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2023年经济走势、新基建建设重点,国家发改委回应

新浪财经 · 2023-01-18 13:54

从各地“两会”情况看,31个省区市中,有29个将今年经济增长预期目标定为5%左右甚至更高。

1月18日上午,国家发展改革委举行1月例行新闻发布会,相关领导出席发布会并回答记者提问。

国家发改委政策研究室主任金贤东介绍,2022年,经济运行可以用一句话来概况,就是“总量增、质量升、韧性强、走势好”。展望2023年,随着各地疫情高峰过去,生活中的“烟火气”正在迅速回归,生产秩序正在逐步恢复,近期交通运输、文化旅游、餐饮住宿等领域快速回暖,国内外各方面对中国经济发展信心明显增强。从各地“两会”情况看,31个省区市中,有29个将今年经济增长预期目标定为5%左右甚至更高。

如何判断2023年经济走势?

国家发改委国民经济综合司司长袁达表示,今年经济发展面临的形势依然复杂严峻,外部环境动荡不安,对我国经济的冲击影响加深,国内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仍然较大。但更要看到,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推动经济整体好转的积极因素明显增多。

一是发展基础更加坚实。中国经济体量已超过120万亿元,拥有最完整的产业体系、日益完备的基础设施网络,粮食、能源资源安全保障能力不断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持续增强,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更为坚实。

二是市场潜力加快释放。中国拥有超大规模的内需市场。随着优化疫情防控措施成效显现,被抑制的消费需求将逐步恢复,势必拉动经济增长。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水平持续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发展壮大,补短板投资力度持续加大,有效投资将保持较快增长。

三是发展动力不断增强。全国统一大市场加快建设,国资国企等重点领域改革效应逐步显现,民营企业发展环境持续优化,吸引和利用外资力度加大,社会预期逐步改善,发展信心稳步增强,市场活力将进一步激发。区域协调发展深入推进,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等重要动力源引擎作用日益凸显。

四是政策效应持续显现。各有关方面加快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加上去年下半年以来出台实施的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支持设备更新改造、扩大制造业中长期贷款等政策效应将在今年继续显现,存量政策和增量政策共同发力,各类政策协同配合,将形成共促高质量发展合力。

总的来看,我们有信心、有能力、有条件推动今年中国经济持续回升和整体好转,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新基建下一步建设重点是什么?

金贤东介绍,2023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将会同有关方面,进一步加力支持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引导支持社会资本加大相关领域投入。从国家层面,春节前后将集中下达一批中央预算内投资,支持新型基础设施领域重大项目建设,特别是将显著加大对中西部偏远地区信息网络建设投入,着力补齐短板弱项。从地方层面,我们将支持各地通过地方政府专项建设债券加大对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拓宽支持领域和适用范围,支持地方在公共技术服务、数字化转型等方面搭建平台,为经济转型和企业创新发展提供条件。从企业层面,我们将综合运用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制造业中长期贷款等措施,引导支持社会资本加大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投入。针对融合基础设施中的新兴投资领域,探索通过发布投资指引等方式,强化政策解读,引导产融对接,提高投资效益。

2023年如何扩内需?

在扩内需方面,袁达介绍,2023年国家发改委将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细化实化各项扩内需政策,畅通经济循环,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重点做好以下5个方面工作。

一是着力恢复和扩大消费。扎实推动生活服务消费有序恢复。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特别是提高中低收入居民的消费能力,改善消费环境和条件,全面促进消费提质升级。支持住房改善、新能源汽车、养老服务、教育医疗文化体育服务等消费,培育线上线下融合等新型消费,着力满足居民个性化、多样化、高品质的消费需求。

二是着力扩大有效投资。坚持“项目跟着规划走”,有力有序推进“十四五”规划102项重大工程实施,加强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重大项目建设。坚持“资金、要素跟着项目走”,继续用足用好推进有效投资重要项目协调机制的经验做法,统筹用好中央预算内投资、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制造业中长期贷款等资金,强化要素保障。通过政府投资和政策激励有效带动全社会投资,鼓励和吸引更多民间资本参与国家重大工程和补短板项目建设。

三是着力释放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中的内需潜力。持续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稳步推动乡村建设行动,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强化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更新。深入实施区域重大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加强区域间基础设施联通,促进区域优势互补融合发展。

四是着力通过高质量供给创造有效需求。强化创新驱动引领,促进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加快发展新产业新产品,加强标准质量品牌建设,持续提升供给结构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以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供给适应、引领、创造新需求,推动供需在更高水平上实现良性循环。

五是着力健全流通体系。加快构建以国家物流枢纽为核心的骨干运行网络,完善城市物流配送网络,加快补齐农村物流发展短板;提升城乡商贸设施水平,改善城市消费聚集区设施条件,建立完善农村商业体系,促进生产和需求有效衔接。

编辑:李晓东

监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

本文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水泥网立场。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news@ccement.com。(转载说明
2024-11-06 03:4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