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材集团水泥产业加速向绿色化智能化转型
5月17—18日,中国建材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中国建材股份党委书记、董事长周育先受邀参加在天津举行的第七届世界智能大会开幕式,并出席数字赋能制造峰会暨中材国际首届水泥绿色智能发展峰会。
中国建材集团党委常委、副总经理,中国建材股份党委副书记、总裁魏如山;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建材集团总工程师,凯盛科技董事长彭寿;中国建材股份党委副书记,中材国际党委书记、董事长刘燕;中国建材股份党委常委,新天山水泥党委书记、副董事长肖家祥;中材国际党委副书记、总裁印志松;中材国际副总裁、天津水泥院董事长何小龙等一同出席峰会。
本次峰会由中国中材国际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材国际)、天津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等共同主办,天津水泥工业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简称天津水泥院)、中国水泥发展中心等单位承办。
中国建材集团拥有基础建材、新材料、工程技术服务三足鼎立的产业格局,是全球最大的建材制造商、全球最大的水泥生产商,世界领先的新材料开发商和综合服务商;中材国际是中国建材集团旗下工程技术服务和国际业务的骨干企业,是全球最大的水泥技术装备工程系统集成服务商。天津水泥院隶属于中材国际,是中国建材行业中实力最雄厚的甲级设计院,是水泥工业转型升级的探路者和排头兵。
本次峰会上,周育先向外界阐释了中国建材集团水泥产业的布局与发展方向。“中国建材集团深刻把握数字时代浪潮,将绿色低碳理念融入企业全生命周期,努力打造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的先进制造体系,在推行行业结构调整、绿色低碳转型、智能制造、工程技术服务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积累了丰富经验。”周育先说。
01 以绿色化破解水泥行业高质量发展难题
水泥工业是全球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重点和难点领域,从全球看,绿色智能是水泥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中国建材集团作为央企,要在绿色制造方面主动作为。这些年,中国建材始终如一地在工厂、科技产业研发以及工程建设的各个环节中大力贯彻绿色理念,以实际行动践行绿色发展。中国建材集团不仅要让自己的工程做到绿色制造,也要引领、推动整个行业做绿色制造。为此,我们专门牵头,组织了几大水泥企业共同制定实现绿色制造的行动方案并参与政策建议,以推动整个行业的技术进步。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够推动行业绿色制造行动方案上升为国家标准,进而转化成整个行业、企业行动的标准。”峰会期间,周育先在接受包括《企业观察报》在内的媒体联合采访时说。
周育先表示,中国建材以破解行业高质量发展难题为己任,带头践行双碳目标,着力抓好减碳、降碳、固碳、管碳4件事情,坚定不移地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
天津水泥院董事长何小龙在接受包括《企业观察报》在内的媒体联合采访时表示,近年来,天津水泥院发挥产学研深度融合优势,积极承担了全氧燃烧、氢能煅烧、高效粉磨、低碳水泥、替代燃料等绿色低碳研发项目,构筑了碳减排技术专利池,不断在关键核心技术上取得新突破,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多项绿色低碳技术在50多家水泥工厂技术改造中得到应用,如槐坎南方项目集数字化、智能化、低碳化等技术装备标杆示范线;行业首套二氧化碳在线监测计量系统在福建三明南方投入运行;全球首条万吨线烧成系统能效提升项目在徐州中联成功实施等,成果产业化转化率达到80%。
“天津水泥院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努力打造基础建材行业原创技术策源地,争当中国建材集团基础建材板块优化升级的主力军。”何小龙说。
中国建材集团如何实现将绿色发展融入生产运营的全过程?这成为此次峰会上业界关注的问题。
对此,中国建材集团副总经理、中国建材股份总裁魏如山介绍,在原燃材料选用环节,中国建材集团大力践行循环经济,提高矿渣、钢渣、粉煤灰等工业废渣的替代率,年综合利用量1亿吨,既减少了天然矿产原材料的使用,又解除了制造企业消废费之忧。
在生产制造环节,中国建材集团加强环保工艺和技术创新,持续提升产品能效水平。与2020年相比,2022年集团万元产值综合能耗下降7.9%,氮氧化物、二氧化硫、烟粉尘的排放分别下降39.4%、42.6%和59.4%。优化能源结构,累计建设“光伏+”工厂41家,装机容量210兆瓦,水泥余热发电装机总容量20842167兆瓦,年发电量近超80亿度。
在运输环节大力发展廊道运输,中国建材集团建成了35.5公里的全球最长物流走廊,实现全封闭运输,年可替代汽油超过3000吨,减少碳排放2.2万吨。建设“我找车”智慧物流平台,打造集物流运输、车后市场、供应链、金融于一体的现代物流产业生态。平台注册重型卡车超过128万辆,合作企业超过1000家,降低单位物流成本2—5元/吨,减少了碳排放和能源消耗。
在产品应用环节,中国建材集团研发制造了60余种特种水泥。低热水泥用于乌东德、白鹤滩水电站等重大工程,助力打造无缝大坝。核电水泥用于大亚湾、阳江等核电工程建设,交通水泥用于京沪高铁、川藏铁路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
以绿色服务净化生态环境,协同城市变废为宝。中国建材集团利用水泥窑炉高温特性开展废弃物的无害化处置。建设协同处置生产线52条,年处置能力534万吨,减少垃圾填埋用地1330亩。水泥产业化身净化器、清道夫,成为美好城市的建设者、环境治理的参与者、生态效益的共享者。
