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短命”病根在权力不受约束

中国国土资源报 · 2010-04-20 00:00

      据报道,我国每年新建建筑量为20亿平方米,全球第一,相当于消耗了全世界40%的水泥和钢材。然而,平均只能持续使用二三十年。相比之下,英国建筑的平均寿命达132年,美国则为74年。

      城市建筑“短命”,原因有哪些?《中国青年报》的一份调查显示:83.5%的人选择“地方领导片面追求形象、政绩”,71.8%的人认为是城市规划缺乏科学性,接下来还有豆腐渣工程(39.6%)、商家急功近利(36.3%)、审批拆除程序有问题(36.2%)、建筑设计有问题(28.8%)等。

      调查结果只反映了公众对“短命建筑”的认知。事实上,建筑质量问题并非“建筑短命”的主因。住建部的调查显示,96%的建筑质量没问题。那么,每年数亿吨建筑垃圾又是如何产生的?答案是:目前我国经济发展和城市化速度比较快,土地投机获得的利润比较大。比如海南三亚要建国际化旅游城市,一些开发商看准商机,就把盖好不久的房子拆掉,即使向原来的业主赔款,重新规划后再盖新房还能赚钱。

      与开发商逐利相比,盲目拆迁是更大的难题。一些地方盲目拆迁的背后,实质上还是城市规划的问题,我国很多城市的规划缺乏前瞻性,拍脑袋决策,在发展中就不得不面临大量拆建。在热热闹闹的大拆大建中,城市模样翻新了,地方GDP上去了,官员的政绩也有了,至于巨大的社会财富浪费,是鲜有人去关注的。

      建筑“短命”并非不治之症。如果城市管理者们能更多地考虑公共利益,让我国的城市建筑长命起来,也不是没有可能。而做到这一点,关键是严格约束官员的权力,让拆迁或重建决策透明化,尤其要通过落实问责制,让浪费社会财富的行为受到严惩。


(中国水泥网 转载请注明出处)

编辑:szl

监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

本文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水泥网立场。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news@ccement.com。(转载说明
2024-11-06 11:1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