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集团要接手ST轻骑?

21世纪经济报道 · 2003-05-13 00:00
  ST轻骑(600698.SH)终于走到了最后一步。

  4月25日,ST轻骑2002年年度报告显示,公司巨亏34亿元,并因为连续三年亏损,公司股票于4月28日暂停交易。如果公司2003年半年度报告不能赢利,公司股票将被终止交易。 

  2002年12月31日,ST轻骑发布公告称,经初步测算,公司预计2002年将实现赢利,公司股票似无暂停上市之虞。而自2002年底至2003年4月这一段时间,公司未披露任何与业绩有关的信息,此时巨亏消息甫出,不仅管理层大为震惊,投资者亦唏嘘不已,惊呼上当。

  记者得到的消息证实,2001年进入轻骑集团的印度尼西亚韩氏集团,此时也无影无踪。这桩断断续续两年多的跨国“婚姻”,尚未论及婚嫁,便告结束。

  韩氏集团梦断济南

  事实上,济南轻骑之所以引爆巨亏,与前一阶段跨国资产重组最终失败息息相关。当地的分析人士指出,在第一个资产重组方案搁浅之后,济南轻骑历年积累的问题,已经无法遮掩,一次性处理掉是唯一的办法,只有这样才能有望进行第二次资产重组,正所谓置之于死地而后生。

  韩氏集团即是前次重组的国外买家。两年前,韩氏集团甫一莅临济南,当即被视为重组济南轻骑集团的“救星”,不仅轻骑上下大受鼓舞,当地政府也积极牵线搭桥。当地政府领导数度远赴印尼考察,而且成立专门的领导小组,指导重组工作的进展。

  据轻骑集团的有关资料介绍,韩氏集团是在印度尼西亚注册的跨国投资集团,业务领域涉及房地产、建材、工业、港口开发、国际贸易以及金融等多项实业投资,其家族拥有净资产50亿美元。

  随后,2001年底,韩氏集团迅速“入主”轻骑集团。2001年11月,轻骑集团一届八次董事会上在济南召开,会议顺利通过了《关于对轻骑集团进行战略性重组合作谅解备忘录》、《中国轻骑集团有限公司与韩氏投资有限公司经营管理服务合同》及《中国轻骑集团有限公司关于聘任韩金福先生任副董事长兼总裁》等五项议案。韩金福即为韩氏集团董事长。

  轻骑集团董事长张家岭曾表示,轻骑与韩氏的合作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引进韩氏集团先进的管理经验;二是通过韩氏集团在国际资本市场的影响力,筹措企业发展急需的资金;三是合作开发房地产、金融、国际投资的业务,最终实现两家公司的合并,打造一家符合国际管理规范的跨国企业集团。

  而韩金福则表示,只需要一年的时间就可以使济南轻骑走出困境。在输出管理、理顺各种关系后,肯定会向轻骑注入资金。

  2002年中期,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轻骑重组方案酝酿出笼。该方案将分两步走,首先是政府用所属的一块价值相等的资产,置换轻骑集团对上市公司近30亿元的债务,使上市公司保持一个相对干净的壳。然后,再由上市公司向韩氏集团定向增发10亿股B股,韩氏集团将占增发后总股本的50%左右,成为济南轻骑的第一大股东,同时向上市公司注入一笔资金。

  日前,一位熟悉轻骑集团的人士透露,轻骑集团希望韩氏集团扭转乾坤的愿望彻底落空,韩氏集团目前已经从轻骑集团抽身,双方关于重组的协议已经自动终止。

  关于个中原因,他透露,其一是土地审批问题遇到了障碍。该宗土地的转让需要得到国务院的批准,至今仍未获批。虽然当地政府已经横下决心,但最终决定权并不掌握在自己手里。

  其次是韩氏集团虽号称实力雄厚,但对重组却无良方。韩氏曾承诺,在输入管理后,将尽快向上市公司注入资金。实际上,两年来,不仅资金分文未见,所谓的输入管理,也不过是犹如戏言。在上市公司与时间赛跑的情况下,韩氏集团的这种做法,当然令各方生疑,并最终失去信任,遭致抛弃。

  山水集团浮出水面

  上述那位人士指出,在土地置换上市公司不良债权计划搁浅之后,通过外来因素卸去上市公司的包袱已不可能,因为除了土地以外,政府很难一次性拿出如此大宗资产。为了尽快寻求二次重组,让上市公司自行消化,成为必然选择。

  2002年报显示,济南轻骑主要对轻骑集团三笔应收款全额计提了坏帐。第一笔为公司应收母公司轻骑集团和其他关联公司往来欠款28亿元,全额计提坏帐准备,其中26.95亿元计入当期损益。第二笔是ST轻骑对轻骑集团及关联公司逾期担保借款本息共计5.8亿元,确认为或有损失,计入当期损益。第三笔是公司为轻骑集团及其他关联公司和其他第三方银行借款8.8639亿元提供担保,其中7.2亿元已逾期,2002年计提或有损失5.9亿元。

  另外,截至2002年12月31日,公司银行借款7.354亿元,其中已逾期2.48亿,计为坏帐准备。由此,公司2002年亏损34亿元,净资产为-16亿元。而此前,济南轻骑一直寄希望于政府最终背下这个包袱,对上述款项的计提比例始终保持在3%,并由此保住了2002年前三季度的微利。

