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碳中和!上海发力绿色建筑,打造“绿色城市”新名片
在今年的上海两会上,“碳中和”再次成为亮点。
上海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2022年,上海碳达峰碳中和有力推进,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系统在沪上线运行。污染防治攻坚战阶段性目标全面实现,在国家考核中连续三年保持优秀。PM2.5等六项大气常规污染物年均浓度全面稳定达到国家二级标准、部分指标优于国家一级标准,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无废城市”建设高标准推进,公园数量达到千座以上,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成为全社会的新风尚。
建设绿色低碳建筑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一环,为此,多位上海市人大代表提出了相关建议。
加快建筑行业节能减排
今年上海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2023年上海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之一,是在环保投入相当于全市生产总值的比例保持在3%左右,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进一步下降,主要污染物重点工程减排量完成国家下达目标。
在此基础上,上海将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推进LNG站线扩建、分布式光伏建设,发展绿色园区、绿色工厂、绿色产品、绿色供应链,推动海铁联运、江海联运等多式联运发展,实施超低能耗建筑项目200万平方米。
上海市人大代表郭康玺表示,“双碳”目标本质上是能源体系的变革,对于上海这样特大型的、以建筑能耗占主体的、高密度能源消耗型城市而言,依靠现有绿色建筑手段,难以从根本上实现建筑“双碳”目标。
他表示,现在一些“绿色建筑”或“低碳建筑”,绝大多数采用的是加强保温、增强门窗气密性、提高预制化率等“被动式”技术手段。目前“主动式”减碳技术还处于低水平,通过在现有技术上叠加弱电智能化系统等做法,既耗费了大量建设成本,还带来安全隐患。
郭康玺认为,建筑用能未来都需转向电,电力系统脱碳就需要电力“供给侧”和“需求侧”的精细化管理,以智能需求侧响应作为基础。为此,他建议,建筑必须电气化,取消天然气等一次能源,实现零排放。在电气化基础上,消除能源管控的“信息孤岛”,建设整体柔性的、数字化调度的、满足电网“需求侧管控”的建筑基础设施。同时,建设本地绿电消纳体系,组建不同建筑群之间“数字化零碳社区”甚至“虚拟电厂”。
记者了解到,为达成碳中和目标,近年来,上海陆续推出相关政策,助力零碳建筑发展的有序推进。
2022年12月,上海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印发《上海市推进重点区域、园区等开展碳达峰碳中和试点示范建设的实施方案》。其中明确,支持有条件、有意愿的综合性区域、产业园区、居民社区、建筑楼宇以及企事业单位等开展各类碳达峰、碳中和试点建设和先行示范,探索形成可操作、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和发展模式,加快实现绿色低碳转型。在“十四五”期间,开展首批100个市级试点创建,根据试点成效,择优推荐申报相关国家级示范试点创建项目。
2022年2月发布的《2021年上海市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示范项目专项扶持资金管理办法》中规定,符合绿色建筑示范的项目,二星级绿色建筑运行标识项目每平方米补贴50元,三星级绿色建筑运行标识项目每平方米补贴100元。装配整体式建筑示范项目AA等级60元/平方米,AAA等级100元/平方米等。
为提高相关企业降碳的积极性,上海市人大代表杨彩虹建议,应该完善建筑分项计量系统和政策。此前,大型公共建筑分项计量数据存在偏差,没有考虑建筑老化、天气、疫情等因素对能源消耗的影响。例如,疫情期间部分人因为抗疫需要居住在单位,带来单位用电量升高,导致新增用电不能反映技术改造的节能效果。诸如此类的原因,让上海3000多业主的分项计量数据价值不高,致使真正节能的建筑拿不到政府补贴。
绿色建筑市场投资机会宽广
我国是能源消耗大国,建筑与工业、交通是能源消耗的三大主要领域。据住房建设部统计信息显示,我国建筑的能耗(包括建材生产、建造能耗、生活能耗、采暖空调等)约占全社会总能耗33.3%,运营过程中的能耗占建筑能耗的70%,建筑业的二氧化碳排放占全国总体碳排放的43.7%。
中投协咨询委绿创办公室副主任郭海飞表示,在“双碳”战略下,包括绿色建筑、低碳建筑、零碳建筑等在内的可持续建筑发展将迎来快速增长期,其中低碳建筑不光具有良好的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也具有巨大的经济效益。
郭海飞表示,企业通过采用先进技术和绿色建材等,实现低碳建筑的节能减排降碳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也降低了企业日常运营成本,还可以实现碳汇收益,通过低碳建筑开展绿色融资,降低企业融资成本。
平安证券发布的研报显示,当前我国存量建筑中具有绿色建筑认证的占比仅1%,这意味着未来绿色建筑及绿色建材在政策推动下具有相当大的市场空间。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则预测,2025年我国绿色建筑市场规模有望超9万亿元,年复合增长率约为5%。
“建筑物在营建和运营过程中对煤、石油和天然气的大量使用,都推高了碳排放总量。所以,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提出‘双碳’战略目标之后,中国建筑领域发展与节能减排之间的矛盾越发突出,如向降低建筑领域碳排放的进程,实现建筑运营绿色化、提升建筑节能水平、提高效能,都是‘碳中和’下宽广的投资机会。”安永大中华区房地产行业主管合伙人汤哲辉表示。
汤哲辉表示,随着城镇化水平提升,建筑领域生产过程的碳排放也不断攀升。区域空间发展不平衡、城乡格局差异较大,能源自给率和产业升级存在“卡脖子”现象,这一系列客观原因决定了,国家加快“双碳”达标进程中,也要兼顾领域特殊“转型期”的特点,在综合评估科学可行的前提下,精准落实相关机制和配套措施。
“为实现碳排目标,需要考虑顶层设计、建筑全生命周期各环节进行统筹安排,发挥政策引导作用,完善投融资体系和技术创新层面的水平,积极推进国际间‘双碳’话语权的交流和合作,促使建筑节能成为必要选择。”汤哲辉如是说。
郭海飞也表示,目前,我国建筑节能降碳情况在逐步加强,但实际效果并不十分理想。在全国积极践行碳达峰碳中和的当下,我国已经到了由大力发展绿色建筑转变为大规模发展低碳建筑的关键期,绿色建筑已经变成了最基本的普遍要求,主管部门应抓紧制定低碳建筑标准体系,新建建筑和既有建筑低碳改造应分别制定不同的标准。
编辑:李晓东
监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