中国建材槐坎南方水泥智能化生产线 ▲
02 以智能化推动全球水泥行业转型升级
“绿色智能是全球制造业转型面临的共同课题,也是水泥工业服务人类命运共同体、地球生命共同体的必然选择。”周育先说。
数字化、智能化是新科技革命浪潮的重要特点,也是水泥工业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近年来,中国建材集团加快推进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升级,坚持自主创新和开放创新的辩证统一,率先建设水泥绿色低碳技术装备示范生产线,大力实施数字能效推进计划,打造了一批世界级的未来工厂——梦工厂,从而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
在魏如山看来,可以用“强化数字领航,打造数字生态”来概括中国建材集团的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数字领航方面,中国建材以数字引领、材料创造为驱动,形成“1254”的数字化蓝图,锚定产业数字化转型与数字价值化提升,全力打造数字中国建材。中国建材集团将2023年确立为数字化转型元年,与华为等战略伙伴签署合作协议,共同推动材料产业与数字化、智能化的深度融合。
数字生态方面,中国建材拥有近300条水泥熟料生产线,熟料产能超5亿吨,在智能化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场景和海量的数据资源,在工程研发设计数字化方面有着丰富经验;同时成立了数科公司和智科公司,建成“我找车”智慧物流平台。未来将持续加大数字和内外部的合作力度,努力打造面向全球的数字经济的生态圈。
中国建材集团不断加大力度建设智能工厂,发力高端装备。目前,中国建材集团已建设泰安中联、槐坎南方等20条新型干法智能示范线,其中槐坎南方整体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综合能效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每年可节省标煤3.99万吨,节省工业用电5390万千瓦时,减少碳排放15.6万吨;相对国标限制,减少氮氧化物排放69%,减少二氧化硫排放70%,减少粉尘排放83%。
周育先在此次峰会上表示,作为新纳入的创建世界一流示范企业,中国建材集团正在围绕着提高核心竞争力、增强核心功能,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价值创造能力、公司治理能力、资源整合能力和品牌引领能力,加快建设世界一流材料产业投资公司;围绕着科技创新、标准制定、绿色低碳、数字赋能、生态共建等领域深入交流,互学互鉴,统筹推进系统合作,全方位地塑造新的发展动能,引领行业持续健康发展。
中国中材国际工程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刘燕表示,作为中国水泥工业的先行者,下一步,中材国际将在原料和燃料替代、能源结构转换、全流程绿色制造、数字智能转型等方面不断加大研发投入,建设创新领先的新型研发机构,推动工厂全生命周期持续减碳和智能化转型,加快建设新一代“灯塔工厂”,并持续优化整合,提升全产业链服务能力。
03 以高水平开放合作推动全球水泥工业可持续发展
当前,水泥工业正处在转型升级的关键期、加速期。展望未来,水泥工业大有可为。这其中,深化全球合作,构建开放包容的交流平台,携手推动全球水泥工业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周育先表示,中国建材集团持续推动高水平的开放合作,依托国内大规模的产业优势,极具竞争力的商业实践,一流的技术、工艺装备优势和数字化、智能化优势,深入开展全业务全流程全要素的国际化;中国建材集团弘扬利己达人精神,走共建共享共赢之路,高效聚集全球创新要素,深耕“一带一路”等国际大市场,助力全球建材工业绿色低碳发展进程,加快构建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
中材国际是中国建材集团旗下工程技术服务和国际业务的骨干企业,多年来,中材国际坚定不移走国际化发展之路,足迹遍布87个国家,拥有超过100家境外属地化公司和代表处,近1800余名外籍长期雇员,与全球400多家国际企业建立了长期的合作伙伴关系。“我们将充分发挥完善的全球产业布局优势,不断深化与各国同行在绿色技术、绿色装备、绿色服务等方面的互联互通,构建水泥工业可持续发展的交流平台和生态链。”刘燕说。
如何实现全球水泥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在魏如山看来,应从三个方面发力:
一是准紧抓机遇,顺势而为。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是水泥行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紧迫任务,既是巨大挑战,也是重大机遇。水泥企业应紧盯产业升级的大课题,围绕超限治理、产能改造、协同处置等绿色低碳项目,围绕数字矿山、智能制造、5G全链接工厂等数字化的技术应用,围绕国内外市场的开拓、技术咨询等深挖发展潜力,不断拓展发展空间。
二是持续创新,主动作为。当前水泥工业面临复杂严峻的市场环境,对冲不确定性的唯一途径就是科技创新。水泥企业应该遵循水泥产业的发展规律,把创新作为第一驱动力,用创新的理念和方法超越平台期。中国建材将持续强化创新驱动,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全氧燃烧、分级粉磨、氢能煅烧、数字矿山等技术装备的示范应用,打造以数据驱动的数字智能技术服务体系,为全球水泥工业可持续发展添砖加瓦。
三是加强合作,积极有为。绿色智能赋能水泥工业高质量发展,而蓬勃发展的水泥工业,也必将为全世界、全社会带来福祉。水泥企业应秉持开放共享的理念,通过打造创新联合体、重组整合、股权合作、深化交流等多元化的方式,围绕绿色智能、科技创新、标准制定、模式优化、升级服务等开展全方位合作。
编辑:曾家明
监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