  上述那位人士指出,由于产业调整不到位,济南当地除去轻工和重型汽车具有一定的产业规模外,高新技术产业难言规模和实力,亦很难找出一家能够担当重组轻骑重任的高新技术企业。在几经选择之后,当地政府将重担交给了山东山水集团。

  资料显示,山水集团有限公司是1997年经济南市人民政府批准、由济南市建材局整建制改制、组建的政府授权经营的国有独资公司。系济南市6家、山东省136家重点企业集团和全国建材系统集中扶持、重点发展的九大集团之一,截至2002年底,集团总资产16.3亿元。

  山水集团主要从事水泥及水泥深加工、新型建材、新材料、建材机械产品的生产制造、兼营商贸、房地产等。集团预计2002年销售收入完成16.3亿元,实现利润1.1亿元,完成利税2.3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63%、58%、50%。

  据有关人士介绍,山水集团销售收入的支柱为水泥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其主要经营性资产为山东水泥厂。山东水泥厂目前为全国67家重点水泥制造企业之一,于1977年建厂,原设计生产能力55万吨,经过不断的技术改造,现有三条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年生产规模为300万吨。

  济南市国资局的一位人士透露,之所以由山水集团出面重组济南轻骑,主要是因为两家公司均为国资局下属企业,政府比较容易居中协调。济南轻骑为济南市国资局相对控股,持股比例40.9%,山水集团为国有独资公司。

  记者获悉,2002年底,山水集团董事长兼党委书记张才奎当选为新一届济南市市委委员。为加大重组力度,加快重组进程,有关轻骑重组事宜,可在市委会议上,向有关主要领导直接汇报。

  4月30日,记者致电山水集团,联系采访事宜,集团办公室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张才奎董事长正外出开会,无法接受采访。随后,记者电话联系到该集团总工程师于玉川先生,但被告知重组事宜由董事长亲自过问,作为总工程师,本人只负责技术工作,其他事项不便透露。

  济南轻骑董事会秘书吕来升在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则声称,一切均以公告为准,他本人对山水集团是否参与济南轻骑的资产重组,无法发表任何评论。

  济南轻骑出路何在

  济南当地一位了解内情的人士透露,由于同属于国资局下属公司,山水集团进入济南轻骑可能会采取股权直接划拨的方式,或者是股权委托经营管理的方式。此前,济南市国资局持有的济南轻骑40.9%的股权,也是由轻骑集团受托管理经营。

  这位人士指出,在大量不良债权经过一次性处理后,济南轻骑历史包袱已经基本甩掉,财务负担大为减轻。加之其主营摩托车业务规模尚在,依靠自身主业经营,2003年中期赢利不是没有可能。

  数据显示,2002年,济南轻骑主营业务收入6.6亿元,主营业务利润3626万元。2003年一季度,公司主营业务收入1.88亿元,主营业务利润2420万元,净利润仅微亏168万元。

  业内人士分析指出,由于近年来国家积极财政政策的影响,基础设施建设的拉动,水泥产业赢利基础较为稳固,如果由山水集团对济南轻骑进行重组,将旗下水泥经营资产注入到上市公司,则济南轻骑扭亏为盈的速度可望加快。

  一位了解山水集团的人士介绍,山水集团近两年在整合山东水泥市场的同时,致力于工业园区的建设。

  目前,山水集团在山东境内三大熟料基地、八大水泥市场的格局已经形成,其在济南占地600亩的“山水工业园”也初具规模。截至目前,已有年产30公里大口径钢套筒管道生产线、年产8000万条塑编袋生产线以及水泥机械、金珠粉末冶金制造、S系列新型节能墙体板材、玻璃微珠粉等六个项目竣工投产。

  业内分析人士指出,以上存量资产在部分或者全部进入济南轻骑以后,可望对上市公司形成一个较为长期的产业支撑。但问题是这种资产重组,究竟在多大程度上提高上市公司的质量,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产业结构调整,目前很难断言。

  他指出,从济南市的几家上市公司来看,普遍存在着产业优势较小,企业改制不彻底,治理结构紊乱等现象,因此几年过后,全部戴上了ST的帽子,成为该市的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另外,这位人士接着指出,在近期资产重组中,政府一方出面较多。山东重型汽车集团重组小鸭电器、商业集团联姻ST渤海、将军集团进驻济南百货等,及至此次的山水集团横空出世,无一不是政府牵线,企业唱戏。这种重组在一时确实能够改善上市公司的业绩,缓解一时之急,争取保壳,但上市公司的长期发展则需重组企业方很长时间的努力。

  另外,一位资深会计师指出,由于2002年巨额亏损,导致济南轻骑净资产-16亿元,未分配利润达-37亿元,如此巨大的窟窿,将使山水集团的重组之路充满坎坷。

  这位会计师指出,按照有关会计规则的规定,当未分配利润为负值时,公司应当在前五年用税前利润加以弥补,五年以后,用税后利润弥补,直至未分配利润为正值。在此以后,公司实现的利润才可以在股东之间进行分配。

  而轻骑集团目前经营已经陷入困境,自保方不及,还款更无可能。“这无论对于投资者还是山水集团,都是极大的不公。”他最后说道。 (记者 朱江 邹光祥)

编辑:

监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

本文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水泥网立场。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news@ccement.com。(转载说明
2024-11-05 23:2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