化发展,真正实现国有资本做强做优做大。

对此,周育先信心百倍。“我们已经做了大量工作,全面开启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建设新篇章:创造性提出并践行‘4335’指导原则,打通材料产业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底层逻辑和试点路径。从产业投资角度打造了一批边界清晰、主业精锐、具有产业链控制力的主产业赛道,建立健全定位清晰、生态优化、机制有效的国有资本投资体系。从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角度深入推进专业化、地域化整合,重塑了健康稳定的水泥行业生态。”

周育先透露,接下来,中国建材集团将开启“投资公司2.0”模式。什么是2.0?他解释道:继续坚持战略理性与经济理性平衡统一,优化投资方向、投资路径、投资布局,打造世界一流材料产业投资公司运作体系。以“国之大者”的使命担当全力打造“国之大材”,在基础建材升级、新业态孵化、新产业培育、新技术攻关上发挥带动引领作用,将资源更多配置到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升无机非金属材料领域的新型工业化水平。要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为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材料强国作出杰出贡献。

04 助力行业绿色低碳转型 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建材智慧

带头践行“双碳”战略,做好建材行业排头兵

随着“双碳”目标的提出,我国进入以降碳为重点,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的关键时期。中央企业关系着国家经济命脉,同时也占据了我国碳排放相当大的份额,在碳达峰碳中和攻坚行动中应当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中国建材集团是全球最大的综合性建材产业集团、世界领先的新材料开发商和综合服务商,在达成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上有着坚定的信念,“我们已经在碳达峰碳中和路径分析的基础上,编制完成了碳达峰碳中和实施方案,目前已开始全面落实,大力提升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以推动建材央企在节能降碳中的示范引领作用。”周育先表示,集团将着力抓好减碳、降碳、固碳、管碳四件事,全力守护绿色家园、守护城市生态、守护绿水青山、守护居民健康,当好建材行业碳达峰行动的排头兵。

建材行业属于传统制造行业,其低碳创新技术潜力很大,可以通过新型技术推动建材行业整体低碳转型。据周育先介绍,这些年,中国建材集团在不同维度开展了不同工作。一是基础建材领域,率先建设水泥绿色低碳技术装备示范生产线,各项指标均优于国标I级能效,同时突破了工业用低成本气凝胶材料工程化制备及应用评价关键技术;在水泥、玻璃等行业推动碳捕集、利用与封存工作,以点带面促进建材行业低碳转型。二是新材料领域,推进碳纤维及绿色低碳重大技术装备、大飞机用碳纤维复合材料、高放废液玻璃固化等国家重大项目攻关,加快超细电子玻纤、高品质大尺寸玻璃新材料、高性能陶瓷纤维、大型风电叶片等原创成果转化应用。三是在智慧工厂领域,实施数字能效推进计划,通过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先进过程控制等技术应用,对能源消耗情况实施动态监测、控制和优化管理,实现企业能源管理数字化和精细化。

中材安徽循环经济产业园

坚持高水平对外合作,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高水平对外开放合作,是我国“十四五”规划目标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要求,也是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重要举措;对于中国建材集团来讲,更是高质量发展和迈向世界一流的必然要求。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我们要深刻洞察人类发展进步潮流,以海纳百川的宽阔胸襟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携手共建更加美好的世界。”在周育先看来,唯有以“胸怀天下”的责任感,放宽眼界,放大格局,方能成就卓越。

“中国之角”房屋修缮竣工仪式

中国建材集团作为我国建材行业“走出去”的先锋队,在“一带一路”沿线打造出一张张闪亮名片,为沿线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和全球建材稳链固链强链提供有力支撑。深化国际合作交流,在全球建设了496条大型水泥玻璃生产线,连续十五年保持建材国际工程市场占有率第一。在27个国家投资45个固定资产与股权收购项目,在埃及建成非洲最大玻纤生产基地,在阿联酋、坦桑尼亚、南非、巴布亚新几内亚等国建设32家海外仓和建材连锁超市。主持制订国际标准26项,主导8项中国标准走向世界。秉持为当地经济作贡献、与当地企业合作、与当地人民友好相处的“三原则”,融入当地本土化发展。积极履行企业社会责任,树立了负责任有担当的世界公民形象。打造跨文化融合项目,开展海外“善用”系列文化外宣活动,连续三年对公众开放。讲好中国建材故事,集团2022年继续在世界500强排名中稳居全球建材企业榜首,全球品牌价值500强排名比2019年提升181个位次。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中国建材集团已经发展成为一家具有全球视野的国际化公司,实现了做强做优做大的跨越式发展,到今年已连续五年稳居全球建材企业榜首。周育先告诉记者,下一步,集团将继续秉承“材料创造美好世界”的企业使命,紧扣“宜业尚品、造福人类”建材行业发展目标,深入推进市场国际化、资本国际化、人才国际化,依托国内大规模的产业优势、一流的技术工艺装备优势和数字化高端化智能化优势,积极稳妥推进水泥、石膏板、玻纤、风电叶片、锂膜等业务的海外布局,统筹国内外两种资源,加快融入“双循环”格局;要加强与国内外建材行业兄弟企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友好合作,培育全球发展新动能,深化拓展平等、开放、合作的伙伴关系,从世界一流硬件向世界一流软件拓展,推广中国建材、中国企业的良好口碑,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建材智慧。

跨越非凡十年,跨越天地山川,履行“大国顶梁柱”的央企责任,探索材料奥秘的征途漫漫,中国建材集团始终坚定前行,脚踏实地做好自己的事。正如周育先在“2023年新年寄语”中畅想:新的一年,要万众一心,满怀炽热的信仰,秉承“材料创造美好世界”的使命,永葆奋斗者的姿态、实干者的担当、追梦者的执着。相信在未来,中国建材集团定会以实绩实效贯彻落实好党的二十大精神,走好建设材料强国的每一步。

编辑:李晓东

监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

本文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水泥网立场。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news@ccement.com。(转载说明
2024-11-05 19:4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